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筑10年 | 哈佛狮子学长28位各行各业好友在做啥?制作组雷锋大召集!
全球知识雷锋的开年大作来啦!
建筑毕业的朋友们都去了哪里?
迪士尼研究院 · Ralph Lauren · 阿那亚
纽约市长办 · 谷歌地产部 · Olafur Eliasson
瑞安 · 招商蛇口 · Phoenix Properties
上汽集团 · IPSOS · 佩里克拉克事务所
静安区规划局 · 君子食堂……
清华-哈佛毕业-Ż-studio事务所创始人
覃斯之——“狮子学长”
在哈佛就曾创办“小大客厅”。
有感于年轻人职业压力的狮子发起跨界对谈
邀请在各行业深耕数年的老友,
聊聊实干经验,输出转行干货,
打破信息壁垒,拓宽择业边界。
经过我们雷锋的动员组织、撸起袖子加油干
就有了大家眼前的这档节目——
【全球知识雷锋 x Ż Friends】
学建筑10年的他们,都在干啥?
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任何一行奋斗的每个人
经历和选择都无可复制。
从个体角度来看,
大家都是在不确定性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确定性,并且认准走下去。
希望全球知识雷锋 x Ż-Friends系列对谈节目,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份独一无二的
“择业菜单”。
——节目制作人 张玮仪
(爱丁堡大学硕士)
来听狮子学长讲故事!
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哈佛GSD硕士,曾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交换,还曾就职于 MAD、关肇邺工作室、Callison、Peter Marino Architect。硕士毕业于纽约LLA事务所工作四年,任Associate。
大家好,我是覃斯之,目前在上海静安运营一家小型设计事务所叫Ż-Studio。之前因为和在我们这儿实习过的几位建筑系在校同学聊过,了解到大家都对行业的形势、就业前景这些话题非常焦虑和困惑,我也试着从自己的经验去给出过一些解答。后来意识到这些结论,给着、给着我也会心里没底。一来,我自己熟悉的毕竟只有一条很窄的道路、在这条很窄的道路是一条很崎岖艰险、不知道哪天就掉进了沟里的道路;二来,道路怎么走也只能靠当事人自己观察,别人总结的结论听听也就好了。
后来,和知识雷锋的花姐聊到了这事。花姐告诉我类似的疑问还是挺普遍的。于是心生一计!何不把学过建筑学、但是又走上了完全不同探索路径的朋友们约到一起,通过朋友之间的聊天形式,把职业生涯选择过程中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呈现出来,供“知识雷锋”的读者和观众们自己去解读、分析和判断呢?
其实要论私心呢,也是因为我每日忙于工作、柴米油盐,又困于疫情、鸡飞狗跳,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和朋友们重新连接一下,互通一下近况。
辣么多做着有意思事情的朋友,但后期工作又很繁重。那么找哪些朋友来“做菜”比较合适呢?我琢磨出来三条选择标准:
第一 ,
被访谈的嘉宾一定得是一直勤于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思考社会需要自己做什么的人,我想聊出的是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
第二 ,
被访谈的嘉宾学过建筑相关专业,一路以来的变化,我自己是要有一定的了解的,这样才能聊得出对观众有帮助的干货;
第三 ,
嘉宾们尽量不要有路线上的重复,作为一个整体去极力展现道路的多样性,我想传递的讯息是行业的边界是模糊的,不要让专业成为障碍。
花姐、玮仪,还有知识雷锋的志愿者们的展现出的热情投入和专业精神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刚发布这个计划就有二十多位志愿者报名,分工协作起来井井有条。摄像技术及设备方面得到了嘉宾之一的大洪老师Ei Studio的全力支持、场地方面也得到了Ż-Studio刚设计建成的项目“天物力场”中“城市不眠”书店的支持。
经过一个多月的拍摄和后期,小雷锋们终于可以陆续放出成果了。我借机先行透露一下嘉宾们的信息。后续我们的视觉与剪辑工作也欢迎有更多的志愿者们加入!
