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场的开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距离笔者2022年最后一次的每周macro insights,已经过去三周。这三周,其实并非如想象得平静。美股在2022年最后的日子里,也没有因为假日的喜庆而就此消停。尽管表面上指数在震荡,但是龙头科技股被轮番碾压。2022年资本市场的大幅亏损暂且不提,而到了年底,税制引起的“浮亏收割”(tax loss harvesting)而造成的卖压,又让投资者的账户雪上加霜。
不仅市场没有消停,央行们也没有消停。日本央行出人意外地将十年期国债利率的波动幅度从之前的25基点变成了50基点,笔者认为此举旨在帮助十年期国债市场恢复其市场功能(笔者在“2023年展望三部曲之二” 一文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而并非是改变量化宽松的政策转向。
不过,在2022年底的最后三个交易日,为了维护50基点利率,日本央行史无前例地、超出节奏地购买日本十年期国债。按照这个超出笔者想象的节奏,日本央行誓死捍卫“利率曲线控制”的代价也会上升,最后的不可持续性势必导致此政策的寿终正寝,而现在颇有点那种“终场的开始”(beginning of the end)的感觉。
日本央行史无前例地购日债(卖美债),造成了美国债利率曲线(2年10年)短暂地变陡峭。其实,目前的情况雷同与2006年3月:当时,日本央行结束了量化宽松,收回了价值3.05亿美元现金,造成了美国债利率曲线(2年10年)的“去倒挂”。各位读者熟悉笔者“不随大流”思维风格,不过,笔者也不会为了“不随大流”而“不随大流”。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随着黑田行长(日本金融史上任职最长的行长)退休日益临近,日本央行政策也将结束量化宽松,进入新纪元,笔者没有理由反对这个共识。
美国这边进入新年后,第一周就迎来了重磅的就业数据。本周五的非农就业数据可以说又燃起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进入一个“金发女孩的刚刚好”(Goldilocks)状态的憧憬,或者说是对“软着陆”的憧憬。而这个憧憬合不合逻辑呢?我们来看一下。
非农数据显示,就业数量从11月的263k降至223k,超出预期的200k;主要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有所提高,因此,失业率创出新低并不令人吃惊,不过,这个新低是由劳动参与率提高造成的,也实在是个好消息;服务业薪酬增长从11月的5.44%降至4.88%,在整体服务业劳工市场仍然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这个薪酬增长的放缓,跟美联储目前对于通胀的“劳工市场供不应求造成薪酬上涨过度,导致通胀”的叙事是对立的。不过,一个数据形不成趋势。另一个薪酬数据,美联储关注的就业成本指数将在1月31日公布,正好是美联储下一个议息会议举行期间,会影响美联储的决策,值得密切追踪。
市场和美联储都把注意力放在就业数据上,其实,本周有一个经济数据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本周公布的11月建筑支出报告(construction spending report)显示:非民居制造投资(non-residential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继续飙升(其中包括高科技板块)。也就是说,美国企业的资本投资没有因为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停滞不前,从而也可以推测,至少本季度GDP增长未必会弱。同时,2022年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呈上升趋势(这个情况跟94-95年类似)。如果175基点的实际利率没有能够使得企业资产投资势头放缓,同时又没有造成经济中的信贷紧缩(虽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目前至少没有信贷紧缩的迹象),那么,市场的憧憬就不是完全的海市蜃楼。
回到美联储这边,既然目前鲍威尔已经把通胀最重要的一张底牌:薪酬通胀,亮给了市场,那么如果薪酬增长果真继续下行,他就等于给自己将了一“军”,除非美联储官员们再挖出其它说辞,要不然那个5%+终极利率估计是到不了了。不过,薪酬增长下降并非等于通胀会回到2%,这个2%的目标最后很可能将美联储逼进墙角,而他们也就只能拉金融市场做“人质”,因为金融状态是他们最重要的筹码(最近的美联储会议纪要中,一再提到对金融状态宽松的忧虑)。于是,在笔者看来,不管美联储乐不乐意,其加息周期也是进入了“终场的开始”。
结尾时,笔者想简要地聊一下中国在疫情中重启经济的点滴看法(笔者会在自己的substack里做略微详细地分析):市场对于中国快速重启抱有很大希望。笔者认为,这是基于美国当时2021年重启经济的路径。其实,这个思路是值得更多思考的。目前政策方面转向全面支持经济,货币政策宽松,这些举措是正确的,但是短期内并不够。三年的疫情,从财政上,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同时,劳工市场的恢复也是至少需要两三个季度,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终场的开始”很可能会延续几个季度甚至一整年,交易“报复性”反弹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