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耳的《无名》,可惜了
在《无名》上映前,我对它的感情就很矛盾。
喜欢导演程耳上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话,很难不期待这部时隔6年才交出的新作。
但这次启用流量明星做主演,又反复强调“超级商业片”的吆喝,实在让人怀疑他是否签了对赌协议,背着巨大的票房压力。
而在上映后,豆瓣出现打分大战,排片不断下跌,喜欢的人觉得这是春节档少有的高级审美,每一帧都有意思;不喜欢的人,觉得他装腔作势,不好好说话。
很多人怪王一博坏了事,但《无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程耳。
有的导演对商业化一步都让不了,只拍自己的喜好;有的导演为了票房,可以处处周旋。不管怎么说,两方都能求仁得仁。
偏偏程耳在商业压力下,束手束脚,反而不是那个自如的他。
《无名》,可惜了。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程耳有他的坚持。
故事还是他擅长的民国谍战。
民国时期的上海,汪伪政府、国民党重庆政府、日本间谍机构三方在明面上活动。共产党的中共特科,将间谍埋入其中,寻找救国图存的机会。
两名主角,何先生(梁朝伟)是汪伪政府情报科的主任,叶先生(王一博)是他的手下。
他们的工作一板一眼,抓人、吃饭、审讯、吃饭、杀人、吃饭、聊天、吃饭......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战争局势的不断变化,每个人真正的立场与目的慢慢揭晓,最后为观众留下余味和感慨。
叙述方式也是他惯常的混线叙事。
把时间线全部打乱。上一秒还是1937,下一秒就到了1941,转眼又回到1939,又去了1945。
一段完整的剧情被切成三部分,中间再夹两段其他的,说三明治不够,至少是五明治。
视听审美依然无可挑剔。
《无名》用的是顶级摄影机阿莱65,贵到只租不卖,这台相机租给程耳绝对不掉面子。
日与夜,城与人,海与月,幕幕都精致到可以做壁纸。
细节的处理,胜过千言万语。
饭吃了好多顿,但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饭,都有寓意在里头。
精巧的拿破仑、垂死挣扎的醉虾、一笼分享不了的粉蒸排骨、侵略中国才能吃上的羊、吃不惯的刺身,每一口都是不必写出来的台词。
程耳说,在醉虾里加腐乳,汤汁成了红色,他既要拍出美,也要拍出暴虐。
还有那些狗。
日本战斗机上,威风凛凛的小柴;汪伪府邸里,盛气凌人的狗和夹着尾巴的狗;广州那条可怜的狗,比人还会演戏,在雨天一瘸一拐的求生。
是狗也是人。甚至,人不如狗。
公正点说,王一博的表现比我预期中好。但他和这个片子、和其他演员都不那么相合,尤其经不起面部神态特写。偏偏程耳又特喜欢怼着脸拍。
然后故事不能太复杂。
不知是否为了“让更多人看懂”,《无名》的故事过于简单,人物的目的又太纯粹,即便反复填细节和隐喻,也很难撑起两个小时的片子。
最后,能不能不放弃混线叙事?程耳说这个真不能,但为了观众能反应过来,可以每次转换都多续上几秒。
这又是何必呢,对喜欢的人来说是画蛇添足,对不喜欢的人来说还是故弄玄虚。
为了捣鼓出“超级商业片”,看似放弃了很多,却没有放弃在点子上。
同档竞争的《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都证明了,观众怕的不是复杂的剧情和需要猜测的人物关系,反倒是奇崛的叙事方式让人望而却步。
对票房有高期待,那就用大众化的方式讲一个情绪饱满的故事。毕竟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是为了放松,而不是钻研。
在做宣传时,程耳在MV里说了一句话,“尊重观众,观众不该被低估”。后来这句话被曲解为如果你不喜欢《无名》,就是审美水平不足。
我倒不觉得程耳有这个意思,但他自己,是真的有点不厚道。
要不就放下文人的架子,彻头彻尾拍一部商业片,肯定有人买账;要不就坚持自己的风格,晦涩、艳丽、隔靴搔痒。让商业的归商业,文艺的归文艺。
而不是像现在,爱看商业片的观众给差评;自己原本的影迷呢,也不过瘾,觉得程耳退步了。
两边不讨好。
就像大鹏演的唐部长,左右逢源,汪伪、重庆谁占上风跟谁混。最后日本输了,他又暗暗讨好共产党,放了何主任一条生路。没曾想,还是丢了性命。
话说回来,虽然《无名》的票房在首日后持续下跌,至今不到6个亿,连《熊出没》都没打过。但可能已经是这部作品在票房上能收获的最好的命运了。
我还是会期待程耳下一部作品,不论它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但千万别是“超级商业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