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办公半个月,为什么我如此想念办公室?
从恩桃所在的地区倡导居家办公开始,她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去过办公室了。
自疫情以来,人们对这种工作空间的改变并不陌生,很多人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办公方式。近日发布的《中国远程居家办公发展报告》显示,57%的人对自己远程居家办公的经历表示满意。谷歌、爱彼迎、推特等公司也都推行了永久远程办公政策。
然而,依旧有一部分“打工人”,宁愿花时间通勤,也想要回到办公室工作。对他们来说,办公室,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再是摸不摸🐟的问题
是老板担不担心我“摸鱼”的问题
只拍电脑的半身照,是Helen对公司打卡制度最后的温柔。
“有20%的时候我很生气,想叛逆一下,我就拍这样的打卡照。” / helen
Helen是一名入行一年半的广告行业从业者。坐在办公室,Helen还可以戴上耳机刷刷视频,下楼买杯咖啡遛会儿弯;但自从公司开始实行居家办公,Helen遇到的问题已经不是“To 摸鱼 or not 摸鱼”,而是她老板担不担心员工摸鱼。
据艾媒咨询《2020中国职场新春居家办公报告》的数据显示,41.1%的居家办公受访者反馈“日均办公时间延长”。有趣的是,即便办公时间延长,近半数高管/负责人仍然觉得居家办公弊大于利——Helen的老板便是个中翘楚。
看不到员工在自己眼前“肉身”工作,Helen老板的焦虑指数直线上升。为了防止员工在家里工作懈怠,他不仅给员工安排了更多的工作量,还设置了每天10次的考勤机制,要求员工每小时都要对着电脑拍照,并定位家中的位置,上传到专门的打卡软件。
让Helen怨念深重的打卡软件
(为防止Helen的老板发现,图中定位已做马赛克处理)
通勤距离从6.3km缩短为1m,8:50起床,9点上班,Helen反而更累了。她原本以为在家里可以省下时间提升厨艺,实际上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加班,根本没时间做饭,方圆5km的外卖都吃腻了,“真挑不出来了”。
Helen察觉到,在家办公时,沟通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原本见面两三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事,都需要先约电话会,一天四五个会开到麻木。有一次,Helen负责的两个项目还撞了开会时间,她只好电脑接入一个,手机接入一个。
而在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会议进程,更是会平白浪费很长时间。前几天,Helen在线上参加了一个竞标前的QA环节,客户那边两三个部门先分享完,接着是七八家供应商开始提问,会议一共开了近4小时,其中与Helen相关的内容,其实只有半小时。但这些被吞噬的工作时间,都很难被量化,被老板看见。
用Helen的话说,去坐班还有时间可以喘口气,而在家办公,“人都麻了,摸什么鱼?”
不是“天选打工人”
更不是“天选居家人”🤧
据T-ask《远程办公大调查》数据显示,有同居对象的人最支持居家办公,而最不支持居家办公的,则是离异人士和已婚已育人士。
恩桃表示,自己不是“天选打工人”就算了,就连“天选居家人”也算不上,充其量属于白天“离异”的已婚已育人士。
恩桃老公的公司在另一个区,每天可以照常去上班,只剩下自己和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恩桃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级,正处于需要家长陪伴的时候。居家办公时,恩桃一人分饰多角:公司员工、家庭教师、营养师、厨师、打扫阿姨、孩子妈妈。
每天她不仅需要处理自己的工作,做家务,还需要辅导孩子作业、“喵”孩子上网课、定时下楼“遛”孩子、带孩子做核酸。
孩子的健康状况与作业都需要日常报备,不用去单位打卡之后,恩桃反而需要打更多的卡,她时常是被老师催的那位“未打卡家长”。
恩桃每天要给学校老师交的“作业”
去公司上班只需要营业8小时,而居家办公则需要营业24小时。这迫使她要随时开启“多任务管理模式”——“因为事情特别多,特别容易各种被打乱。”大多数时候,恩桃中午吃完饭后都来不及刷碗,因为急着去处理手头的工作。“有时候,你看到原本敞亮的厨房就像有人打过一场仗一样,你还没时间去收拾,就感觉特别头疼”。
有一次,她正和客户concall,孩子过来揪她衣角,“妈妈,‘扭’怎么写?”她安抚道,“等会儿教你”。一条消息弹了出来,项目里的同事关切地问,“你家孩子脚扭了?”她这才发现自己没关话筒。
还有一次,她在开会时回了个消息,领导说的一段要点没有听清,会后她和同事“对齐”了一下,发现同事一样没听清。
那天之后,她痛定思痛,开会时不是开着手机上的语音备忘录,就是在桌上放根录音笔。会后,再掰出一两个小时,把会上录的内容梳理成文档,发到项目群里。有的时候对接人说话口音重,加上涉及行业术语,总结重点的工作量着实不小。
居家没多久,恩桃觉得这样的忙碌程度,自己还算应付得当,但她的内心隐隐有种不可控感——在家里时,遇到问题只能焦灼地等待对话框里的回复,不像是在办公室,转头就能找到同事解决;而一年即将过半,业绩的压力也始终积压在她的心头。
恩桃迫不及待想要回到办公室, ̶让神兽早日归笼,那不仅意味着,可以和同事们有着更顺畅的交流,也同样意味着,生活回到了熟悉的轨道上。
打工人在线“断片儿”:
“讲到哪了?到我发言了吗?”
