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倒计时?(上)
最近看到很多网上的朋友对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感到忧心忡忡。越来越多的工厂搬离中国。越南似乎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东盟和印度似乎随时都想夺走中国的工厂。欧美不愿意坐视中国产业发展壮大,总想通过贸易规则压制中国的进出口。中国的世界工厂似乎进入了倒计时?
真的是这样吗?
正常的产业转移
在讨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否受到挑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正常的产业转移。
很多人对于任何的产业转移都忧心忡忡。这完全是杞人忧天。
中国有可能把所有的产业、所有的工厂都聚集在自己的领土上吗?不可能的。中国的人口并没有多到能承载那么多工厂。如果中国翻个倍,也许还有一定的可能性,但那么多的人口,又不是中国的自然资源能够承载的。
既然中国不可能占有所有的工厂,那么到了一定时候,我们肯定会放弃一些低端的工厂,而追求更好的工厂。
什么是低端的工厂呢?说白了就是人均价值产出更低的工厂。
工厂的人均价值产出越低,就越无法给工人开出更高的工资。那么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这样的工厂就难以招到足够的工人,也就难以在中国生存下去。这样的工厂就只能挪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了。
我发现居然有一些网友把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看作是一个危机,认为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这完全是搞不清重点。我们不是为了发展产业而发展产业。我们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发展产业。我们不断追求那些能够产出更多价值的高精尖产业,从而使得我国的人民能够有更高的收入,获得更好的生活水平。
因此,人力成本上升——也就是人民收入上升,乃是我国产业发展固有的目标。它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反倒是我国产业发展成功的标志。
人民大众的收入上升,来源于价值产出效率的提高。人们总是从那些价值产出效率低的领域向价值产出效率高的领域流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收入,换取更多的产品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而产业界的趋势,也是不断提高价值产出效率。
不过,总有一些行业,暂时没办法把价值产出效率提升太多,总要极大地投入人力,才能产出有限的价值。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高效产业的引入,人们就逐渐从这些低端产业中流出了。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是有限的,最后这些低端产业就无法从中国获取足够的劳动力,只能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去了。
美国、日本都有这个阶段,我国也进入了这个阶段。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低端产业流出,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类似产业流出。这都是正常的产业发展。
好了,这些问题讲完了,我们再来讲讲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不是受到了挑战。
越南足够给力吗?
越南人口差不多一亿人。之前几年出口额就已经超过深圳了。但是一亿人和一千三百万人比出口额,本身就不是个公平的比较。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就发现越南甚至没有出口数字显示的那么光鲜。
越南的外贸依赖度非常高,常年在200%以上。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额的总和除以GDP。当年中国被称为“高度依赖外贸”的时候,这个数值也没有超过70%。那么越南的外贸依存度这么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越南大部分外贸都是转口贸易。就是从一国进口进来,顶多包装一下,就出口到另一国去了。本地创造的价值很少,所以巨额的进出口额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GDP。于是进出口额与GDP之比就会非常高。
转口贸易还会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贸易顺差其实很小。一般的出口大国,贸易顺差都不小。比如说中国,2021年进出口总额为6.05万亿美元,顺差3157亿美元,也就是顺差是进出口总额的差不多5%。而越南呢,2021年进出口总额是6685亿美元,顺差大约是40亿美元,大体上是0.6%左右。
越南如今依然是东南亚最穷的几个国家之一,人均GDP大约是3700美元。大概是中国2009年左右的水平(当然,如果考虑美元通货膨胀的话,可能会是2007年到2008年的水平)。2009年中国进出口额为2.2万亿美元,顺差1961亿美元,顺差占比9%。
越南产业的水平真是没办法和那时候的中国相比。越南的转口贸易之所以如此兴盛,还是因为美国一直在试图压制对华的贸易逆差,限制中国对美出口。于是不少中国企业就把产品送到越南去盖个戳,借道越南向美国出口。真正转移到越南的产业主要还是一部分中低端制衣业、制鞋业。更高端的产业也不是没有,但占比就非常小了。
而且越南即便只承接了中国一点点产业转移,人力就已经捉襟见肘了。招工成本节节攀升。哪有可能承接那么多产业链,更不要说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了。
最近有些无良的房地产中介机构鼓吹越南就是十年前的中国,甚至说越南马上就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说白了还是为了让人联想起这些年中国房价飞涨,促使人们去投资越南的房产,方便他们抽成。最近几年国内房地产涨幅越来越低,炒房收益直线下降,使得这些组织开始向外发展,诱使人们到外国去炒房。这可千万小心。之前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搞过一回,不幸折戟而归,不知道多少人陷在了里面。
言归正传,如果越南不足以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那东南亚足够给力吗?
