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战场逐渐走向“残酷”
前不久,研招网官方发布了最新统计数据:2023考研报考人数为474万,较2022年报考的457万人同比增长17万。自2015年至今,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持续呈增长趋势,尤其在疫情开始后,曲线出现了一次断层式的增长。
2022考研最终的录取人数110.7万(包含保研人数和博士生),录取率为24.22%。按这一年的录取率来看,不难预测,2023年报考的人数中必然有一批“二战”甚至“三战”考生。也有人预测,2023年的录取形势相对前一年比能高一些,以及未来的考研形势会出现转变。但以当前的学生规模和就业环境来看,考研依旧是大势所趋。
考研竞争人数连年增多,如何降低失利概率?
有没有经济实惠可实操的办法提高考研复习效率?
结合自身经历与辅导经验,整理出这篇“新手级”“入门级”考前规划功课,适合【对考研缺少头绪】【还没有进行任何系统化复习】的学生党,欢迎取用参考。
考前重要准备
确认考研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报考研究生的目标,是想针对某一专业学识有所精进?
还是想尝试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提高认知?
或者是希望获得一个学历的提升?
即便你的目标仅仅是【延缓就业】,也不丢人,更重要的是敢于认清自己的需求,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如果是针对专业的精进或是希望高效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先查询目标专业都有哪些学校可以报考研究生,通过校内向专业老师咨询、校外社交咨询、网上善用搜索找到专业水平较强的学校,再以自身的能力判断报考各个学校的难易程度。
若仅仅是想寻求“上岸”,对学术专业的目的性并不强,就可以偏重考虑招生人数多、专业试题不会太难的学校。但同时要参考该校往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与录取比率,尽可能避免在录取率低的学校撞车淘汰。例如2022考研录取率最低的学校并非大家一般公认的清华北大,而是谁都不曾想到的湖南师范大学。也就不难看出,越是被认为好考的学校,撞车的概率也更高。因此,尽可能多的分析形势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更详尽地查阅近年数据,而非单纯比对学校的知名度。
记住一句话:考研期请不要做“社恐”。这场战役中有太多时候需要你走出去、张开嘴,去咨询去社交。有时候我们大致知道自己想学哪类专业,那么如果有相关学校熟悉的老师、同学,稍作打听可能会让你事半功倍,如果是本校的考生更是要积极咨询前辈。
实在没有渠道可以了解,那就根据招生简章上给定的信息来考察分析。
录取人数非常少的专业(例如只录取1-2位学生)尽量不要选择,除非你可以事先和方向招生的导师沟通过,否则这类专业的导师基本上只招本校升考的学生或是大概率有了确定的招生对象。
要区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专业,这两者给出的专业方向有所不同,但招生的导师有可能相同。通常来说,学硕的考试难度会比专硕高一些,但不同专业的侧重方向也会有不同。例如本就是实践型的专业对专硕的考试会更为严谨,而侧重学术研究的专业侧偏向学硕的考察。
在选择专业之前,尽可能多考察。
如果是更有人脉资源的考生,尤其是本校升考的学生,更要仔细了解一下各个导师。例如有的导师更专注于自身的发表研究、考评职称,抑或是在校职位高、职务多以至于不能时常兼顾到学生,如果是希望提高专业能力的学生要谨慎选择。
有些学校对于在读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会有个不成文的默契:只要通过了初试,那么在复试过后,即便会调剂导师,也不会把学生刷掉。这相当于一个兜底,本校升考的学生更多只需要专注于初试的复习。
但大部分考生还是需要考虑自己对于所选专业和报考学校在初试和复试两次测试中有多少把握。除去报考专业的试题难度高成绩上不去外,网上年年有考研高分却未能录取的案例,和前期的专业、学校选择不无关系。
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对于考研,投入的费用大概在什么范围是合适的?又该如何保证复习的效率?
一位计算机专业的考生,“一战”报了高数和政治考研班,花费大概不到三万元,后来听说那课程的性价比很差。“二战”,他在西安找了一家封闭式管理的考研培训机构,课程、住宿、饮食一体包办,也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考研机构类型,花费五万元左右,可惜还是落榜了。大概是已经上了足够多的课,第三年他没有选择继续报课,而是和朋友合租,刷题背书。
对于还没有稳定收入、时间宝贵的考生来说,这位考生的例子足以让人恐慌焦虑。所以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要不要报班?如果报班,我们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机构?
首先来看看研究生考试中的公共科目。
为什么同样是考高数、政治、英语这类公共科目,有的考生可以仅仅买几本复习资料看书刷题,有的则需要报个考研班?
其实考研政治和英语,与高考时的复习方法差别不大,除去背知识点、单词外,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简答题的答题方法,一些语感不好的考生可以再加强一下语法,背一些作文模板。
高数的难度确实比较大,但如果是大学时期已然认真学习过的学生,自主刷题复习是没问题的。
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报班呢?
