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平时就怕感冒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瞬间成了高危人群。感染新冠后病情加重的情况,开始密集涌现,患者们遭遇着住院难、用药难的困境。
最近20多天,秀芹最怕深夜响起手机铃声,这很可能意味着,又有一个重症肌无力病友危在旦夕,不得不紧急求助。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疲劳、眼睑下垂、复视、四肢无力、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我国年发病率约为0.68/10万[1],据此估测每年有近万名新增患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MG有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能在有效治疗后逐渐回归日常生活,但要时刻警惕发生危象,即出现突然呼吸、吞咽困难,需要立即抢救。而诱发危象的潜在因素,就包括身体感染、发烧、腹泻、药物过敏等。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平时就怕感冒、高烧的MG患者,更是成了高危人群。在疫情大规模出现的情况下,感染新冠后MG病情加重的情况,在2022年12月中下旬开始密集涌现,患者们遭遇着住院难、用药难的困境。秀芹是一名有30年病史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目前在病友发起的公益组织“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社群服务。2022年12月19日,团队建了新冠阳性病友陪伴群,每个家庭可由1人加入,4天群友就达到300多人,各种问题、各类求助信息密集袭来,工作人员也在陆续感染中想尽办法回应大家。秀芹,眼睑下垂是MG患者的常见表征。(图源:受访者供图)
秀芹向“医学界”表示:“很多病友感染、发烧或病情加重之初,是不愿打扰我们的,往往实在没办法了,才找到我们。”20日晚上10点多,她又接到一个人的求助,北京病友薇薇病情危急,又一个不眠之夜到来了。多位MG患者身体状况的急转直下,是在看似已经“阳康”时发生的,独自北漂的薇薇就是如此。薇薇母亲早逝,父亲再婚,姐姐行动不便,自己在北京打零工,独居在昌平区。大约一年前,她发现吐字有些不清,喝水时偶尔会被呛到,并未在意;2022年8月起,她全身乏力、吞咽困难等症状愈发明显,10月,进食只能靠喝粥,旁人已经听不清她说话;11月,她确诊患有延髓型重症肌无力,接受了免疫抑制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出院后,薇薇在家里准备了一台呼吸机,想不到成为了此后关键的救命设备。2022年12月16日,她浑身酸痛,眼睛疼,低烧37.5度,测得新冠抗原阳性,但只持续了一天,吃了一片布洛芬就好了很多,之后的两天里“没有任何症状”,“我还庆幸自己熬过去了。”然而,19日凌晨,她突然开始胸闷、剧烈咳嗽,却总感觉痰咳不出来,咳到根本无法躺下,不能入睡。凌晨1点,她打了120电话,3点半救护车才到来,4点左右送她到附近的一家三甲医院分院区的发热门诊,但救护人员没有对她进行任何处理,把她放在医院就驶离了。到了医院她才发现,这难熬的一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发热门诊和急诊室内外都病人爆满,她被劝说去了急诊,想申请吸氧,得知根本排不上队,她看了一眼供吸氧的诊室,确实已挤不进人,病人的各种呼号,求救声、抱怨声不绝于耳。“真的是生病以来最恐怖的一次就医经历,”薇薇在害怕中,感觉更喘不上气,只有蹲着感觉稍好一些,于是在挂号、等待检查结果的4个小时里,她一直蹲在人比较少的楼道台阶上,度过了后半夜,“对冷已经没有了感觉,只想着能畅快呼吸。”第二天早晨8点,急诊的化验结果出来,她动脉血气有二氧化碳潴留,但无床位收治,医生给她开了一瓶止咳药。两小时后,回到家中的薇薇发现,自己连吃药都已十分困难——喝水无力咽下去,还会被呛到,这是她熟悉的病情加重的征兆。只有用上呼吸机,她才舒服一些,摘掉就胸闷难耐。一位邻居帮她打遍了昌平区的医院电话,都告知没有床位。薇薇又联系上个月刚接受过治疗的三甲医院,想去挂急诊,被劝说“别来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想着“我一定得住院”的薇薇,询问正在大兴区某二级医院治疗的病友杨姐,杨姐跟医生沟通后,调整出一个床位。只是她住在北六环附近,而医院靠近南六环,相隔约50公里。她又苦忍了一夜。20日,实在承受不住了,薇薇只好打车纵跨京城,来到这里住院:“在出租车上感觉自己都快窒息了,没想到,医院呼吸机不够,住上院,我还需要家里的那台呼吸机。”又是另一位热心的邻居,迅速把她的呼吸机快送到了医院。但到了晚上,薇薇病情再度恶化,呼吸愈发困难,急需转入有专业治疗MG能力的医院,杨姐立刻向爱力关爱中心求救,也就是秀芹当晚10点多接到的信息。然而,秀芹回复后,另一边却沉默了,她更加焦虑。等到12点多才传来信息,秀芹终于直接和薇薇联系上,了解更详细的情况。这一夜,秀芹一直不敢睡:“我们这个病,一口痰堵住,就可能把命带走了。”第二天,爱力中心联合多方协调,又征集到2名“阳康”志愿者,陪同薇薇转到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还联系到了公益机构病痛挑战基金会的紧急援助。主治团队根据薇薇的抗体分型,果断换用药物,并进行了三次血浆置换,辅以无创呼吸机支持、插胃管等,她的情况终于有所改善。住院中的薇薇(受访者供图)