01建筑
这一部分我们遴选了依然在建筑相关赛道奋斗的Ż-friends
在浙大和哥大接受的建筑学教育。在美国工作多年,目前是Pelli Clarke & Partners事务所总监。职业建筑师有哪些典型和非典型的角色?个人能力的综合拓展和专业纵向发展之间,是否有兼顾的路径?在这个高举内卷和躺平的市场氛围里怎样可以不拧巴?为什么第一遍看纪录片要少开弹幕?对职业建筑师道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听听来自管理者的思路。
古恬是我清华建筑系的学妹。在学校时古恬是怀着诚心来对待设计的。毕业后的两份工作分别在北京万科和阿那亚,两家公司应该都算是地产公司里对建筑学中的“公共性”、“社群性”有一定追求的存在了。我回国时专门去看了她负责设计管理的“万科时代中心”,空间干净,又能给人归属感。访谈中我才了解到古恬很大程度上受周榕老师的影响。那么如何在管理岗位上来追寻建筑中的理想主义呢?来听古恬讲讲吧。
洁琼毕业于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唐工的职业经历很有意思,既在外资方案事务所呆过(我的前同事)、也去国有设计院负责过大量文保、历保项目的落地工作,后来借调到静安区规划局做过大量管理工作(我的前甲方),同时也参与了上海最近刚落成的极具影响力的“张园”项目。唐工在工作中能极其敏锐地在一团乱麻中梳理清楚重点、难点,理清“技术路径”,这是所有合作方的共识。看好未来“城市更新”的朋友,大可关注一下!
马老师本科在北航,到MIT念了建筑与土木的双硕士,后来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目前留校做研究和教学工作。我和马老师应该是在出国申请阶段认识的。他是一直在探寻技术与建筑的契合点,数控建造和图形学的研究方向正好契合了迪士尼乐园的美学和商业需求,促成了合作。“审美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我特别期待马老师未来几年能利用业余精力梳理出一段小简史。
华青是我清华建筑本科的同学,目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华青老师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建筑,透过建筑将文明的历程娓娓讲述,应该算国内小有名气的建筑文化历史研究者了。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研究中平衡兴趣与任务?如何看待建筑学当下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努力解决问题?对学术道路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了解一下!
一君是我清华建筑本科同学,在东京大学读了建筑学博士。一君具备我认识的“福建人”的典型特质——每次见到他总能聊出一门他在谋划的很新的生意。一君在有了很棒的建成建筑作品后,开启了自创家具品牌Chiotto的道路;尔后依托黄浦江畔一个很有意思的家具店拓展出了空间服务;最近在制造端发力,又会产生什么新东西呢?
02 地产
这一部分我们遴选了在地产行业奋斗的
Ż-friends,但是他们做的事儿非常不地产!
建竹是我的清华建筑系本科同学。同学们印象中的建竹,在读博士期间就和非洲各国规划局长们谈笑风生。毕业后建竹去到了招商蛇口的海外发展事业部,有好几年的时间是在招商吉布提项目上,做从前期的投资接洽、到规划建设、再到招商运营管理等工作。一带一路项目的难点在哪?最新的趋势又是什么?有志于投身于此的朋友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听听建竹的想法吧!
肖蔚是我GSD的学妹。在学习了建筑项目、去到了自己梦想中的事务所BIG后,肖蔚又多学了一门房地产硕士学位。多年后我在新租下的办公室偶遇了肖蔚,发现原来我们所在的商业综合体正好是肖蔚所在的Phoenix Properties投资的资产。从追寻明星建筑师之路到成为地产投资人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地产投资概念下的具体岗位的工作类型又有哪些?
