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崔丽弦教授访谈(一)
情绪可以如何研究?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的情绪发展呢?本期我们有幸请到了上海纽约大学崔丽弦教授来为我们科普儿童的情绪发展以及父母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
崔丽弦博士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助理教授、隶属纽约大学史坦哈特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组成员。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崔教授曾任多伦多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研究员。他在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获得人类发展与家庭科学博士学位,在中山大学获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在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崔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能力与情绪能力发展,重点研究家庭、学校、同伴和文化背景对儿童和青少年情绪能力的影响。他在研究亲子互动过程中特别引入反映压力和情绪的生理指标(如: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心率、心输出量等)。崔教授的研究也涉及LGBT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童年经历等课题。
崔老师的研究兴趣是什么呢?
可以具体形容一下您是如何测量儿童的心理生理指标的吗?
请问在您的研究里,哪些研究结果是您觉得最有意思和最重要的呢?
这些是对美国的家庭的研究成果,我在中国的研究项目里面还没有看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我最近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关注的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正面反应(positive emotion socialization practices)的影响。
什么是positive emotion socialization?可以举个例子吗?
1. 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反应。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比较容易看到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年龄大一点的时候,父母比较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父母同样需要与孩子讨论情绪和感受。比如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就是问孩子一句:“你今天感觉/心情怎么样?”或者”你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开不开心?”就这样很简单的一个问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父母会关注青少年的表现和情绪,这点非常重要。
2. 把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刻,当做是一个重新跟小孩建立情感连接的好机会。把孩子出现情绪反应当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一个重新跟孩子建立联系的时刻。建立连接的过程其实就是父母需要表达尊重和同理心,这样就自然拉近了跟孩子的关系,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很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也好,或者修复也好,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这种情感连接在早期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恋。这种情感的连接是亲子关系的基础。情感连接从何而来?它就来自于家长教化的过程,怎么去对待孩子的情绪。
3. 表达同理心和认可情绪的发生。家长在孩子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要表达同理心,认可孩子负性情绪的合理合法性。我们在观察中国的很多亲子互动中,或者是听家长抱怨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会少掉这个步骤,就是不太会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共情,不会去表示尊重。比如说,孩子可能今天就不高兴,不想上学。先不论这个行为对不对,家长可能需要先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表示尊重,去认可孩子的情绪反应。你今天翘课可能不是一个正确的行为,但我承认你今天不高兴,你是可以不高兴的。可惜有的家长很难给出这样的反应。有的家长甚至会表现出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厌恶,这就是非常不支持孩子的负面管教方式。
崔教授会介绍他和团队一项在南京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项目,并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挑战。请大家持续关注!
[1]Cui, L., Sun, Q., Way, N., Waters, T. E. A., Li, X., Zhang, C., Zhang, G., Chen, X., Okazaki, S., & Yoshikawa, H. (2022). Prospective within-family bidirectional effects between parental emotion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2200061X
[2]Cui, L., Criss, M. M., Ratliff, E., Wu, Z., Houltberg, B. J., Silk, J. S., & Morris, A. S. (2020). 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maternal and peer emotion socialization and adolescent girls’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6(3), 595–607. https://doi.org/10.1037/dev0000861
[3]Cui, L., Sun, Q., Yu, F., Xu, J., & Wang, H. (2021). Exploring emotional dynamic within-person concordance across laboratory tasks: Moderation of between-person SES and sexual orientation. Biological Psychology, 161, 108055.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o.2021.108055
[4] Cui, L., Morris, A. S., Harrist, A. W., Larzelere, R. E., Criss, M. M., & Houltberg, B. J. (2015). Adolescent RSA responses during an anger discussion task: Relations to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Emotion, 15(3), 360–372.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040
[5] Cui, L., Morris, A. S., Harrist, A. W., Larzelere, R. E., & Criss, M. M. (2015). Dynamic changes in parent affect and adolescent cardiac vagal regulation: A real-time 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9(2), 180–190. https://doi.org/10.1037/fam0000067
[6] Cui, L., Morris, A. S., Criss, M. M., Houltberg, B. J., & Silk, J. S. (2014).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The role of adolescent emotion regulation. Parenting, 14(1), 47-67. https://doi.org/10.1080/15295192.2014.8800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