薇薇的主治医生、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殷剑教授向“医学界”表示,治疗计划充分考虑到了薇薇的经济因素。家境贫寒的她,当时已经靠借债和公益筹款来支付费用,医疗团队努力选取既有效又能控制成本的方案,好在治疗过程比较顺利。许多MG患者都有像薇薇这样病程突然加重的经历。河南周口的一位病友,2022年12月14日发烧,几天后渐渐康复,后来突然呼吸困难,22日就进了当地医院的ICU。28日,该院医生认为出现大面积“白肺”,治疗手段已经无效,建议家属放弃抢救。出院后,家人抱着一线希望联系爱力中心,中心对接了郑州的胸外科专家黄壮士教授进行远程指导,在另一家医院再次进入ICU治疗,发现肺部感染并没有想象中严重,身体逐渐有所好转。另一位吉林长春附近的病友,2022年12月18日发烧,退烧后有些咳嗽,27日决定住院,长春的大医院没有床位,就近入院治疗后,29日就进入了ICU抢救,上呼吸机。最近家属反馈,她正在康复中,已经不需要呼吸机。然而,并非所有病人都传来了好消息。薇薇认识的一位50多岁的北京病友,是一位很开朗的大哥,新冠感染后持续发烧、咳嗽,还和她调侃得了MG后从没发烧过,后来出现了呼吸衰竭,在ICU里昏迷七天,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多日来,爱力中心也陆续收到几位病友离世的消息,其中不乏年轻患者。殷剑教授向“医学界”指出:“新冠感染对MG群体确实不友好,MG患者一定要做好防护。”MG患者在自身免疫调节受损、咳痰及吞咽无力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呼吸道疾病、肺部感染,很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我国一项长达十年的研究显示,在MG人群中高达80.6%的危象事件由感染诱发,其中最主要的为吸入性肺炎[2]。同时,部分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在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面前,面临的风险无疑更高。殷剑教授介绍了国外的CARE-MG研究情况,这是一项由国际MG/COVID-19工作组和美国、日本及欧洲的神经科医生于2020年4月9日启动的注册研究,截至2021年12月1日,共纳入469例患者。统计表明,感染新冠的MG患者住院率达50.8%,死亡率达11.3%,死亡率超过了另外四种相对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见下图)[3]。CARE-MG研究数据(受访者供图)
在殷剑教授看来,本就是高危人群的中国MG患者,在2022年12月以来疫情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还存在一个不利条件——疫苗接种率比较低。患者群体普遍存在对接种疫苗的疑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诱因较多,许多患者会担心接种疫苗有复发的风险。12月以来,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8例、远程指导4例MG重症患者,除1人打过疫苗外,其余患者均没有疫苗接种史。这种对疫苗的担心是否有必要呢?殷剑认为,MG患者接种疫苗总体上是安全的,至少应考虑获益优先级的问题。中国一项对107例疫苗接种的MG患者研究表明,尽管11名(10.3%)患者报告症状加重,但9名患者均在1个月内恢复,与国外结果类似,仅2名患者加重明显,其中仅1名为复发,在加重前有明显劳累诱因,2个月恢复到接种前状态[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重症肌无力诊疗团队,也建议病情控制稳定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接种新冠疫苗,老年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患者更应及时接种,同时指出:如果已经感染过新冠就不用接种了,因为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的自然免疫能使人体获得更为持久的免疫力。