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又到新的一年,您的新年心愿是什么?
今天,一起来看看特级教师郑英老师的新年期许。
2023,愿每位老师都能过从容优雅的教育人生:逆境不馁,顺境不矜,常境不怠。
人生境遇不外三种:逆境、顺境和常境,假如能逆境不馁、顺境不矜、常境不怠,那么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位置,都能从容优雅。人生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没有心理准备,或是心生畏惧,或是沦陷于消极情绪,便容易失去前行的勇气。更糟糕的是,假如就此“缴械投降”,那往后定是雪上加霜,越走越艰难,也越走越逼仄。我们的教育之路亦如此,道阻且长,遇见特别难管教的孩子,或是特别难沟通的家长,还有突发的棘手问题,都特别考验人。这些考验如一道道坎,迈得过去,便是契机;迈不过去,便可能是危机。从教22年,遇见过太多艰难太多挑战,所有难题里最难的当然还是教育本身的难度,就是启迪思维、健全人格的难度。可能一说起教育的难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些行为出格、破坏力强的孩子,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启迪和人格健全对于老师都是一种考验。这里说说与一位成绩优异却个性尖锐的男生的教育片段。男生是同学们口中“走过的地方草都不长”的存在,那爆棚的优越感和过高的自视让他与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在内)常会剧烈碰撞,彼此都极为不适,自然我与他的交往也如同“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过程自然很辛苦,常常无功而返,甚至陷入被动,所以时时提着一根心弦。为了减少被动,我处处留心并时时积累教育素材,以便随时可以妥妥地接招,这些过程也无形间增加了我教育的功力,也使师生的交往慢慢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当男孩夸耀自己很聪明,甚至说父母都不聪明,他属于负负得正时,我送他一句“器小易盈,静水流深”;
当男孩讥讽另一同学“智商缺斤少两”,并认为自己这样属于性情耿直,我便给他讲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当男生认为同学们远离他是出于嫉妒时,我带他到校园里走走,让他看看那些树木的长相,由此体验到树木都会形成彼此的生长间距,不失自己的生长机会也无碍它树生长,借此告诉他,人亦如此,要懂得为自己开辟空间时给他人留余地;
……
种种努力,只是希望男孩能给自己的个性配上“剑鞘”,既不失自己的锋芒,又守护别人的安全。经过细水长流的引导,男孩渐渐体会到,自信而不自负,自尊而不轻人,独立而不孤立,才是善良的成熟和深层的强大。并慢慢改善了与周围人的关系,接纳了别人,也被别人接纳。时隔多年,当男孩回校看望我时,说多亏当年对他的声声棒喝,才让他没有在乖张的惯性里越滑越远。我们付出的汗水不一定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因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艰巨的工程,但我们要确信,积极面对和持续用力一定可以让它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真实的教育是一种律动,有光有影,有晴有雨,而真味就在这种律动的弯折和节奏里。如果这一次折戟而归,那再继续努力,或许一个峰回路转,结果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如同海明威说的那一句,“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我在未入不惑之年,已获得了一系列他人眼里熠熠夺目的光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口碑甚佳的专著,入选地方史志,还有孩子们和家长们的赞誉以及同行的褒奖。对待这些,我倒是能一直保持清醒,深知头上光芒太盛,就不容易看清前方的路,所以一直告诫自己,切忌自我沉醉,稍有眷恋,便会停滞不前;也切忌自我膨胀,要看清自己的局限,否则便难以自我超越。我也一直不忘自己的初心和本心,我的初心是“当个好老师”,我的本心是“快乐做教育”,上述那些肉眼可见的收获不过是附属品。借用牛顿那个比喻,我也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间幸运地捡到一些美丽的贝壳,甚至有几枚还藏着亮晶晶的珍珠。不过我很清楚,捡到珍珠并不是我的目的,期间的快乐才是我的所求。所以,面对荣誉和光环我选择淡忘,主动清零,这样便不会停留在一个舒适区自我陶醉,而是像一块蓄电池一样持续为自己充电。当我把荣耀归零,实则是选择轻装上阵,不恋昨日,不惧明日,永葆好奇和热情,还有想象和憧憬,所以能一路轻快前行。启迪和激励我这样做的,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文中说了作者这样一个经历,他曾自得于信笔直书的文字,却不料遭到一位精于诗词的朋友的批评,认为这样的诗词没有下过力,来得太容易,这种取巧显的是小聪明。先生起初是暗暗不服,到后来费心品读了前人作品才发现朋友说的一语中的,明白意境要经洗炼,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但这要吃苦费力,是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其实不只在文学领域,任何领域,包括修身立业的任何方面,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看看现在小有所成的自己,再回看过往,不敢说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确实是选择了一些难走的路。以写作为例。2008年至2011年,写了班主任和教学的系列文章,后来整理成了《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和《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两本专著,颇受同行好评。