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两天,全网都在被跨年晚会刷屏——各个电视台,以及每年都要整一次大活的B站。
我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提到B站都会下意识地想到年轻人,二次元,动漫番剧这类关键词。
但这次,B站刚搞完跨晚没多久,立刻做了一件特别具有古典浪漫感的事情。
它出版了一本诗集,诗集的作者是124位普通的B站网友。
说实话,我一度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读诗,写诗。
我们现在走进书店,最多的畅销书是成功学,鸡汤,政治经济话题。
是那些看起来非常“有用”的东西。
至于纯文学,越来越少,诗歌则尤其地少。
我想,也许真的没什么人愿意再写诗了,它实在太“没用”了,在当下这个效率至上的社会,它格格不入,甚至可能在很多人眼里都像个笑话。
但B站还是坚持出版了这本诗集,还为它起了个很有特色的名字——《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现在这本书已经在各大平台线上预售了。
B站也邀请余秀华、姜思达、王菊、刘大鹅一起拍了个视频:
正是关于这个问题——如果重来一次,你是否还愿意成为现在的自己?余秀华回忆起自己一生的种种苦难,她知道很多人最怕的就是成为她这样的人。但她说,“我是我自己永恒的战友,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是我笨拙的英雄主义。”姜思达说自己一度被捧为偶像,又被踩成小丑,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中惶惑和恐惧。但他最终相信,“我爱这不好也不坏的自己,胜过爱世界。”王菊作为一个非典型女团成员,坦言自己面临争议的时候也曾退缩过,想过要走一条看似“正确”的道路。但她最后的选择是,“要对自己诚实,哪怕让别人失望。”她说,其实拍视频并没有给她带来她想象中的改变,她也没有因此一飞冲天成为什么职业女演员。“鹅没有变成凤凰,但鹅的翅膀比以前更硬了——它想飞一回,就是掉下来也值了。”这些浪漫的,近乎英雄主义的宣言,都在表达着同一句话:关于诗集本身,其实B站网友很早就开始在各大UP主的评论区写诗了。两年前,网红教授戴建业老师就在B站发起过“写诗鬼才”的征稿活动,邀请看他视频的年轻文学爱好者们分享自己写的诗歌。后来,其他几位文学区的UP主@有山先生,@天真与感伤的小说家 也纷纷跟进,向网友征集诗歌,并且做视频公开点(chu)评(xing)。一开始,很多网友都在抖机灵,写的诗也都是这种画风:不过有一说一,虽然称为“诗”是勉强了点,但作为相当一部分人中学校园生活的写照,倒是很真实。大家起初都在感叹,原来你的童年我的童年都一样,太阳必须画在角落而不是正中。后来又突然觉得伤感,感慨那个认认真真画儿童画,给纸角的太阳涂色的自己,已经是很遥远的回忆,一去不复返了。生动地表达了“我们终将成为自己讨厌的人”的那种无奈。不过转念一想,这或许也象征着,诗歌里的年轻人在不太情愿的蜕变中,也慢慢理解了自己的父亲,甚至明白了曾经觉得父亲“混账”,也许也包含着某种误解。两代人沉默地彼此懂得,而后来的,更年轻的人依然锐气勃发,重复着相同的誓言。这同样是很多年轻人都经历过的心路变化,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以为所有人,整个世界都在针对自己,为难自己,后来发现这其实只是另一种自恋。所谓的“他人”,“世界”,更多的时候根本就不在乎我们,一切都只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戏。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似乎是松了口气,又似乎迎来了某种更怅然的失落。心上人不在身边的时候,却又觉得世间万物都带着那个人的影子。这些“诗歌”看似信手拈来,文笔也没有经过精心雕琢,但很多对生活的洞察,解读都真实且有趣。当时也有人讨论过,这些只言片语真的可以定义为“诗”吗?甚至有人略带嘲讽地说,照这么看,写诗只需要会乱用回车键就好了:关于诗歌我并不是专业的,也不敢妄加定义到底什么才能算是“诗”,但我知道的是,诗歌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古至今的标准都一直在发生变化。早在遥远的春秋时期,《诗经》里的很多诗歌,就是来自民间,来自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诗经》有风,雅,颂之分,其中的“风”指的就是地方民歌,而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关雎》,《硕鼠》,《蒹葭》,《桃夭》也都出自其中。