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上海纽约大学崔丽弦教授访谈(三)

上海纽约大学崔丽弦教授访谈(三)

公众号新闻

上海纽约大学崔丽弦教授访谈(三)



策划:赵思齐 张媛
采访:赵思齐 
整理:刘清扬 任慧广
编辑:张媛 赵思齐 
排版:张媛
三月执行主编:赵思齐 张媛


前情提要:前两期,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崔丽弦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研究以及在研究道路上遇到的挑战。本期我们迎来了采访的尾声。崔教授将为有意读博以及申请教职的童学们提供一些中肯的建议。




受访者



崔丽弦 博士
上海纽约大学 助理教授

崔老师对于准备留在学术界、申请教职的学生和博士后有什么建议?


崔丽弦:学术界的工作并不那么好找, 因为供远大于求。很多时候大家都在等待合适的工作机会。在我认识的在高校工作的人中,大家的情况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在研究性大学,有的人在教学型大学。有些人会一直专注做研究,但也有些人慢慢就不太专注在研究上。我自己的学校(上海纽约大学)是需要我们兼顾研究和教学。基于这些现状,我对计划申请教职的读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 明确研究主题

当申请的职位侧重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想得很清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曾经被别人敲打过的点,就是我们的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你来做这个研究?你所做的工作、所掌握的技能对推进研究有什么价值?不管是写研究陈述(research statement),或是申请资金,你需要把自己的研究所能带来的贡献和影响讲明白。这并不是一件容易想明白的事情。有时候你能够想到的价值可能并不足以使他人信服,甚至都不能说服不是你这个小领域的同伴研究者。所以要思考透彻“我到底在研究什么,我能够填补什么空白?”这种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其中之一是你能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随波逐流。


对于博士生和博士后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更可能不断发生改变。当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履历(research agenda/profile)时,即使发生了改变,大家对自己的研究主题也要有明确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想清楚这一点一定会让你的研究思路更清晰,才能更系统更深入地做研究。在申请工作的时候也更能够在一众申请者里脱颖而出。试想,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或者想不清楚自己的贡献在哪里,就更别指望别人能看出来了。


2. 明确自身志向

留在学术界,还要思考的另一点就是你到底喜不喜欢做研究?以同样的博士学历去企业或是别的单位,可以找到比做学术更赚钱的工作。亦或是有人喜欢有固定上下班时间的工作,那么非学术界的工作可能就更适合他们的诉求。我觉得选择走学术这条路还需要蛮慎重考虑的。比方说,我们学校晋升终身教职的制度是跟美国一样的,需要我们在五到六年的时间内达到指定的标准,完成从助理教授晋升到副教授的过程。如果对研究没有真正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不具备最根本的动力来坚持走完这个过程。


3. 等待和抗压

要相信自己,这也非常重要。有些时候可能你当下并不被人理解,也许你的研究的潜力在未来才会被看到。从事学术性的工作很多时候会处于这样的状态。所以,你要确定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漫长的等待过程


现在很多博士生很焦虑。比如在读博期间,为了找工作需要发表很多文章。大家压力普遍很大--一边可能还在接受训练,一边又要去发表论文,同时还要找博后或者教职。这样难免压力很大。但当在接受这重重压力的考验时,你是否仍可以维持平和的心态、抵抗焦虑,然后踏实仔细地做好工作,耐心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能做到这点也很重要。


压力是难免的,但你需要把它维持在一个可控的水平,这样才能安心学习、研究和提高自己。如果能够把“学”这件最基本的事做好,那么我们宁愿时间等得的长一点,也不要急于求成。我碰到有些学生,本科生研究生都有,都是非常想要赶进度,想要立刻就实现某些目标。一旦有这种急于求成的想法,人就会想要走捷径。吊诡的是,这些想法往往会让你走更多的弯路--因为你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提高、钻研。做研究是个钻研和慢慢打磨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拿自己与别人去作比较。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和一些高产的同辈相比之下相形见绌。这样的思维只能为自己徒增烦恼和额外的压力。你只能是你自己,你的比较对象也应该是自己。你可以比前一天的自己学到的更多,懂得的更多。我的想法是大家在研究和找工作的过程当中不用操之过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生态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你必须要把自己代入到这个生态里面。


4. 学习和积累

再有一点建议就是要好好学习怎么做研究,理论和方法都要学好。理论的东西,从我个人经历来讲的话,我觉得我博士期间接受的训练是很高质量的训练,不管是我们系的课程,还是我导师给我的指导,都让我获益匪浅。我非常感激自己能够进入这个系,跟我的导师Amanda Sheffield Morris去学习。


就理论来说,我们要求读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很厚的review文章和经典的理论,后面还要求去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理论。这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经历使得我可以跳脱出传统的研究和理论,去思考一些新的东西。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借用了一个比较新的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到我的研究里面来,并把它与Polyvagal Theory结合来研究情绪的生理过程。


就统计分析方法来说,我们系的课程会把非常基本的统计的方法都训练得非常扎实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教授更难的方法。比如说,我们从零开始学习分析方法,ANOVAregression是两门课。在那之后再逐渐进阶到SEMmulti-level modeling。我自己又跟老师学meta-analysisR入门。研究的技术手段是一个不断学习进修的过程。


另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思考。这个研究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说简单地学个问卷法或者访谈法。我们当时有一个课程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哲学。那门课上,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研究问题和方法,从根本上去反思现在的研究问题、方法、和过程。学习研究方法不是学习技术,像统计、测量方法这些技术只是研究方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在理论上思考研究方法本身。这背后就涉及到思考研究方法的本质,从而让你能够更好地评估和运用各种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方法和技术而已。