——需要重新学习,或是毕业已久的考生。
这类考生还可以在报考前先仔细了解一下学科考试的试题,往年的公共科目真题市面上都能买到,看看这些题目是否还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
复习公共科目最好不要偏科,每年这些科目的难度都有偏向,例如2021年考研英语的难度较高,而2022年则是高数的难度较高,政治、英语的难度偏低(相对而言)。除了从历年真题中可以对比外,国家线的分数也能说明问题,例如2022年考研文科类专业国家线大多在330-350分及以上,而理工科类平均偏低。
市面上有许多考研班宣传可以从零基础辅导考到多少分。但以我教育行业从业者的视角来看,从来不存在能够从零基础速成的东西。(这也提醒我们,在专业选择上要慎之又慎。)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一些认为自己需要他人指导但又不想去大课堂的考生,会尝试找一个近一两年考研成功且分数很不错的同专业学生指导。
和我同一年考研的一位落榜的考生,在那之后找到一位学校的老师希望对方能出出主意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当时我的成绩正好在应届考生的前三,老师便推荐了我为她指导。我们在沟通之后于专业和公共科目同时进行一对一辅导,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咨询。不过当时我并没有专业的教学经验,便不曾收取费用。这一方式,有条件的考生可以参考。
再来是考试中的专业科目。
对于这类考研班,大家在选择前一定要先关注同校同专业学长学姐的选择,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
结合社交圈及社交平台的反馈,留下复数个口碑较好的备选机构,一般这类课程班都有试听课,一定要利用好试听课这一资源。对方能否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令你对某个知识茅塞顿开、感到学有所得,能否令你对课程的内容有记忆点,意味着他之后的课程内容能否对你有成效。
判断专业科目网课的优劣,可以查询授课者的身份,如果该教师的确有某知名大学的任教背景,其课程质量很大程度上是有保障的,但前提是一定要自己核查而非偏信宣传语给出的名号。
总的来说,降低成本提高成效,最重要的就是在正式投入复习前做分析判断。
分析自己的能力,分析自己相对强势和需要补足的项目;再判断市场,判断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辅导方式更有效率。
多打听、多检索,在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先把准备工作做明白。
应对突发状况
从2020年始至今,考生们一直伴随着比往常更多的突发状况。
对比这三年的研究生考试政策,每一年都有变化和调整,对此最关键的就是随时跟进消息。尤其是重复参加考试的考生,尽量不要单纯根据前一年的经验做判断而不顾本年的政策、通知,在确认好选择的考点后,时刻关注学校的考试信息和考点省市在特殊时期的政策。
在政策方面,例如2021年底的研究生考试,各省市政策都提到来自不同疫情风险区的考生要在多长时间前抵达考点省市。而2022年底,随着政策的调整,考点省市的防疫要求降低,但学校需要防止因人员密集带来的大规模传染,对考生考前的健康管理对比前年有所调整。
每年进入十二月后,各大学校官网和研招网平台会发出一系列通知,包括准考证打印、现场报道、确认考场等流程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对考生来说,基本上应该每天都看一次学校招生官网有没有新的通知。
这次的初试前几天,我突然想起问了问辅导考生有没有看学校的最新通知,果不其然对方险些错过了学校要求做健康申报和考前健康确认的消息。
一旦开始备考,就要注意自身的作息规律。
就像我们的高三,作息规律是养成习惯和高效复习的前提。
自律的日程安排也有助于我们尽量能在前期完成更多的复习内容,保证到临考前一个月已完成两遍左右的复习了。像这次的情况,同样是生病,基本在前期完成复习内容的考生就可以集中利用考前的时间养好身体。
调整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参加过考研的人应该都知道,考场里通常会呈现人数越考越少的现象。某次和几个同学一起聊天时就有人说到:“最后一场考试开始后看到考场里空着的那么多位置时我就知道,我已经战胜30%的竞争对手了。”
初试+复试=最终结果
最终能否录取是看初试和复试的分数按比例综合后的排名。
满分500分的初试成绩,公共课的保底就是及格线。例如2022考研初试的国家线,取一个350分的分数线来看,公共科目低于及格线就是两门一共低于120分,于是为了达到分数线以上,专业科目总分必须在230分以上。这还不算学校自己的分数线,一般是根据报考人数和择取率来计算,报考人数多的和招生要求高的学校其录取分数线也会更高,考生的公共科目成绩尽可能在140-150分以上,专业科目总分在250分以上更保险。
通常考生在初试拿到更高的成绩,在复试阶段会更具优势。
初试成绩在380分以上的考生,导师们在复试阶段会偏向考察其研究能力,对于只高过录取分数线一点的考生,导师们则会多测试一些专业知识,以判断他们对专业的认知是否能达到进入研究生的水准。因此一般情况下后者会比前者受到的考验更多。
当然,如果高分的考生在复试环节中表现不良,也会令一些比较重视专业水平的导师认为该考生很会考试但研究能力一般。
当年,我报考的学校在复试前给出了入选考生的名单,但没有出示成绩,有一位同学根据大家名字的顺序和自己的分数大致猜测其顺序就是依据初试分数高低排列的,他便记下了位列其排名之前的考生。在复试成绩出炉的当天,距离录取结果还有一段时间,他很快联系了这些考生,询问各自的成绩,以此判断出自己能否被录取。
不得不说他判断的准确率起码有80%,只其中一名考生超出了预料。那位考生据说初试成绩在400分以上,但不曾想其复试分数过低而不幸最后落榜。
不能否认任何学校都可能有“内定”的考生。例如我先前提到一些学校本校升考的学生复试不会刷人,一些学校在某些专业上偏向招收本校升考的学生,还有个别一些导师提前确认过很想招收的学生。这些考生只要初试上岸,录取结果基本是能保证的。但这些人数的占比通常不会太多,有些信息也能在网上搜寻到,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的考前准备事项中我提到了,外校和跨专业考生尽量不选招生人数太少的专业方向。
和任何影响人生轨迹的大事一样,考研也包含了头脑、努力、运气等,不存在任何一个考生可以从头到尾无所顾虑,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谁的把握就越大,而这个准备工作绝不是仅限于复习考题知识。
新年伊始,新学期很快到来,很多孩子要在这个阶段做出可能影响自己未来发展历程的重要决策了,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都能从耕耘中有所收获。
- END -
欢迎点击关注↓↓↓
女子无才便留德 由旅居德国的硬核妈妈无才姐创办。
无才姐,一位才华有限而热情无限的宝藏妈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本文由无才姐团队原创,作者:白驹@无才编辑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