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angao2@lifeweek.com.cn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对孩子而言,接受一个没有经过上岗培训、认证合格的人当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养育自己长达将近20年,然后再用这20年的底色自己走完接下来的全程。如此轻率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两个人,确实够吓人。我相信虽然天下的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愿意倾尽所有去爱自己的孩子,但万一投胎运气不佳,遇到的父母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酗酒家暴、极度重男轻女,借用那句经典语录来形容: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普通孩子头上,就是一座山啊。孩子一生的命运和内心都有可能抱恨终天。
但不考试就上岗的可怕不仅只对孩子,但对父母而言,要在一无所知、或者仅限于看过几本备孕文章、育儿书籍的基础上就开始纸上谈兵放手养孩子、并几乎是投入自己的一生,这又何尝不是一件骇人的事呢?成为一名兽医需要四到九年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成为一名牙科诊所里的洗牙师(不是牙医)需要一年半到三年的专业学习、就连你想熟练操纵挖掘机还要去某翔理论加实战学习至少六个月。可当爹妈这份工作,工作时间——你的一生,工作经验——靠前人的积累(好在19世纪末,科学育儿概念的提出加上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让我们养孩子的风险降低了一些),工作情况——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搭档——动辄离岗、“诈尸”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无需考核、裸训上岗。三百六十行,几乎行行都有培训、教学,还会辅以师傅/导师/领路人,偏偏是培养人类后代这件关乎社稷的事情,我们却如此轻描淡写。正因如此,我最近重新翻看《金锁记》时,才会一阵阵后怕。没生孩子前,我看张爱玲的《金锁记》,看到曹七巧从那个率真可爱的少女慢慢走向一个让正常人“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的过程,满眼都是同情和憎恨。想着那个本是中产家庭麻油店老板率真可爱的女儿,如果没有被兄嫂嫁给大户人家的“骨痨”儿子当老婆、没有逐渐被旧式大家庭的气息所熏染、没有经历长期压抑的情欲和勾心斗角,让她失掉了最后一点人性,抱着刻骨的怨毒陪伴自己,她的一生会不会漏出一些光亮来?但有了孩子之后再翻《金锁记》,我只剩惊恐和后怕:自己会不会成为某个版本的“曹七巧”,毁了一双儿女的人生。曹七巧作为妈妈,因为长期的压抑和斗争,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所以她见不得儿女好。不让女儿离开家念私塾,迫使她辍学回家、还给女儿缠小脚,沦为大家的笑柄;女儿的婚事她一概拒绝,理由是担心惦记她家财产,致使女儿再无心婚姻。对儿子呢,在他年纪大后迫不得已给他定了亲事,但在新媳妇进门后,依然霸占着儿子的时间,长期不让儿子回房,让儿子整夜陪她吃茶谈天,还无所顾忌地聊新媳妇的隐私。使得新媳妇寿芝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抑郁而亡。最可悲又恐怖的是,曹七巧为了让儿女留在身边、陪伴自己,她让孩子们吸食鸦片,染上毒瘾,这样就再无离开她的可能了。她没有靠暴力摧残孩子,却“以爱之名”彻底毁了他们的人生。大概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当爹妈后会像曹七巧那样对待孩子。我那么爱自己的孩子,怎么不让孩子读书、阻拦他们寻找幸福、甚至亲手喂下鸦片“毒药”,残害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呢?可曹七巧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毁了孩子一生的凶手啊。她只会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女人,自己才是悲剧的主角;而作为母亲的一生,她自问也只是做了父母本能该做的事情:为自己的孩子好。考卷的意义,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优秀的父母,而是帮考生掌握牢靠基础知识、把底线守好。可惜,我们在进入父母这个角色时,缺失了这场考试。我曾听过国外的一档播客,有一期节目是《生孩子前要问伴侣的36个问题》(The 36 Questions to Ask Your Partner Before Having Kids),也许可以作为一份为人父母考卷的参考。在这些问题里,有一些容易作答。比如孩子的名字、想要几个孩子;但更多问题是你一时半会、甚至一生都可能无法给出一个较好答案的问题。当孩子诞生后,尤其是最初几年,我愿意做出哪些调整?
