Redian新闻
>
和教过两万名大学生的美国教授聊过后才发现,要是早知道这些“象牙塔潜规则”该多好​

和教过两万名大学生的美国教授聊过后才发现,要是早知道这些“象牙塔潜规则”该多好​

公众号新闻


很多“新手”大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充满迷茫;对于留美大学生来说,还要经受“大学文化冲击”带来的挑战。该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活?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就够了吗?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分别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查普曼大学的两位教授,向我们揭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象牙塔潜规则”,带我们重新思考大学生活的可能性,从而找到人生的发展路径。

文丨吴玉莹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大学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在The Secret Syllabus一书中,两位作者Terry Burnham教授和Jay Phelan教授指出:大学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一种完全不同于高中和社会的文化。

正因为其特殊,初入大学的人会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大学的“文化冲击”,作者借用了这个人类学概念,来表示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和文化时,最初遭遇的不适、迷茫、困惑,甚至挫折。


The Secret Syllabus

回顾自己的大学经历,Terry曾经换过三个专业才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志业,他本科读生物物理学,第一个硕士读计算机科学,第二个硕士专业为金融,一直读到金融专业的博士,才进入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在未来充满不确定的时候,Terry在餐馆端过盘子,去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工作过,直到成为大学教授研究金融,他才明白,曾经走了那么多弯路,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才最终明朗起来。

和Terry成长期的困惑相似,Jay在UCLA读本科的第一年对课堂、教授完全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隔离”状态,导致有几门课拿了F(Fail),虽然后来他学会及时调整人生状态,读了耶鲁大学的硕士以及哈佛大学的博士,但Jay坦言,在大学有许多“应该做”的事他没有做,许多时间和机会被浪费了。

两位教授年轻时经历了大学文化的冲击,学会了如何在大学中取得成功,但在近三十年的执教生涯中,他们在UCLA、MIT、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查普曼大学教过超过两万名本科生,发现大多数学生依然会陷入和他们当年相似的困境,这使他们迫切想要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更多人,让他们顺利适应大学文化,了解隐形的大学规则,并获得成功。

Terry Burnham教授和Jay Phelan教授

可见,即使作为美国人,适应美国大学文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国际学生的中国孩子,去美国求学,其处境将更为艰难。

为此,外滩君采访了两位教授,一起探讨留美中国学生的“文化冲击”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01
中国学生学习刻苦、成绩好
但在另一方面欠缺很多

无论是Jay任职的UCLA,还是Terry任职的查普曼大学(加州地区顶尖私校),在他们执教近三十年的经历中,两位教授遇见过很多中国学生。提起中国学生的特点,排前三的是:学习刻苦、学习成绩好、有礼貌。

这些当然不是缺点,但在隐秘的大学文化中,中国学生的特点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读大学的目标吗?

读大学要获得什么?Terry总结道,第一毋庸置疑是成绩,尽可能是好成绩;第二,是学习到知识,最好能升华成智慧;第三,就是来自教授的帮助,不仅涉及到学业,更是关涉学生的人生。

中国学生在第一项中表现优异,但在后面两项,尤其是最后一项中的收获相对来说就少了。因为它涉及到与教授沟通交流、建立关系的能力。

美国大学提供了非常多的师生交流机会,最常见的是Office Hour。在今年查普曼大学开学演讲上,Terry曾问新生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授课以外和教授第一次交谈在什么时候比较好?95%的学生都回答:应该在开学一周后尽早跟教授沟通、交流,但实际上没有人来。

在教授看来,在课堂上单向的信息交流是低效的,如果在课堂之外学生没有跟教授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和良好的关系,学生将会错失许多宝贵的机会。

采访中,Terry提到,他多次邀请任职知名企业的校友来和学生一起午餐,“有一次我给70个学生发了午餐邀请,猜猜最终来了几个?”

“7个。”

参加的学生有的得到了实习机会,有的得到了工作机会,这就是来自教授的帮助,但它不会写在课程大纲里。

“您觉得其余的学生为什么没来参加呢?”

