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战场上,安徽籍的将领怎样相爱相杀?
1854年1月,在胡以晃(后被封为豫王)率领下,一支太平军攻陷庐州(今安徽合肥)。
调任安徽巡抚不久的江忠源兵败后投水自杀。这位江忠源并不是一般角色,后世认为他才是湘军的鼻祖。如果他没有死于这一战,也许历史会改写。
此前安徽省会安庆已经被太平军拿下,安徽一时间进入政权真空的状态。清政府再次完全控制这个地区要等到十几年后了。
天王洪秀全,来自于《太平天国亲历记》
在这期间,安徽境内多股政治、军事相互交织,彼此之间各种纵横捭阖交织。其中有三只军事力量是以安徽人为主,他们之间的相爱相杀持续了十余年。不过这只是开端,未来的事情要复杂的多,充满了血泪。
先说最先崛起的三支军事力量。有意思的是,这三智力量正好对应的是安徽省内文化、经济差异较大的几个地区。熟悉中国地理的都知道,由于淮河和长江流经的原因,安徽被分为三个不同部分:淮北、江淮之间、江南……
安徽地图
淮北不是那个以煤炭工业起步的淮北市,而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市县。在安徽内的部分更多被称为皖北。从地理和人文上看,这一地区可以归入北方的范畴,通行北方话,面食为主。又因为长期处于政权、行政区的交界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三不管的状态。故而民风彪悍,历史上打响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枪的大泽乡起义,拉开元朝覆亡颍州红巾军起义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
清初,皖北民间有一种被称为“捻子”的秘密组织,一般认为早期的“捻子”和白莲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平天国运动中,这一地区的清朝政治力量受到重创,捻子由地下走上台前。1855年秋,周边数省的捻首在皖北雉河集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捻军正式走入历史舞台。
后世画作中的张乐行
江淮之间则兴起了两支军事力量。其中一支由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周边的团练武装发展而来的淮军。后来淮军著名将领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都是以团练起家。
由于和太平军有过几次交手,且战绩不俗,这些团练最终被出身曾国藩门下,同时也是合肥人的李鸿章看中,收编发展成了淮军。而且这支军队的历史影响也是最深远,近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都有淮军的身影。
李鸿章
另外一支有影响力的武装则是凤台书生苗沛霖组建的,这位仁兄也颇为传奇,称之为野心家也不为过。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带来政治洗牌,他提出“筑寨、积粟、治兵”的六字方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856年,皖北捻军大举南下,凤台周边的地主及团练武装遭受重创。唯有苗沛霖靠着对捻军的了解,凭借圩寨战术挫败了捻军的进攻,逐步控制了当地的政权,最后发展为拥有十余万军队的强大势力。不过这位人品不怎么样,为了利益在清廷和太平军之间反复横跳。
太平军
由此,近代安徽军人的互撕开始。首先出手的是苗沛霖,靠着对抗捻军的战绩,他被清廷负责皖北军务的胜保招抚。胜保被调走,他又一度投入僧格林沁旗下。为了向僧格林沁证明自己,他亲自着率所部向涡河以北之捻军疯狂进攻。前期捻军的失败,大首领张乐行被捕杀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前他还投靠过天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就是被骗入寿州擒获并交给胜保的。
不过他最终还是被清廷剿灭,因为他割据一方的尝试触了清政府各方政治势力的逆鳞。他的苗练也是安徽省内三支军队中最早全军覆灭的。
苗练覆灭之后,就是捻军最辉煌的时刻。历史上捻军与太平军有着密切联系,双方有过多次合作。包括张乐行在内的捻军首领都曾接受过太平天国的封号。如张乐行封沃王、任柱封为鲁王……
前期捻军失败后,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联合太平军余部遵王赖文光等重组捻军,放弃了曾经采用的圩寨战术,强化机动战术能力。靠着这种战术,新捻军在高楼寨之战击毙了老对手僧格林沁。满蒙八旗中最后一位能战的统帅被自己最为擅长的战术拖垮、拖死,八旗最后的希望就此覆灭。
凭借“结硬寨,打呆仗”一路推平太平天国的湘军曾国藩,这次一点办法都没有。最终还是同为安徽老乡的李鸿章给了捻军最致命的一击。
曾国藩
不过这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淮军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功绩”成为之后数十年中,清朝事实上的主力军队。甲午战争后,湘淮军的体制被证明已经不适合战争形式。北洋新军等新式武装开始组建,不过这支军队中依然有不少安徽籍的军人。
北洋三杰之一、后来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就是安徽合肥人,他的麾下也有不少的安徽老乡。比如后来一度收复外蒙的徐树铮就是安徽萧县人。
段祺瑞
除了皖系,其他军阀中也不乏安徽人的存在。比如被徐树铮诱杀的陆建章,就是直系军阀的得力干将。而陆建章的外甥女婿,后来大名鼎鼎的基督将军冯玉祥也是安徽人,祖籍安徽巢县。
但这不妨碍他们在战场的厮杀,也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相互暗算。
冯玉祥
不过把这种对抗顶峰的是1927年以后的国共对峙。国共两党曾经为共同的目标而战斗,为中国的未来而共同战斗过。在黄埔校园中,在北伐的战场上,来自两党的军人亲密无间,共用战壕,分享战利品。
但因为某些人的贪婪,北伐战争最终走向失败。来自安徽的军人再次走向对抗。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对抗再次呈现地域性的特色。皖西山区作为大别山的一部分,后来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大名鼎鼎的红四方面军就来自鄂豫皖,皖西地区参加红军的安徽儿女不在少数。
洪学智
金寨成为后来著名的百将县之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朝鲜战场上,打造出钢铁后勤线的洪学智上将。除了他之外,还有黄埔一期生许继慎,红四方面军缔造者之一。
而国民党那边,被誉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是安徽合肥人。后来在缅甸殉国的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后来威震印缅战场的孙立人也是合肥人,不过他没参与过国共十年内战,他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选择了留学美国,后来转入弗吉尼亚军校学习。
国军上将卫立煌
抗战前,不同阵营的安徽军人相互伤害非常严重。比如卫立煌,他是进攻鄂豫皖苏区最凶狠的国军将领。
抗战时期,他们放下恩怨,共同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再次在战场上遭遇。率领新一军在东北一路冲杀的孙立人,他对面就是洪学智等安徽老乡。前民提到的卫立煌则成为最后一任东北“剿总”司令。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军人再也不会在战场上相遇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