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为人父母前要考试,应该考什么?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一个将各种考试、证书奉为圭臬的社会里,为什么偏偏就没有父母岗前培训和测试呢?
即使已经长大成人,许多人也时常回忆起父母对自己教育中的错误与缺失。如果父母当初选了另一种教育方式,现在的自己会不会变得更好?
每个人心目中,成为好父母的标准可能不尽相同。为此,我们询问了读者们的想法,“假如为人父母前都需要参加一场考试,你认为该考什么?”
热门考点1: 父母是否拥有独立的人格?
许多人认为,父母是否拥有独立的人格,是否能与孩子保有恰当的边界感是极其重要的。即使我们身处一个重视教育的现代社会中,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如今似乎依旧是一种奢求。
对一些人来说,父母从记事起就是绝对权威一般的存在,精准着控制自己成长路上的每一小步。父母有时通过严厉的呵责树立威严,有时又苦口婆心地向孩子倾吐自己的各种付出,希望孩子用“顺从”来报答他们的一片苦心。
拥有这样教育理念的家长常常被称为“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他们像直升机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生活的上空进行无死角监视,并随时准备着在他们认为应该进行“救援”的时候立刻介入干预,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在直升机父母的眼中,他们的孩子总是需要得到“特别照顾”,离开了父母孩子们将会无所适从,这看上去像孩子离不开父母,实则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吧。
《阿甘正传》中阿甘从小因为智力问题感到自卑,但是他的妈妈并不认为阿甘应该得到所谓的区别对待,并告诉他“你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你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阿甘的妈妈想让阿甘接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普通教育,即便入学时被校长质疑,她也愿意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应对属于自己的挑战。
不能将自己与孩子各自的人生课题划清界限的父母过分侵入孩子的生活,这一切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过于沉重,因此许多读者认为将拥有独立的人格,能处理好自身与孩子间的边界作为“为人父母”这场考试的重要考核标准。
不少读者认为拥有情绪管理能力是“为人父母”的必要条件。歇斯底里的嘶吼、诉诸暴力的惩戒,抑或是冷暴力,也许在中国式家庭中并不少见。
一方面,崇尚内敛、戒骄戒躁的文化氛围限制了人们的情绪表达,“不会好好说话”的特性在代际间悄无声息地传承开来。
即使在理应最让人放松的家庭中,一个人自然迸发的情绪也像是一种禁忌,而压抑到极点只剩下喷涌而出的狂怒或无尽的沉默。
另一方面,出于育儿知识的缺失,许多父母并对育儿过程中的常见情况并没有充分的认知,惊慌失措的他们面对年幼无知的孩子,常常选择了以发飙、呵斥等情绪爆发的方式进行最简单粗暴的沟通和训诫。
热门考点3: 父母经济状况达标吗?
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全国0-17岁孩子的养育平均成本为485218元,上海市平均育儿成本全国第一,为1026412元,北京为968642元,在一线城市为人父母承担着巨大的生育经济压力。
但是,与其他被广泛视为“为人父母”考核重点的要素不同,父母的经济状况虽然被频繁提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和观念却不尽相同。
有的人认为父母只需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经济支持以保障其生命安全,有的人则认为父母必须拥有相当的物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经济条件应当成为为人父母的“考点”之一吗?父母究竟要多富足才达标呢?
等一下,为人父母究竟要多完美才行?
除了优渥的经济条件,还有一些读者认为达到“学历本科以上”“父母本身婚姻幸福”“父母之间必须有真爱“的标准才能为人父母。
这样的想法难免让人嗅到些许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气息,在持有诸如此类意见的人看来,如果父母不能提供最优越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降临人间受苦,然而,也有人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什么人配拥有生育的资格我们无权定义,“为人父母的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与“为人父母的资格”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可它的确容易令人混淆。
人们在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母?”时往往会审视自己的童年以及观察其他家庭的经历,并将一些不幸归因于父母某方面的缺失,希望未来的自己以及其他父母做到更好,提供优秀的成长环境以避免孩子重复不幸。
对一些深刻考虑过生育问题的人来说,为成为父母设定高标准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饱含对养育孩子的热情与决心,对自身原生家庭的不满与反思让他们力求为自己未来的孩子提供最完美的条件。
可父母真的需要做到尽善尽美吗?
英国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Donald Winnicott提出“60分妈妈(good enough mother)”的概念,认为妈妈在为孩子提供了基本的支持和爱之外不需要做到尽善尽美,应留出充分的成长空间让孩子自己体验并应对部分危机。
妈妈也是可以“偷懒”的,避免对孩子全情投入,关注自身,成为一个鲜活、独立的个体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正面教育。
也许,学会爱与放手是为人父母永恒的课题
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应当是什么样的角色?
鲁迅先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认为父母应扮演“过付的经手人”的角色,给了子女新的生命却不占领它,将来还要交付子女,就像他们的父母一般。
而关于如何为人父母,鲁迅先生也给出了他的答案: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略)
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教会了父母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也许是像纪伯伦的诗那般: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安可时刻
【2023社没共读会】正在招募,共读会倡导:2023一起读书,用社会思维,升级内外关系,让自己变得更好。
一年深读12本书,每月1本。其中包含12本自我关系、人际关系、社会人心、社会趋势的书,如《被讨厌的勇气》《认知觉醒》《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社会心理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等
如果你对【2023社没共读会】感兴趣,欢迎加入共读会的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共读会的信息和最新福利优惠。
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邀请你入群,请发暗号:共读会交流群。
作者:星几何
编辑:小程
你可能还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