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争议,也掩盖不了《无名》的好
今年的春节档很热闹。
首日票房就突破了16亿。
鱼友们的热情也很高涨,后台都在催影评,尤其是《无名》。
鱼叔之前对这部电影抱有很高期待。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导演程耳。
从《边境风云》到《罗曼蒂克消亡史》,都很喜欢。
因此,我也是在首映第一天就买了票。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部电影值不值得——
《无名》
春节档一众电影中,《无名》显得最神秘。
寥寥几支预告片,不禁惹人遐想,这到底是一出怎样的故事。
一句宣传语,更添几分玩味——
超级商业片。
光是一个梁朝伟,就让人期待极了。
一个抬眼杀。
一个踩脚尖。
细微之处,拿捏角色。
既点出了人物内心的困顿,也预示着剧情的走向。
稳了。
其他演员,也都韵味十足。
繁华都会,人心惶惶,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汪伪政权设立的情报部门内,特务们各谋其职。
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表面的身份是该部门的主任。
他最擅长的,莫过于逼供与劝降。
电影中一句用来形容汪精卫的话,同样适合何先生。
「原本是用来写诗的笔,现在却用来签署杀人文件」
最后一点,则是为了实现野心而赋予的超级质感。
《无名》的摄影和美工,格调满满。
大量的俯拍镜头,照见受难的冥冥众生。
成吨的水泥倾倒,无辜的矿工们成为历史的雕塑。
而其中,最为出色的是谍战氛围。
作为一部谍战片,《无名》在悬念营造上下足了功夫。
其中有一幕,令人汗毛直竖。
特务所内,电话响起。
随即传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讯息。
灯光忽明忽暗,几人纷纷抬头望去,神色各异。
短短数秒,暗流涌动。
屏息凝神的铺陈后,影片迎来了一次迸发——
公馆对决。
梁朝伟与王一博,上演新老两代生死对决。
骤然扣响的扳机,划破公馆的平静。
两人从枪战,到夺枪,再到赤手空拳厮杀。
武戏之下,却是文戏的书写。
人物身份,反转之后,还有反转。
真正的身份,直到最后一刻才得以揭晓。
超级商业片,此话不假。
但超级之外,鱼叔认为本片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特质——腔调。
这是程耳的电影总容易让观众想起的两个字。
无论什么电影,到了他的手里,都被熨上这独特的作者风味。
首先,台词有腔调。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陆先生的管家王妈遇害。
王老板先稳人心,再下诛杀令。
轻柔软侬的上海话里,不带一个杀字,却处处藏着杀意。
「搞到你家里来,总要有个交代」
其次,镜头有腔调。
鸿门宴上,陆先生缓步离场。
仿佛每一步都已算清布局,成竹在胸。
虽心有惊雷却面如平湖,是气场,也是体面。
置于影片中,不失为一种高级感。
时局每天在变,特务们却穿着精致的西装,穿梭于上海街头。
何先生虽置身漩涡之中,仍要光顾高档面包店。
微笑地与店员打着招呼,照旧买一块拿破仑蛋糕。
整体上,影片以年代为节点,将剧情线切碎重组。
时代气候冷暖变幻,人物关系迷雾重重。
断代的拼组,更显错综复杂的时局。
再比如,动与静。
危机逼近,人物不再优雅。
肢体动作,不断放大。
在快慢之间,迸发出紧张感,构成了镜头语言的张力。
到今年,程耳已经入行23年了,其间只有4部长片问世。
他对于影片细节的把控,是近乎疯魔的。
拿《无名》来说,出场不过几秒的拿破仑蛋糕,一定得是上海最好的糕点房现做的。
日料器皿,也必须用渡轮从日本运来。
如此这般,应了「腔调」二字,也保障了电影的精致。
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下沉」成为了大趋势。
似乎只要够通俗、够简单、够直接,就会有票房保障。
尤其是在各个假期档,曲高终将和寡。
犹记得2016年,《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曾遇上滑铁卢。
1.5亿成本,仅收回1.2亿票房,折了本。
可用心做电影的人,不会惧怕这些。
也不要忘了,观众的审美与口味是会变化的。
对于影片,观众应当提出更多的要求。
而创作者,也应当承担起为观众提供更高审美趣味的责任。
个中道理,姜文在《圆桌派》上就已经道明。
「给人点好东西吃,他会记着你原来对人的尊重」
只有不断打造华语精品电影,推动中国电影进步。
作为观众,也有更多的选择。
当然,《无名》并非只有形式上的腔调。
在内容主题上,依然厚重。
肩负时代,不卑不亢。
犹记得影片开头,有两只狗抢了镜。
动物,是程耳时常藏于电影中的符号。
动荡年代,人不为人。
或是各事其主的狗;
或是看热闹被宰的羊;
或是在醪糟盆里瞎扑腾的醉虾……
冷漠、反目、叛变,是常有的事。
但本片却手下留情,并未对他们进行鞭挞。
而是客观冷峻地陈述了事情本来的样子。
借黄磊角色之口,说出了一代人的困局。
「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巨变的年代。」
所谓英雄,是胸怀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所谓无名,是身处敌后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他们并非完美无缺。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透过镜头窥探了他们的软肋。
有人因恋人而失态落泪;
有人因妻子的安危而中止潜伏,自陷囹圄。
每一次选择的背面,都是人性的挣扎。
这些没有名字的人,告诉了我们何为英雄。
不再塑造遥不可及的完美英雄,而是着墨于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小人物。
这是为残酷年代写下,温柔的注脚。
这恰恰正是《无名》的意义所在。
它在热闹非凡的春节假期里,为我们留下了一处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隐喻。
既警醒着我们勿忘历史。
又慰藉着我们,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和平年代,硝烟不再。
但,平凡人亦有各自的困局。
所谓无名,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观众呢?
我们仿佛都有一座离不开的「浪浪山」,奔波在生活的战场。
所幸,还有电影。
不同时代的精神,在此处相遇,照亮前路。
这亦是一个礼物,献给每个默默无名却向光而行的人。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