5月4日接到通知那天,阿兰原本给自己规划的居家routine,是一杯热美式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高效工作3小时,接着准备午餐;下午早早做完工作后,泡壶茶、翻翻书,晚上跳会儿《本草纲目》,在追剧中进入香甜的梦乡。
规划起来是一回事,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平时,办公室的氛围能够让阿兰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在自己租住的房间中,由于并没有预留专门的办公空间,写着写着东西,看见地上有头发,就想要去拖个地;好像没工作几分钟,就又到饭点了;坐在硬邦邦的座椅上,转头看到软绵绵的床,忍不住就想往上靠……
“在家专注工作的时间,比在办公室里摸鱼的时间还要短。”
/ 阿兰
静态的诱惑已经足够多了,还要再算上时不时的干扰信息,难免让人“断片儿”。
那天阿兰正在一个跨部门电话会上,微信突然弹出做核酸的通知,阿兰打开看了看,突然察觉到耳机里没有声音了,她瞬时紧张了起来,“是我被cue到了吗?”结果是对方正在把ppt文件上传到共享屏幕,虚惊一场。
短短几天,另一次“断片儿”,发生在一次客户需求沟通会上。那天阿兰已经一口气开了三个会,头昏脑胀,对方提到上周沟通的某个点,阿兰虽然之前在工作手账上记下了关键词,但笔记一时没有找到,根本回想不起来,还是一起开会的同事帮她解了围。阿兰为此懊恼了一下午。
阿兰记的满满的工作手帐
每天傍晚,阿兰会去村子附近的河边散步。她喜欢自己的小窝,但在家里待久了,她愈发怀念办公室,“我太想念在自己工位上专注工作的感觉了,也想念和同事们一起分享零食与八卦的氛围。等办公室开门了,我一定第一个冲进去。”
流浪式办公:
找个安静的环境,容易嘛?
蹲在楼道里和客户开会,在出租车上打开电脑改文档,在小区门口蹲着接电话……这些事儿昆罗没少干。
孩子一岁多,稍有不慎就哭得惊天动地。周二例会,昆罗只能把孩子先交给奶奶,自己换了身衣服,抱着电脑去楼道里开会。老小区,楼道里的声控灯时亮时不亮,有路过的孩子问家长,“她怎么坐在地上呀?”家长一看也大多明白,“我们快走,别打扰阿姨。”
在外面“流浪”得越久,昆罗就越想念办公室里那一方安静的办公桌。
每天处理工作时,不是孩子闹着要找妈妈,就是老人突然推开门进来问你要不要吃水果。有时候,自己开会的时候,老公也在开会,戴上耳机也没办法解决互相串音的问题。之前昆罗还可以每天抽几个小时去附近的咖啡馆工作;咖啡馆不让堂食之后,昆罗连小区门也不想出了——要么没有地方放电脑,要么没有网。
同项目的同事约她去附近公园碰头,一起和客户开电话会。俩人背着电脑包,举着咖啡走了大半个小时,愣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有座位的地方基本都有人占了。那天昆罗和同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又安静又有信号的地方,会还没开完,腿上已经被咬了十几个包。
昆罗走了大半个小时才找到的“办公地点”
在公园里办公的新鲜感,来得快褪得也快,昆罗捶着酸痛的腰,和同事回忆起了办公室的配置:人体工学椅、咖啡机、打印机、投影仪……“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当居家办公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选项,它不仅仅意味着办公空间的迁移,也涉及到工作范式的变革。
短暂地离开办公室,在居家办公的阵痛中,我们才知道自己寄托于工作空间的更本质的需要。我们想寻求的东西,并非有多复杂:一方安静独立的空间、日常生活的秩序、对工作进展的掌控感、团队之间的良好交流……对于向往回到办公室的人们来说,当环境发生变化,我们依旧有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生活的自由。
想要更好地适应居家生活,不妨参考以下居家办公攻略——
💡居家办公攻略1:
开不完的会
试试从这里“抠”时间
一则《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r的研究发现,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人们更多会通过即时消息等异步通信的媒体进行交流,但平均一周工作时长会延长10%。
开会的本质,是通过沟通的手段解决某个问题或推进工作。想要避免无效沟通,可以从这里“抠”出一些时间:
会前做好准备工作,明确要沟通的事项和要解决的问题;而开会时,则可以用一些工具来整理会议记录,如最近刚发布的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Air,可以帮忙录音并实时转写会议内容,开完会之后,一份完整的会议记录也自动生成了,方便会后快速查找重点、同事间高效“对齐”工作。如果担心分不清会议记录中某些发言是谁说的,还可以开启“分角色转写”功能,让未参会人员也可以看到每位参会人员的表达输出,及时获得反馈。
省下来的时间,不只可以多跳一首《本草纲目》,还能下楼散散步。
💡居家办公攻略2:
与其责怪“人”
不如借力工具提升幸福感
“家里是真的要打扫了,我和老公就在比谁先看不下去。”
“这人口音太重了,加上信号不好,滋滋啦啦的,啥也没听清。”
“要开的会太多了,上厕所都在打电话。”
“我怎么又走神了,这事儿刚刚有没有讨论过?”