周娴和我是多年好友了。周老师在上海交大接受的是景观专业教育。有趣的经历是在以管培身份被招进某港资地产公司后,周老师在职业生涯中的“商业嗅觉”总令我感到惊奇,从设计管理-产品发展-到招商,再到现在的外资地产负责的线上业务,总能在价值链上灵敏地识别适合自己的位置、又能透彻地理解底层逻辑并透彻执行。我要找周老师多聊聊。
李逸是我在GSD的同学,从小就知道自己想学建筑、而且很小时就在德国生活游历过。之后在保送北大后转学到了美国学习建筑,现在就职于Google的城市地产战略部。李逸同学通过生活感受到的建筑与在学校教育中接触到的建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天天是我在哈佛GSD时同项目的同学。毕业后有在地产基金工作,目前在算是国内商业地产创新的“黄埔军校”——瑞安工作,负责的也是很有意思的生态创新和投资业务。天天在美国Cornell念的本科,在OMA、SHoP等一众设计事务所工作过后,对传统的建筑从业思路有了很多思考,明确了不希望做传统的建筑师而是更加开放的探索。她为此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职业机会选择的判断逻辑,值得听听。
陈茸是我在清华建筑系的知名师姐。思维极其敏捷、正义感爆棚。她的职业经历涵盖了中国、美国、甲方、乙方、地产公司和科技公司。对于在建筑行业内主流道路做选择的观众们,陈茸学姐言简意赅的回答应该可以帮助大家建立起选择框架。
冬琪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研究生转向了城市规划。冬琪最有意思的一段经历是在华夏幸福期间负责数个东南亚国家的项目研策工作。之后任职于旭辉和瑞安,从项目转向公司战略岗位。经过多轮的岗位转换,大家可以来听听从地产开发商工作的角度是如何看待建筑呢?
03热门行业
这一部分我们遴选了在“热门”行业奋斗的
Ż-friends,涉及互联网、汽车、科技、咨询等
阿蛟本科在清华汽车系,在RISD和GSD各有一个建筑硕士,毕业后回到了汽车行业——上汽集团,目前是集团副总裁助理。在他的观念中,建筑学作为“开放系统”,以及对新科技、新生活方式的包容性,都能借鉴到汽车行业。阿蛟也在工作实践中,把最感兴趣的“参数化”思想应用到了产品创新中。
旭晖是我在清华建筑系的学长,也是在瑞典交换期间过苦日子时的好室友。旭晖学长有非常强烈地了解“事物全貌”的动力。记得他在大五时,冒险写邮件给Cornell请求推迟一年入学,目的是为了陪着一座在藏区的博物馆从设计到建成。在纽约期间又作为合伙人参与了大家都知道的“君子食堂”的创业,全过程地负责项目的“拿地-设计-建造”,为纽约的中餐厅界带来了很不错的几件作品。最近又在干啥呢?
雨翔和我在GSD同样读的是MArch II项目。但是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他利用这个项目的选课自由度,DIY了一个关注城市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的新项目。老罗从Studio课程中参与长岛本地社区的营造、到毕业后去到纽约市规划局与预算局、再到把研究观察汇总为公众号《不成熟研究》并获国内媒体广泛报道,再之后以咨询公司身份深度参与美国公共项目的斡旋——应该不会有人对这些经历不感兴趣吧!
唐垲鑫本科在同济历史建筑保护专业。读书期间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擅长软件的参数化少年。但是他毕业后参与了一个公益类NGO项目,目前在某互联网大厂做社会责任项目产品经理。据他们同厂的同事周显坤称,垲鑫的产品团队算是厂内“明星团队”了。访谈中,垲鑫为我们很清晰地阐明了什么是“产品经理”,相信观众朋友们也会从中找到对于“建筑师”新的认识角度。
雨晴是我在GSD景观专业的学妹。“生态”、“可持续性”,这些概念在景观设计系是非常耳熟能详的概念,也是景观设计师们在设计方案中一定会向客户去提倡的。雨晴毕业后却选择了从产品端来实现景观专业的生态理念——为社会提供废物净化、回收的设备。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客户是合适的?如何去发掘新的需求并围绕需求制定策略?有志于做实业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梦斐是我GSD的学妹。我对梦斐的印象是,她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而且非常在意建筑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否真的如建筑师主观设想得那样。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建筑大师”需要很强烈甚至独断的自我表达,梦斐在某科技大厂的工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搭建一个平台,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城市空间体验,并参与塑造新的体验。她的教育经历和近期的科技进步是如何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呢?