东南亚足够给力吗?
有朋友在想,如果说越南因为人口太少而不可能对中国产业地位造成实质性影响,那么东南亚国家合在一起是不是足够呢?
东南亚国家,或者说东盟十国,大概有6.5亿人口。其中主要的人口聚集于印度尼西亚(2.75亿)、越南(1亿)、菲律宾(1亿)、泰国(0.66亿)、缅甸(0.55亿)、马来西亚(0.33亿),剩下的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加起来不到3千万。
6.5亿人口,听起来,似乎是能和中国掰掰手腕子了。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容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市场经济起步的时候,亚洲不但有四小龙(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还有四小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注意这四小虎,恰恰是除了越南和缅甸之外的东南亚人口大国。
当年大体上四小龙从承接欧美低端产业走向高端产业,而四小虎同期仍然在承接很多低端产业。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不要说四小龙,就是四小虎的人均GDP都比我国高不少。我还记得,当年我国还没有什么电脑元件厂的时候,四小虎就有硬盘、芯片的工厂了。这些年也根本没闲着。
结果如何呢?
结果就是中国产业的车轮逛吃逛吃从四小虎头上轧过去了。如果东南亚国家真这么能打,当年占据着先发优势,又怎么会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呢?如果真有那个能耐,东南亚岂不是早就是世界工厂了。
四小虎如今依然仍然保有相当多的来自欧美日的外资工厂。马来西亚就有很多的芯片厂。我国从马来西亚进口的主要部分都是芯片。一些在亚洲布局较早的欧洲制造业企业,常常把工厂部署在泰国或者马来西亚。所以东南亚并不是嗷嗷待哺的制造业真空,相反,那边一直有很强的外资制造业基础。
那东盟为什么没能成为世界工厂呢?
我们先从东盟绝对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开始讲起,那就是地理。
东盟十国的地理是支离破碎的。东盟半数以上的人口都在印尼和菲律宾的群岛之中。经济最发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其他的人口大国都交通不便。
在中国,长三角的工业和珠三角的工业是非常容易彼此支持的。铁路和公路都十分通畅。放在东南亚,越南的工业和印尼的工业彼此之间相互支持就很难。必须通过海运(空运成本毕竟太高)。远程海运的成本虽然低,但它速度就很慢。海运也做不到“门到门”,中间装船、卸船、转运不但很花时间,而且短途运输的成本并不低。
人员交流也是一样。要么就是成本极高的客运航空,要么就是速度很慢的海运。铁路、公路都是不通的。
产业链对于距离和时间十分敏感。更大的距离导致的物流成本会吃掉产品的利润空间。更长物流时间会导致额外的安全库存,更高的生产线停线概率。这都是非常要命的事情。
所以产业链(除了一些价值/体积比和价值/重量比都特别高的产业)一般都要求整个供应链高度聚集,从而实现极低的物流成本和极高的供应链反应速度。
但是,产业链聚集就要求人口聚集。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可以随时向新兴的产业聚集地流动。而东南亚现在的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都不能支持这一点。
那么人口分布能改吗?比如说,东盟能把人口更多地集中在中南半岛上吗?在马来西亚搞一个像长三角一样的产业带?
这也是做不到的,毕竟东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难以形成一个哪怕是像欧盟一样的松散的邦联。
东盟发展水平高度不一。新加坡这种发达国家就不说了。马来西亚人均GDP达到了1.1万美元,而泰国只有七千多。印尼、菲律宾在三四千美元徘徊了许多年。越南也在这个范围。缅甸现在连2000美元都不到。经济水平差异这么大,彼此之间怎么会让人口自由流动呢?马来西亚政府怎么会让越南人来自己国家分一杯羹,它该如何向马来西亚人交代?
更何况上个世纪,越南还企图统一中南半岛。这让泰国、老挝、柬埔寨都深感恐惧。
所以,想把东盟十国(或者其中大部分国家)捏成一个允许人口和货物自由流动的、有能力贯彻统一的产业政策的邦联,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这件事情连欧盟都做不到。
这就已经把东盟限制住了,更不要说更高级的因素了,比如教育、文化、政策。
于是有的朋友就会问,如果东盟由于地理和国界的限制而不能角逐世界工厂宝座,那么印度可以吗?
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篇再讲。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欢迎长按二维码订阅“冷风吹牛”
微信号:lengfengcn
知乎@冷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