一天中你的心里会冒出多少类似的声音?与其从人身上找原因,不如把这些交给工具。
烦恼家务问题时,可以让洗碗机、吸尘器等工具作为生活帮手;而让人烦恼的开会问题,也可以用专业的办公工具协助解决——带着讯飞智能办公本Air开会,相当于带上了一位熟练掌握12种方言、6种外语,精通16个行业词库的全能翻译。只要看着墨水屏上实时转写的文字,哪怕一时被孩子扰乱注意力,也能很快根据上下文知悉会议进展。
别不信,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景:开会时遇到一些艰深的行业词汇,自己的大脑还努力理解对方说了什么,看一眼屏幕发现办公本Air都已经听懂了🙂。
💡居家办公攻略3:
营造仪式感
做“氛围感打工人”
在家办公时,生活与办公空间重叠,床、零食、手机、猫……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充满诱惑的“时间黑洞”,只要被吸进去就很难出来。
想要提高效率,早点结束工作,可以通过营造仪式感的方式,实现“沉浸式办公”。
一张整洁的书桌,是一位“氛围感打工人”的初级门槛;一台专业的办公工具,则是“气氛组担当”。比如对苦于难以在家中进入工作状态的阿兰来说,如果她有一台讯飞智能办公本Air,就可以专心致志地用办公本来处理工作文件、收发邮件和进行日程管理。因为办公本Air有着去娱乐化的特点,一切功能都是围绕办公需求而延展,足以掐断每一个蠢蠢欲动想要“摸鱼”的苗头。即便是微信里同事发来的文件、图片、文章等,也可以一键同步到办公本上。
开会时,不必满屋子找笔和工作手帐,而是可以直接用配套的磁吸电磁笔,将灵感和要点写在办公本的墨水屏上,真实纸笔的书写手感,不仅可以让人沉下心来专注手头的事情,还可以屏蔽电子碎片信息的干扰。
需要调取笔记时,也不必到处翻找,只要对着办公本Air说出“咒语”——记录时间或者关键词,就能智能搜索到相关的笔记或录音。万一像阿兰那样,有某个匆忙记下来的关键词想不起来上下文语境,直接点击当时手写下来的关键词,就可以听到对应时间轴上的录音。
💡居家办公攻略4:
开辟一块身心“自留地”
居家办公时,人们最常踩的坑便是,“累了,刷会儿手机吧。”从能量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娱乐方式会耗费能量而非滋养。
与其无意识地刷手机,不如有意识地观察怎样的方式让自己状态更好,开辟出一块给自己身心的“自留地”。
离开办公的书桌便是一种最直接的休息方式。去晒晒太阳,去散散步,不必坐在电脑前随时待命,或是背着笨重的电脑出行。若是有需要随时响应的工作,那就在出门前把讯飞智能办公本Air揣进包里——它只有5毫米厚,重量和手机差不多,7.8英寸的墨水屏足以在需要时随时随地打开记录。
通过办公本专属APP读写客,办公本、手机、电脑上的数据可以互通,在外可以找到电脑上的共享文档进行编辑,而回到家也可以把办公本Air里的笔记在电脑上导出。即便是在户外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没有信号也不用担心,因为办公本Air还可以离线转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越是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时候,越是要有意识地关照自己的身心。目前,新品讯飞智能办公本Air已经在京东开启预售,想抢先体验轻松开会、高效办公的专注工作状态,可以去进一步了解。
在工作和生活逐渐重叠的当下,针对“远程办公”和“办公室”的讨论越来越多。哪一种是大势所趋,目前尚没有明确答案。专业办公工具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来说,折射出个人需求逐渐被划分得更为细致的现状。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专业的办公工具的出现,来缩短两种选择在实际工作范式中的差距,这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自由地选择办公空间,而非受到它的局限。
#说说你最怀念办公室里的什么#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毛思雨
作者丨芬航
图片来源丨 科大讯飞、受访者、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