历代的评论家都认为,这些地方民歌反而代表了诗经中思想和艺术的巅峰水平。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诗歌逐渐被文人乃至权贵垄断,六朝宫体诗成了贵族旖旎生活的写照。但在诗歌发展最蓬勃的时代,永远不乏“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白居易给老妪读诗,杜甫为百姓写诗发声的佳话。可以说,诗歌作为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从未真正脱离过普通人,脱离过日常生活。在古代,诗歌里有边塞,田园,闺怨,战乱——那是他们的生活。在当下,年轻人把挂科,失恋,抱怨工作,吐槽亲戚写进诗歌里,同样是生活。为《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作序的项飙老师提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年轻人写诗经历了朦胧诗,校园民谣等等不同的阶段。但他认为最有趣的,还是当下年轻人的诗歌——虽然它们可能口语化,直白,没有很强的哲理性,明显的意象。这也是为什么当下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余秀华,陈年喜的诗,尽管他们受教育水平不高,写诗的措辞也更直白,没什么风花雪月,平仄格律,但却自带一种特殊的,直击人心的魅力。哪怕如余秀华所说,她的苦难从未停止过,诗歌是她几乎窒息时得以喘息的出口。但她依然在用诗歌探索和表达着自己,而不是去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也许,这本来自B站,来自年轻人的诗集,正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你在读到那些分行的文字时还有触动,甚至还有自己也想表达点什么的冲动,就是意义。B站的年轻人在一个视频类的社区,还会“叛逆”地用文字自我表达,这也是意义。其实作为B站的深度用户,我倒是一直认同,这就是B站的氛围,很随性,很自由。有人在这里看视频发视频,也有人坚持用文字表达自我,还有人来B站真的是为了学习——你去看很多B站课程的播放量,就会相信这些人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甚至我还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几个B站的年轻人在“职场自救”。不小心“误入”教培行业,失业之后倾家荡产决定去留个学深造的;好不容易研究生毕业,结果快半年了一个offer都没拿到,认真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已经不再需要他们这群新玩家加入的……反正,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到最后每个人也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自救,苦中作乐。心酸之余我们也会发现,B站的年轻人早就开始暗暗成长了,从关注娱乐,爱好,到探索职业方向,未来成长。我们没办法定义到底什么是“B站用户”,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我始终坚信的是,年轻人愿意写诗,愿意做这么一件看似“无用”的事情,是值得欣慰的。西川老师说,玩过诗歌的年轻人,这辈子都跟别人不一样,诗歌会透过一切影响你。他还提到,诗歌的特点是“有转折”——一个修车行门口贴着“本店修车补胎”,这不是诗。但后面如果加一句“没门”,可能就接近于诗了,因为它有了转折,有了别样的趣味。我们用这样的标准再去看那些网友的诗歌,也会看出类似的妙趣来。刘擎教授则从哲学的角度称赞了年轻人写诗的意义,他说,写诗是一种证明,证明我是“一个精神的存在”。写诗是一种自我拯救,将自己从平庸、从被遗忘中拯救出来。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vlog也是一种诗歌。他们之所以愿意拍摄视频,愿意把一日三餐,花草树木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拍下来,一定是他们认为,这些日常是有价值的,是美的,是不同的。我们常说生活中要多少带点“诗意”,到底什么是诗意?就是把平淡的生活剖开一个特殊的横截面,于是习以为常甚至味同嚼蜡的一切,突然变得新奇又浪漫。于是在B站写诗的年轻人,也因此不同于芸芸众生,他们不再,也不必努力成为任何的,“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