“因为他们读大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午餐看上去跟好成绩无关。”

知识和成绩可以从书本获得,但来自教授人生经验而得出的智慧和及时帮助,必须要学生主动与教授沟通交流、建立关系才能获得的,是超越了课堂教学之外的那部分。

“在Office Hour,学生可以跟教授聊生活,体育运动,宠物,餐厅等等,第一次见面可能有点陌生和奇怪,但随着次数越来越多,教授会越来越了解学生,从教授自身经验得来的,比如如何做研究,如何生活,如何面试研究生院,如何面试找工作。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还知道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这些内容都不会出现在教学大纲里,但对学生来说都非常宝贵。”

建立在良好沟通交流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会带来额外的好处,比如在申请研究生或工作的推荐信中,教授所展现的学生的品质、能力、强项,比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的推荐信有价值得多,这样的推荐信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但只关注学习,必然达不成这个目标。

02
大学教授不是「教科书」
而是随时准备去帮学生的人

在Jay看来,面对美国文化和美国大学文化的双重冲击,中国学生还没有很好地被美国大学文化所接纳,他们在另外两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显示了他们对教授身份的「误解」。

Jay在课堂上的语速非常快,而且经常涉及到非常美式的表达和内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是很困难的事。

“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他们遇到了语言上的困难,中国学生可能是出于礼貌而不想或不敢寻求教授的帮助。但课堂上如果出现误解内容,对他们学习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

适时地让教授知道学生正在经历困难是很正常的,中国学生可能是出于礼貌,也可能和大部分学生一样不想让教授觉得失望,给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

学生不敢向教授“暴露”不好的一面,和学生面对考试的态度也非常像,都反映出学生对教授的「误解」。

在学生时代,曾经被挂科的Jay以为,教授就是要找到那些不够聪明的人挂掉他们。可能今天依然会有许多学生这样认为,但那些在头脑中出现关于教授态度的想象:让教授失望,打扰教授,让教授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给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等等,都是多余的担心。

相反,“教授之所以成为教授,正是因为他们想要帮助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人生其他事宜。”这是等到Jay从学生时代毕业,成为教授之后的感想。

与「帮助者」这样一种能动的、人的身份相反的,是大学生把教授当成不变的、物化的「教科书」。

在学生看来,教授是知识的化身,他们通过考试考察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也只问教授具体的学科问题。

但Jay和Terry强调,教授是人,是知识和经验的结合体。比起具体的学科知识,Jay更希望自己的学生会问:

你是怎么学习的?

你是怎么在经济学、生物学和新闻专业三个专业中做选择的?

你是如何找到自己志业的?

Terry也指出,“学生把老师当作机器,就好像老师只会上课、读论文,如果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教授,那么教授也只能以机械的方式回复他们,”教授认真地说,“但老师也是人呀,我期待他们除了问我知识,还可以到办公室分享几个笑话。”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学生和老师是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关系,但在美国教授看来,美国大学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它提供了非常多的可供利用的帮助资源,和教授的双向交流便是其中之一,和教授的Office Hour,和教授一起午餐,把教授看作自己在学业、生活、人生选择等方面的「帮助者」,才能超越学科教学和成绩,完成大学时期多维度的人生获得。

03
用有效的策略

找到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

在大学中,探索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但Jay和Terry都发现,今天一代的大学生们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建议去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同时他们比上几代人还面临更大的压力,这需要他们策略性地解决很多问题。

首先,这些压力大多源自父母的焦虑,在压力之下大学生们不得不尽快选定专业、选好研究生学校、确定好工作,和二十年前那代大学生相比,今天大学生的不确定性少了,同时探索也少了。

“而父母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想要避免自己的孩子在人生中出现不好的结果,而不是去探索最好的结果。”

这显示的是非常矛盾的亲子关系,父母一边说着爱孩子,为他们感到自豪,一方面又不信任孩子让他们自己做选择。这在中式亲子关系中更典型和常见,父母过多卷入、控制孩子的教育选择,会让作为个体的孩子无法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让父母相信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并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最合适的,是自我发展路径的必经之地,而这需要建立跟父母积极正面的沟通,以及建立起信任关系。

其次,在大学中要想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学生还要学会一些重要的策略和技巧。

Jay的大学经历有一种「滞后感」。最初进入大学的时候,他感觉格格不入,坐在最后一排,不知道老师讲的内容和自己的人生到底有什么关系,因为最开始没适应,所以成绩单上有了F;等到下定决心申请研究生,又发现很多应该「提前做」的事情没有做,比如没有提前准备GRE,没有提前找教授帮忙写推荐信,没有提前积累学术经验等等。

虽然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开始申请,最终如愿拿到了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的offer,但这样的经历恰恰显示,在大学生活中,提前做规划,以及尽最大能力达成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点,之所以很多人没有做,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策略和技巧。