沁沁是我的GSD同学,本科在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当时她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批判性历史保护”,记得快毕业那会儿沁沁在忙一个从声音的角度来体验城市的项目。在之后的职业生涯前期她也延续了在前沿的技术和城市空间之间寻求契合点——根据人所在的物理空间来精准投放广告,之后又加入了一家人工智能行业的创业公司。沁沁目前就职于益普索IPSOS担任咨询顾问,为各行各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
宇巍在清华建筑系时会被亲切地称为“房学长”,一来可能是因为作为学生会主席经常有学弟学妹找过来,二来“房学长”给人传递出的印象就是特别成熟、有主见。房学长毕业后有就职于北京院、龙湖地产等甲乙方岗位,但是对于行业痛点,他选择了以科技的手段来切入。
文宁是我清华建筑系同学,研究生转向了城市规划方向。在毕业后文宁选择了做战略咨询和产业研究。咨询行业作为第一职业可以帮助毕业生建立起怎样的思维框架?又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待空间问题又会有哪些有益的补充?
04艺术媒体
这一部分我们遴选了在艺术媒体前沿奋斗的Ż-friends
韵竹是我在清华建筑系的学姐,我们在本科期间都受到了Terrence Curry老师很深的影响,Curry老师既是建筑师、也是木匠、也是神职人员。韵竹学姐对人体在不同尺度空间(100m, 10m, 1m, 0.1m)的体验产生好奇,并发现自己对材料工艺的敏感度,研究生去到了RISD念了家具设计。毕业后有在室内设计公司ASH工作,负责并参与了多个住宅和boutique酒店的室内设计。目前就职于Ralph Lauren产品部门。家具设计师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在中、美、欧面临的生存环境又是怎样的?
雨桐是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妹,毕业后为Olafur Eliasson工作了一年。Olafur是我最喜欢的当代艺术家之一,雨桐在那里的工作体验是怎样的呢?创作团队是如何架构的,能够让全世界的聪明脑袋为Olafur的艺术目标去思考?我日常也会质疑建筑作为创作载体其实是一个挺别扭的事情——如果你发现自己更在意的是艺术,为什么不直接勇敢点儿成为艺术家呢?雨桐的日常是如何汲取灵感?如何面对“师父”的影响和自己内心的想法的呢?
大洪老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大洪是我见过最有想法的人之一。所幸很早大洪老师就开始接触广告拍摄与摄影,并创立了Ei studio。记得在纽约围观期间,就为一组为画框作坊拍摄的广告展现的匠心所震惊,这么多年一直记得。近期受疫情影响,大洪老师不得不转战国内,基地放到了上海。喜闻近年来攒下了B站《花好月圆会》等有口皆碑的作品,是我好好学习研究的对象!