我觉得夫妻在带孩子时的分工和生活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哪些事情是我绝对不愿意放弃或改变的,哪怕是为了孩子也不行?
如果我的孩子将来混得很失败怎么办?我会不会觉得这相当于毁了我自己的人生?
就算我们对上述问题教出一份完美的答案,当我们身体力行在漫漫育儿路上实践时,自己又能按照答案做到多少呢?在我自己当妈六年的时间里,亲自立flag又亲手把它们推倒的例子可太多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暗下决心,一定不会把“笨死了”“你个笨蛋”这样的话脱口而出。我知道,有时候父母对孩子说出“你笨死了!”这句话时,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笨,它可能就是父母在情急之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也可能就是当下怒火中烧时的一句气话。天底下的大多数父母,看自己的孩子都是人中龙凤、个中翘楚,即使孩子真的资质平庸,也一定是有什么过人之处、尚待挖掘的宝藏,怎么会真心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笨蛋。可即便是情急、无心之言,在小孩子听来也是一句很重的话。它的严重不在于孩子认为自己笨,而在于他们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小时候,成绩平平的我就被长辈的“笨死了”这样的评价弄得很没自信。因为懂得,所以我认为自己肯定不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犯同样的错误。但,当我看到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还在掰扯着手指头和9-4=?纠缠半天时,“笨死了!”这三个字就像是打哈欠一样,非常本能地从我嘴中蹦出。我连脑子都来不及过一下,它们就滑落出来。脱口而出的一秒,我被自己吓住了。大脑还在飞快组织道歉的语言时,我儿子抬起眼睛,犀利又坚定地看着我,说:“我不笨,你才笨!”所以,父母上岗这张考卷上的题目只有基础款,实操实练时,总有超纲题在等待我们。不过,虽然现实中我们没有这份标准试卷,但不妨碍我们给自己出题。即便已经成为了孩子的爹妈,用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去做好孩子的打工人,总能让他们少受点伤害。在属于我的这份卷面上,我希望多追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能交出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在《终结作业战争》这本书里,约翰·罗斯蒙德提出过一个观点:要想让孩子上学后,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父母,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因为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大脑的认知能力有关,而研究人员发现,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家庭环境中的情绪稳定息息相关。父母拥有美好的婚姻,可以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绪环境,这会加速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作为父母,在陪娃做作业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家庭的幸福这两件事上,后者才是我们的主要职责。“就事论事沟通”这件事,对任何角色都不容易做到,尤其是父母对着孩子更难执行。因为在发生冲突、有了怒气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对孩子带入“债主”身份。“我养了你这么多年”、“我是你爹/妈”类似的话语在我们生气时会很容易对抛出。一旦用这样的言语开头,我们就无法对孩子做到理性的、就事论事的沟通,因为这是一种“你欠我你就该还”的姿态,对孩子而言,这个既定事实他们无法改变,所以自然“理亏”。可为父为母、为子为女是一种缘分、一种注定,不是一种选择;而对孩子前十八年的付出,除了父母之爱,也有法定的义务和责任,所以我希望自己和孩子有了冲突时,能就事论事,而不是用自己角色上的“优势”去对孩子进行“绑架”。我之所以希望自己在这两个问题上多加修炼,是因为我希望通过第一个问题,能让家变成孩子的安全港,让孩子在将来的成人世界里,无论幸福还是受伤,都能想起这个愿意一直为他敞开的港湾。而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独立个体,如果你希望他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就先要在日常沟通中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所有物”来对待。为人父母就是一场终身考试,它的难点在于:就算你懂得很多知识点、尽心尽力了一生,也未必能养出一个如愿的孩子。但,这不妨碍我们向着更好接近。排版:飞飞 / 审核:小风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