[4]“尽量避免新冠感染,最起码避开这波感染的高峰,”殷剑教授建议,“如果感染,要注意休息,身边应该有照护者,做好对身体状态的监测,有异常立即送医。”殷教授提供了患者居家监测时需要警惕的体征:吸一口气数数,数不到50;说话不清,有“大舌头”的感觉;吞咽功能变弱;夜间躺平不好,必须左右翻身;呼吸频率每分钟大于30次;心率超过平时的30%,每分钟100以上;血氧饱和度小于93%。出现以上任一情况,都有危象可能,应该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而谈到用药,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殷教授指出,MG患者一旦感染新冠,一方面,所服用的治疗MG药物,不能因体力变弱、呼吸困难就擅自加量,应听取医生建议;另一方面,对新冠症状进行的对症治疗,又要留心有些药物需慎用或避免使用,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这也是为什么在建立了阳性病友陪伴群后,问题铺天盖地涌来,广大MG患者关于自身疾病、新冠感染治疗方面的疑问太多了。而能否得以妥善用药、治疗,对很多病友而言,并没有那么理想的条件。爱力关爱中心团队现有全兼职13人,其中秀芹这样的MG患者有7人,也包括这一组织的发起人清昭。2022年12月15日,团队着手应对疫情工作,初步估计病友感染的高峰会在元旦前后,想不到几天后,病友们紧急求助的信息就潮水般袭来,团队的人也陆续发生新冠感染。建立阳性病友群的第一周,群里的焦虑情绪是最高的,大家都在担心病情加重怎么办。第二周,随着一部分病友在“阳过”后身体状态逐渐稳定,那种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但重症患者的求助案例,实际上有所增加。大多数MG患者一旦病情加重或发生危象,丙种免疫球蛋白是紧急抢救时的重要药品。前段时间,囤积免疫球蛋白的传言四起,医学专家纷纷强调普通家庭完全没有必要囤积,但依然挡不住这类药物的价格上涨与供应短缺。而这对包括MG病友在内有突发重症风险的人群,无疑于雪上加霜。许多MG患者家庭本就经济困难,面对突然的药价飞涨,不知所措,望“药”兴叹。病友群中对丙球药价上涨的讨论
周口的那位危重患者,辗转两家医院ICU的过程中,同样面临无丙球可用的困局,爱力关爱中心后来联系到两个生产厂家,都表示无法提供,最终也没能用上,幸好在联用合成抗生素、止咳类药物等治疗下,肺部感染逐渐消退。而这个自发成立的病友组织,在解答病友疑问、帮助联络医疗资源的同时,能提供的最大支持,或许是“陪伴”。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本就容易加重病情,工作人员们努力安抚大家的心情,有时虽然没有直接帮助,但依然收获着病友的感谢,“好在有你们。”元旦后不久,薇薇出院,回家后,一位楼里的姐姐还想着包馄饨带给她。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邻居、病友、公益组织和医生的接力守护,让她重获对未来的信心。参考文献:
[1]Chen J,Tian DC,Zhang C,etal.Incidence,mortality,and economic burden of myasthenia gravis in China: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Lancet Region Health,2020,5:100063.
[2]LIU Z,LAI Y,YAO S,etal.Clinical outcomes of thymectomy in myasthenia gravis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risis[J].World Journal of Surgery,2016,40(11):2681-2687.
[3] COVID-19-associated risks and effects in myasthenia gravis (CARE-MG) Registry. 14th MGF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4] Li HY, et al. "Safety of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s in myasthenia gravis: A survey-based study". Front Immunol. 2022 Aug 5;13:923017.
[5]闫翀, 贺定贤. 重症肌无力患者如何应对疫情新环境[EB/OL].https://mp.weixin.qq.com/s/gWEY-Vnp6bwjUurzsUwbRQ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