朱彬是我在哈佛GSD时的同学。从她身上能感受到对生活真切的热爱。我们一起选修了哈佛商学院的课程the Business of Aesthetics,在毕业后她有去到东京的某知名快消时尚品牌的店铺开发和设计部工作、回国后又在某互联网大厂负责设计艺术展会的策划设计工作。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如何以消费端的视角来看待空间设计。
嘉剑是我在清华的学弟。嘉剑在求学和职业道路上一直是在非常“硬核”的建筑道路上——先后在Yale就读和Link-Arc工作,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建筑师。是什么促成了他转向全职的艺术家呢?是博柔。
博柔是我在清华的学妹。博柔一直是一位舞者,在耶鲁期间对舞台设计有着特别的兴趣。近年来交互艺术的发展也为舞台极大地拓展了边界。嘉剑和博柔共同成立的MYStudio,并屡屡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展上获得认可。近期二位作为项目负责人在Harvard CAMlab的“窟中舞”“筑·身”展也在哈佛落地。交互艺术家面对的团队合作和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呢?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又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完成28位嘉宾的访谈后,我自己也思考了许久。从一方面看,其实每位受访的嘉宾都是在不断争取更高的平台、更好的视野,在最新的科技与社会的趋势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也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去反复叩问自己的本心,并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书写着新的故事。
而“建筑学”呢?是我们所有人之间的一场缘分。正是因为建筑学的开放性,使得有不同背景、不同初衷的朋友们能够产生交集。我们之间的对话也是基于这样的共同价值观:
“建筑学”不只是关于CAD和建房子的学问,“建筑学”无所不包。而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内心所问做出的勇敢探索都是在为“建筑学”概念的延展贡献自己的答案。
祝愿所有嘉宾、所有志愿者和所有的读者、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建筑学”之路。
新鲜出炉 !
系列对谈第一弹【霍飞蛟——建筑学的系统开放性如何改变汽车设计】已经在全球知识雷小锋-B站账号 及 微信视频号 发布,欢迎前去围观!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干货满满,一定要记得
一键三连喔,让更多的人看到!
bilibili:全球知识雷小锋
视频号:全球知识雷小锋
第二弹杨红茜——打破建筑师职能边界
第三弹洪喆恒——建筑学思维助力品牌广告拍摄
将在 10号、12号中午12点 准时在b站更新
大家敬请期待!!!
扫码加入
狮子对谈
一起来唠唠 群聊
群满可添加小雷锋邀请进群
志愿者召集!
请加节目制作人玮仪,加入制作组!
雷锋志愿者团队
张玮仪
节目制作人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本科,爱丁堡大学硕士,爱冒险的摄影爱好者,完美主义,想投身除设计外有关的一切,望早日结束飘零的实习生活!
张一
视觉总监
爱丁堡硕士,建筑学 设计爱好者;小岛秀夫的粉丝;b站最有意思的动物收藏夹持有人
彭成
建筑学
陈禹彤
中国石油大学
卢涵
同济
大学
朱依明
东北大学环境设计
王跃辰
香港
大学
Afa
阿尔托
大学
陈烁逵
同济
大学
汤倩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张祺琪
中央美术学院
庞玉洁
一个
外语生
李有钱
深圳
大学
罗睿琪
暨南
大学
阿连
最爱画
剖面
马乐
建筑学
闫寒
UCL
伦敦大学学院
陈陈
华东师范大学
赵雨轩
合肥工业大学
存钱罐
城乡
规划
郑雨凡
桂林理工大学
徐寒
清华
大学
刘玲铖
LLc Studio
黄颖
昆明理工大学
小雷锋志愿者团队目前共有三十多人,分为摄像、文案、视觉、剪辑。摄像组小雷锋打前站,已经完成所有录制工作,此处再次特别感谢Ei Studio的洪喆成老师、闫海老师提供全方位帮助!视觉总监张一统筹策划和组织了系列对谈相关的所有视觉工作,完成的超棒!文案组禹彤不仅提出了很好的文案整理框架还继续参与了后期剪辑工作,超棒!另外感谢玲铖、跃辰来紧急救场!还有很多没有提及的小伙伴,感谢每一位小雷锋的参与和付出!!
总策划:花姐,覃斯之
总监制:张玮仪
视觉总监:张一
志愿者团队:
摄像——彭成,卢涵,朱依明,Afa,陈烁逵,李有钱,罗睿琪,阿连,陈陈,党工
文案——陈禹彤,汤倩珺,庞玉洁,马乐,赵雨轩,存钱罐
视觉——张一,徐寒,刘玲铖
剪辑——陈禹彤,王跃辰,张祺琪,闫寒,郑羽凡,黄颖
特别感谢 Ż-studio
摄影指导及器材支持 Ei Studio
场地支持 天物力场-城市不眠书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