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财经2023-01-31 07:01[本文3290字,阅读约需10分钟](阅读前提醒,本文大概率会和部分人的三观不太一致,大概率会给部分人造成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大概率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后台留言如果有理有据的回答我会放出来,如果是无脑谩骂会直接拉黑,另外如果因为这篇文章想取关,也不用特意留言,江湖路远一别两宽,祝好)昨天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胡鑫宇”》,圆方提到,和“胡鑫宇”事件相比,现在大量的,普遍的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一年超过五万例中小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的自杀事件,才是社会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文章发出后,后台看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有的是理智的,有的是非理智的,有的是好意的,有的是恶意的,昨天是写文章一年以来第一次“拉黑”读者,因为很多留言直接就是无脑谩骂问候全家那种。实话说,圆方的确没有想到自己的读者大概会有这么情绪化的……关于“胡鑫宇”的事件,当然还可以让子弹飞一会,相信在如此高关注度的情况下大概率不会有谁有能力,有胆量去隐瞒。同时现代法医学极为成熟,想要伪装作假可能性基本为0,尤其是“自缢”和“他杀后伪装”这个其实在100年前就已经不太能够隐瞒了……当然,科学结论是一回事,胡鑫宇家人是否接受是另外一回事,社会公众是否相信又是另外一回事。这其实涉及三个不同的学科,“法医学”“心理学”“舆论学”。而那种“事实”只要清楚,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的想法,早在圆方参加工作三年后就已经不再天真了。这些年,圆方和身边的朋友接触过一些上访涉诉的案件,怎么说呢,即便一切合规,即便证据确凿,但是仍然有许多“家属”坚决不愿意接受最后的结果;同时即便在人道主义上给与了非常多的帮助,即便占用了很多本不该占用的公共资源,仍然有许多“家属”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一系列方式去继续扩大事态。(多说一句,那种想象某一级政府权利滔天,只手遮天的,的确不了解中国的政治生态,在上下级,班子中,条块间各种博弈下,许多县区一级主官连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上访人员”其实都不太能限制住,更别说什么涉及一个链条的“阴谋论”了)圆方有时候也在思考,在各种事件中,当事人所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更多的经济赔偿?不完全是,很多当事人也没有“狮子大开口”。那是“公道和正义”,也很难说,因为很多时候事实其实挺清楚的。想来,所追求的大概是,“我没有错”这样一个心理自洽的目标。所以,即便“胡鑫宇”事件最后结论清楚,相信依然会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最后的结果。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一直看圆方文章的小伙伴或许知道,圆方本科是在国外读的教育学,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教育类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到过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选了几篇放到文后,大家自行取用)。为了避免误解,开篇明义,圆方一直主张:“教育是成长,在成长之外应该别无目的”“对于父母而言,教育绝不是一个投资”在去年四月份的《我们想给孩子怎样的人生》中圆方提到:往往是一些最最基础的品质,决定了一个年轻人的发展和幸福与否。简单说来,大概是两个维度,六个特质,我想把这六个性格称之为“成功性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Ta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如何看待Ta而六个特质按照这两个维度去分:Ta如何看待世界:自信,自尊,自律世界如何看待Ta:乐观,成就,独立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每一点都和教育有关,但是和很多家长现行的“教育目标”无关。通过最近的一些“事件”,以及和身边许许多多人的沟通,圆方慢慢认识到一个问题,想让“孩子幸福”,前提是你要把孩子当做是“独立的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社会,许许多多的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实际上是把孩子,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当做了一种“投资”。哪些行为是这种心态的具体体现呢?比如某地流行的娶媳妇要高价彩礼比如不愿意生育担心影响生活质量比如各种鸡娃逼着孩子去重点学校前者比较容易识破,虽然可能经常打着一个“传统”,“文化”的外衣,中间相对容易迷惑,因为可以美化成“独立个人选择”,最后大家很难接受,总觉得这就是在为孩子好。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并不是,只是很多人在潜意识中间会觉得,“生孩子这个事情”要“算的过来账”。他们不把养育和教育孩子当作人生中一次难得的,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相反,不管是“女孩出嫁要给娘家彩礼”,还是“生孩子养孩子成本太高”,或者是“上了好学校就会有出息”,这些,哪个又不是一个“投资”思维在主导的呢?既然是“投资”,我们就从“投资”的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心理和学业压力如此之大,而“抑郁症”数量逐年增多,自杀人数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投资”的关键是什么?大多数人看的是“收益”,而真正的投资人看的则是“风险”。是的,投资的成功与否,从来不在与“收益,”关键在于“风险控制”,而所有的“金融危机”本质都是风险的失控。所有的金融机构,证券,保险,银行。所有的所有核心工作就是“风险控制”,比如之前曾被炮轰为“老年人俱乐部”的“巴塞尔协议”,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强制性监管去克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同时通过一系列拨备措施,完成风险对冲和覆盖。但是“大部分人”,这里说的是96%以上的“普通投资人”,其实脑海中是没有“风险”这个概念的。他们看的就是“收益”,他们不会去看底层资产健康与否,所以他们会被“P2P”所吸引,他们会沉浸在“虚拟货币”的上涨中,他们被“中奖了”的电信诈骗所诱惑。“投资”失败的结果,往往是“人还在,钱没了”。但是大部分的“普通投资人”这个时候是不肯接受这个结果的。他们不会思考是自己对于“风险”的不重视,导致了这个结果,他们不会看到之前政府三令五申清退“P2P”和限制“虚拟货币”,以及打击电信诈骗,他们会选择上街维权,要求政府为他们兜底,为他们的“风险投资”承担结果。但是,如果仅仅就是“金钱损失”其实还好,这种“投资”思维一旦用在“子女教育”方面,问题就复杂了。他们总觉得,孩子读书就一定要有好成绩,孩子名校毕业就一定要年薪百万,我从小为孩子付出孩子就必须回报。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风险投资”。既然“投资”就一定有“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如果父母愿意接受“风险”那还好。孩子往往感受到的压力比较小,比较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真实情况是,这些父母往往不愿意接受“风险”,不考虑孩子适不适合,不考虑家庭支不支持,不考虑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原因只有一个,不愿意接受“投资失败”的可能,不愿意承认自己这个“教育投资”“可能失败”。事实上,如果投资人不肯接受“损失”,所有的风险和压力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转移到“经营者”也就是孩子身上。而一个青少年,一个中小学生并没有承担这种风险和压力的能力。所以就造成现在看到的,现在“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心理和学业压力如此之大,而“抑郁症”数量逐年增多,自杀人数不断增加的结果。回到开篇圆方所说的:“教育是成长,在成长之外应该别无目的”,“对于父母而言,教育绝不是一个投资”。即便真的没有办法,还是抱着一个“投资”的心态,也请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不要像一个“巨婴”一样,让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孩子,去承担那些原本是你应该承担的投资风险。不要对孩子说什么,妈妈(爸爸)这么辛苦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妈妈(爸爸)的付出。你学习不好以后就没希望了咱家就不会好了。这样的话不是教育,这就是一个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人的抱怨罢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们每一个家长也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想给孩子怎样的人生。而这个人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么?延伸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算算教育投资的账》《我们想给孩子怎样的人生》《为什么80%的孩子都很难超越父母》听党话,跟党走学习时间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