假如我此刻停留,安于舒适,那么基本就是到此为止。我深知这些文章多是梳理自己的经验,“虽小道,必有可观焉”,但重要的是后半句,“致远恐泥”,所以此后的长长五年,我甚少写作,多是看书、记录。五年后,再于2017年开始继续写专栏,发现自己确实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接着连续写了四年的专栏,我选择再次慢下脚步,留给“创造”和“吸收”多一些时间,而不是忙着“释放”和“展示”,于是果断停了专栏。我相信,几年后,我依然会回归,但彼时应该又站在了更高的高度。这一系列是我自己的主动选择,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相信,容易走的路,总是有太多人选择,故而会拥挤不堪,最后越走越艰难。而通往成功的路,往往是孤独而艰难的,而且还有荆棘,但当你披荆斩棘,会发现越来越宽阔,有道是,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处顺境而不骄矜,便会保持清醒、务实和谦卑,愿意去挑战和突破,一次次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而从中产生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会激励自己再次去披荆斩棘,且一直怀着热情、好奇和憧憬。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平淡如水的寻常岁月,要耐得住这寻常,需要一颗安静、平淡的心,熬得住寂寞,守得住日常。当你耐得住寻常,便会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一点上熊熊燃烧,择一事,终一生,从容笃定。如杨绛先生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在这个时代,专注是个稀缺词,安静是个高级词,它们都是一种守势的功,在时间的洪流里深耕砥砺,遵从自己的内心节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用心而投入地过好每一天,让每一天都成为日历上清晰的一页。每天下班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系上围裙,操持铲勺,指挥锅里的千军万马,在烟火气里传递对家人的情意;然后把居室打理得一尘不染,洁净的环境不但令人感到清新悦目,更能养成内在的秩序感;接着打理阳台上的花草,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一年四时花开不断,仿佛拥有一屋子的春天;忙完这些,泡一杯咖啡,静静阅读,在书香和着花香的氛围里深味字里行间的美妙。或许你会问,下班时已经身心俱疲,哪有时间、心情和精力做这些?而且这样岂不太费时、费心、费力?事实上,所有的幸福、快乐和美好,全是需要费时、费心、费力才能换来的。热爱生活的人,是从不嫌弃生活中的琐碎和麻烦的;反过来,生活是不会辜负用心待它的人的。和生活一样,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琐碎的,都是具体而微的事,备课、批阅、上课等,如果做了班主任,更有填表、检查、处理卫生、做操等琐事,不但细碎,而且重复,这就是它特别容易让人心累之处。但教育的美妙和乐趣也恰恰藏在这些日常里,藏在具体的教育主题、对象、条件和情境之中。如何在这片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答案是用一颗审美的心,去欣赏、去领略、去创造,在重复的事情里添加一点儿新的元素,或是在熟悉的点滴中捕捉一些别样的东西,并用特别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惊奇。每天备课,我都是极尽认真,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专注而热忱。我会用上四本教材,一本是自己上一届用过的,一本是上一届一位出众的学生的,两本是新教材,一本用于草稿,一本在誊抄后用于上课。充分的准备,让我内心有饱满的热情、底气,还有自信。每天上课,我都是心怀虔敬,在我的心里,一个教师的高光时刻,不是站立在领奖台上收获鲜花和掌声之时,而是站立在讲台上收获亮晶晶的目光之时,那种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深刻且持久的。每天批改作业,我会随手加一点“佐料”,一个简笔大拇指,一个微笑表情,一句鼓励之语,一句溢美之词,都可能会在孩子们的心里荡起涟漪。这样的“心”意和“新”意常常被反射回来,我也时常收获惊喜,有时是本子里夹了一朵樱花花瓣说送于我当书签,有时是一颗糖说让我尝尝批作业的味道,于是批个作业都让我激情饱满地如同打造一片锦绣江山。每天流转于师生之间的家校联系本,虽然每本一字一句地回复很费时费力又费脑,但当看到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心结被解开,一处又一处的闪光点被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灵魂趋于成熟时,我的内心便有了丰沛的欢愉和满足。每个本是平平无奇的日子,我都会努力为它们下个“自定义”,尤其是孩子们的生日,都会被打造成一个简短却不失隆重的盛大节日。除了分享蛋糕、许愿、与父母打亲情热线,还有一个我为他们“定制”的独特环节——我会郑重其事说说这个日子的独特和非凡之处,让当事孩子瞬间觉得自己的出生就非同一般,仿佛自带神力。正是那些细碎之处的经营,让我的教育生活显得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那些成了我的日常。日常,意味着枯燥和重复,其实也意味着积累和可持续,所以日常的才是最具力量的,须知滴水穿石靠的不是力度,而是不舍昼夜。教育永远存在于平凡琐碎的具体事情里,那就把握当下,就地解决,让每一天都有精进,哪怕只进一分,也有进一分的欢喜。所以不要徒然寄望远方,而是努力让眼下熟悉的一切成为心之所往。倘能逆境修力,顺境修心,常境修性,那么无论处在人生的低谷、高位还是中位,都会从容笃定,不惧岁月染眉梢,优雅到老。
作者|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教师 郑英
编辑|贾文艺
插图|王荣佳 樊薇
责任编辑 | 贾文艺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