以「规划」为例,两位教授所提出的,并不是类似传统的“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既定目标,而是一种收集决策信息、认识自我的动态过程(It’s not the plan, but the planning)。

因此,两位教授建议大学生们尽情探索大学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深挖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此基础之上,将长远目标拆解成可操作的具体行动:从规划四年计划,到规划年度计划,再到每学年计划,让行动填满规划。

比如以四年为期的规划,教授建议重点考量以下三点:

暑假:参加夏校结识更多的人;找一份实习工作,了解自己期待的职业;或者规划旅行,多了解世界等等。


参加非学术类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活动、公益活动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融入到大学环境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做好学期和学期之间的连接规划:是否要出国交换;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记录自己的时间规划并定期检视是否做到……

有了不同阶段的规划,大学生才有可能做到「在大学开始之前就要考虑到大学的结局(think about the end of college before the start)。」

但很多时候即使有了规划,也可能在中途出现变数,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在失败和错误中反弹,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许多人会告诉你:要坚韧(be resilient),但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这就是一句口号。

两位教授指出应对失败最重要的策略,是去「解构失败」,“也就是用各种方式分析失败,就好像是给失败做「尸检」”。

为什么会失败?

能做什么补救?

最初设定的目标是合理的吗?

……

失败一经分析便会发现,对失败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远超之前的想象,因此只有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才可能改变以后的行为,从而影响未来的结果。“我们经常忘记失败是和成功联系在一起,人生很有多经验只能从失败中获得。”

除此之外,书中还指出了许多「找到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的实践方法,两位教授在采访中强调,这是一个「探索、尝试、失败、反弹」的过程。

他们建议所有的大学生,当他们想弄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时,必须要像侦探一样去探索,和更多有经验的人聊天,去观摩自己理想的职业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向身边的人学习,每一个不经意的机会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

“要记住,你永远是你人生的学生。”

-END-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别花冤枉钱!在Costco购物应该知道的6条“潜规则”!胡锦涛与钱学森Oliver Wyman 2023 暑期实习网申倒计时6天!招聘“潜规则”大曝光…毒教授比毒教材更毒百倍:轰下台的“杂交”教授和教育体系系统性“塌方”普通人的理想生活Woolies员工分享降价“潜规则”!找准时间去,就能买到便宜货加拿大开车不知道这些,会出事的!一定要注意这些规则!!!那些入职后才知道的咨询职场潜规则中国的教育失败在哪里?排队退钱,老板跑路!最意外破产,彻底把“潜规则”戳穿了“成年人社交潜规则”追星“追进”Top10大学?她的早申故事,透露出美本录取的重要“潜规则”...亚马逊继续裁员,总人数将超过两万,包含顶级高管。。。纽约人都应该知道的六条Costco“潜规则”!让你省省省!这两项是最受欢迎的省钱福利!节假日到了!我们应该向老板和同事送礼物吗?娃在幼儿园的社交“潜规则”,令人心疼!教会ta这句话,孩子受益终生每个购物者需知道的6条Costco“潜规则”教过两万大学生的资深美国教授:大学新生应该知道的“象牙塔潜规则”草根女星,揭露内娱“潜规则”真相:花了20年,获赔3万元原型设计,有哪些高段位的“潜规则”?2023年最狠的社交潜规则,越早知道越好美国教授研究天生杀人狂,无意发现,自己的大脑居然是典型杀人狂...走出象牙塔,普华永道带高中生沉浸式体验商业世界!白玫瑰决定跳槽后才发现,我的图根本拿不出手!我和经济学女教授聊了一天才明白:2023年,比存钱更重要的,是做对这件事......美国核能高官机场偷行李!性别优势成拜登职场“潜规则”?二刷《狂飙》才发现,真正改变高启强人生的,不止一部《孙子兵法》!巅峰期“被太太团封杀”,消失12年后,国际影后“潜规则”视频遭疯传:千万别走我的老路!颜宁清华演讲:象牙塔里的波澜壮阔更让人刻骨铭心林先和教授:急性心衰容量管理,要点全总结 | GW-ICC 2022在LA出门吃饭还要排队?是你不知道这个东西有多好用!好的关系,离不开这1个“潜规则”龙卷风健康快递 220这么赞的免费学习网站,如果全球的孩子都能用到,该多好!延毕研究生痛哭!早知道这些期刊审稿这么快,也不会延毕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