所以,我觉得学习本身是重中之重。接触到什么样子的课程,什么样的导师,都会对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的导师是一个非常善于指导学生的导师。她像一个父母,用Parenting的方法带我。她会等你成长,不去迫使你做什么,对你各种鼓励。我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英文也不够好,听力表达写作都不尽如人意。我的导师会理解我用第二语言做研究的不易,等我慢慢进步,给我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学习。


对于博士生来说,还可以抓住一些难得的出校学习机会,这些对于提升简历的很有用。我在博士期间,有幸被欧洲青少年研究学会(EARA)和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SRA)选中参与在瑞典举办的暑期夏令营,被选入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Fragile Families数据使用研讨培训会,还被选入波士顿大学和Fenway Institute举办的性别和性少数研究训练营。这些经历又好玩又可以和资深研究者和优秀的同辈学习。当有学习机会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些机会去提升自己。另外,我还参与会议摘要和期刊论文审稿工作,以及在学术会议做志愿者。很多时候,有些人会觉得参与和研究不直接相关的活动就是浪费时间,但我觉得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有多样的经历非常重要,这可以使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崔老师,你觉得理想的读博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


崔丽弦: 学校和导师决定了你的读博环境。选择学校和导师的过程带有一些运气的成分。除了运气之外,还要自己去了解和体会。比如说我在选博士项目的时候,有聆听身边人的建议,也有和教授见面交流。我觉得中国学生有个迷思,就是默认要选排名很高的学校,比如耶鲁和哈佛这类藤校,从而忽略了课程和自身的适配度


我当时选学校的时候,会去了解博士项目的课程设计以及系里老师的背景和研究方向。我很看重的一点是系里有没有多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我的兴趣相似,因为美国的博士培养体系是多人培养,意味着学生不仅要跟自己导师合作,同时也会与系里面其他老师,甚至是学校其他科系的老师合作。同时,我也会去了解导师指导风格。发邮件或面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感受到导师是否支持学生,是否友善。所以,哪怕尽管这个学校排名可能偏后或者不太出名,但我和项目还有我导师的适配度是很高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的导师Amanda Sheffield Morris毕业于Temple University,她是Laurence Steinberg的学生。Amanda的博士后导师是Nancy Eisenberg,Arizona State University。Temple University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可能排名都没有很高,可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很了不起的研究者。实际上很多厉害的研究者并不在耶鲁哈佛工作,所以这就是一个迷思—盲目选择排名靠前的学校。我毕业的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可以说非常不知名了,但是不妨碍我获得非常好的科研训练。其实美国每个州都至少有一到两所好的学校。


读博很有魔力的一点是,基本上学生最后都会跟导师很像,比如工作方式。读博是一脉相承的影响过程,需要和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跟导师出现摩擦又或是碰到不是很适合的导师,就得换导师。通常在国外学校系里内部是很好换导师的,在中国读研究生换导师可能相对比较难。不适合不要死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RRC detection、CornerNet、M2Det、FOCS…你都掌握了吗?一文总结目标检测必备经典模型(三)冰岛Arnarstapi,海边礁石上海纽约大学崔丽弦教授访谈(二)美国买房避雷系列(三)(新泽西Westfield)洞见 | 2023年市场人如何打好营销战?我们采访了这些品牌负责人(三)【广发策略|“破晓”系列重温】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破晓”系列报告(三)(首发于22.11.30)《流浪地球2》评论(三)550W为什么这么弱?因为它的量子体积只有8192 | 袁岚峰人与机器的角逐(三):冯·诺依曼的故事【美食探店】夏洛特小专辑(三):全城都在推荐的秘鲁菜Yunta好吃吗?第三届双创大赛获奖者系列访谈(三) | 任文强【广发策略】数字经济两大基石稳增长作用几何?——“数字经济”系列(三)西湖大学崔维成-范迪夏组联合招聘省重实验室项目 【海岸带陆海空多栖机器人】方向博士后第三届双创大赛获奖者系列访谈(一) | 左玉星46岁言承旭,爆火回春的背后,是500T的情绪价值(三)饺子算不算中国的“国吃”? NO,那是央视对中国人肚子的绑架!!MWC 23关键词(三)丨变色机身、折叠屏、液冷散热,中国手机登“C位”李大伟 |《文人生意经》上海纽约大学崔丽弦教授访谈(一)春光无限好 读书正当时 | 港大ICB 2023年春季校内工作坊(三)加拿大华人新冠感染、疫苗接种及认知调查研究(三)Attention-lvcsr、Residual LSTM…你都掌握了吗?一文总结语音识别必备经典模型(三)【广发策略】北上资金大幅流入的原因及启示——A股投资者全景扫描系列(三)求科学反驳:西医事故致死超过其他意外致死的总和Wide&Deep、DCN、xDeepFM、DIN、GateNet、IPRec…你都掌握了吗?一文总结推荐系统必备经典模型(三)美国入境档案--李公朴人生若只如初见(三)上元宇宙系列(三):行业智能化,产业元宇宙来助力 | 3月9日TF95简到崩溃的英国史(三)【广发策略|观点重温】北上资金大幅流入的原因及启示——A股投资者全景扫描系列(三)利用匿名信既升官也诬告反腐者——利用匿名信升官不可取(三)纽约大学录取专场|现场直击纽约大学12枚早申Offer是怎样炼成的?客群经营 | 银行数字化转型实用工具箱“CBOT 1+4”系列(三)民营经济顺利了、容易了,中国经济就顺利了、容易了——许成钢教授访谈录SFT-GAN、CSRCNN、CSNLN、HAN+、Config (f)…你都掌握了吗?一文总结超分辨率分析必备经典模型(三)终点即起点 行稳致远启新程 | 2023年春季毕业典礼(三)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