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第二天就厌学,我买蛋糕为孩子庆祝
编者按: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
孩子叛逆、厌学,该怎么办?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你太难窥探他们的内心了。
一方面,孩子的心理状态十分善变、不稳定;
另一方面,家长也在这个阶段给孩子太多期望。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作者 | 李仑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zqfxlgzs
晃动的青春期
在一次课程中,有人问我:
如果妈妈和青春期的孩子关系一直很好,孩子完全不叛逆,努力学习。
这样会不会过度融合?如何安全完成分离?
为什么?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变化太大了。
举个例子。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能上学了,很痛苦,跟养育者的关系也不好,有自伤自杀的行为,饮食睡眠都不好。
你把他带到医院去,无论是心理科还是精神科,给他做评估做诊断,很有可能一诊断就是中度抑郁,中度焦虑。
如果你这周带他做诊断,评估中度抑郁、焦虑。无论治不治疗,服不服药,过一个月后再去,有可能就变成了轻度抑郁,轻度焦虑。
青春期的孩子太不稳定了,也许上个月他还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下个月他就一点事都没有了。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他没有惯性,没有稳定性,充满各种可能性。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先把前提说好,我的答案也不稳定,很飘逸。
孩子与厌学
我们在临床中、生活中发现:
如果这个孩子是个男孩,他跟妈妈的关系很好,他有可能逆反、冲突,然后把攻击性朝向父亲。
也就是他可能会「分裂性地表达」,把一部分放在父亲身上,然后和妈妈关系很好。
还有一种现象:
你知道叛逆的孩子他在干什么?他其实在摆脱一种精神状态——「失望」。
孩子叛逆的时候,会让家长失望;
他不叛逆的时候,他对自己很失望。
所以,一个孩子无论是叛逆还是不叛逆,他都在「失望」里鬼打墙。
为什么青春期时,内心会有这种矛盾呢?
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童年没过够,孩子会觉得:
我马上要到青春期了,我的童年就要过去了。
我那童年过得开心不开心,饱满不饱满,好不好玩,有没有趣呢?
所以,失望来自于跟童年告别的障碍,也就是没法跟童年告别。
童年死不瞑目,于是就有很多失望,他嘲笑自己。
要么,就投射在养育者上,表现就是叛逆;
还有就是,投射在自己身上,表现就是玩命学习,努力学习,一直要当个好学生,避免失望发生。
所以,我们无从得知他是真爱学习,还是他在防御失望。
我们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看到这个模式。
给你们讲个段子,这个段子是在我身上发生的。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二天,我去学校里接他。
班主任跟我说,他赖在学校里不想走,说你们家长是不是打孩子了,是不是体罚孩子了,为什么孩子把学校当避难所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回家呢?
呦,天地良心!
我说他不打我们就好了,我们怎么敢打他。
老师问,能不能保证没有打孩子,我说当然能保证。他就把我儿子从教室领出来,我儿子那个小脸哭的就让人看着可怜了。
我就小心翼翼的跟接祖宗似的,把他接到车上,小心翼翼地问他。
我说:“唉呦,你怎么了?怎么不想回家呢?那个老师问爸妈是不是打你了?我在想是不是爸妈得罪你了,爸妈不知道呀,你说说看吧。”
他就不说话,说过一会再说。车上大概沉默了 15 分钟,我一边开车一边在体会他的感觉。过了15分钟,他就说:“你不知道有一游戏叫反跳棋吗?”
我一听就明白了什么意思。
他其实是不想上学,但是他呈现出来是不想回家,这叫「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这个防御机制在6岁孩子身上是正常的,是健康的,但对6岁孩子来说,有点过于成熟了。
当天晚上我就去蛋糕店给他买了一个蛋糕,插了个蜡烛。
我就说,你比爸爸强多了,爸爸当年上学小学,开学一个月才开始厌学。你开学第二天就开始厌学了,你比爸爸可强多了。
我为什么讲这个段子,我想告诉大家,儿童有这一部分,他害怕让别人失望。
如果他说不想上学,他能感觉到他的班主任一定会很失望,对吧?
他宁愿让家长失望,他也不让他班主任失望。这就是反向形成。
为什么宁愿让家长失望?因为这个客体更安全,让爸爸妈妈失望,会更安全。
我对这部分怎么做的?给他买一个蛋糕,这叫转化,或者叫做「矫正性体验」。
他以为自己投射出失望,父母会被失望控制,或者是被激怒。
但是我们的做法是,买个蛋糕庆祝——
庆祝他有能力「投射失望」了!
这对他是个矫正,或者叫发展。
回到问题上来,如果说孩子不叛逆,努力学习,这个孩子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不顺利的事情。
家长可以通过放大这些不顺利的事情,给孩子一些阳性体验,也叫「正性体验」——
你看看孩子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无论孩子的反应是什么样子,这个过程对他都是种治疗,都是有帮助的。
另外,说句“大逆不道”的:我的孩子厌学,我其实非常开心的。
现在这种教育压力,他还不厌学,我觉得他病得很重,反而我很担心。
就比如,
你们可能有心理问题,我也可能有心理问题。现在这个社会和生存压力之下,我们有一点心理问题是很「健康」的。
这要是还没问题,得“病”到什么程度了。是吧?
如何处理厌学?
有人问我,如何能处理孩子厌学?这个问题都能写本书了。
我们分成三个维度讨论。
第一个维度:自身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足。
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很「聪明」,会计算投入产出比。
做家长的对此是很有感觉的:
养育一个孩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往里面砸时间。
你时间砸得多,他跟你关系好,就跟你亲;
你时间砸得少,你无论多么正确,你无论多么智慧,他都不愿意搭理你。
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也会在心里面计算投入产出比。
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应该厌学」。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的投入跟产出他觉得不成正比,说白了就是亏了,他不愿意再做这种亏本的买卖了。
那么,家长要去想什么?
我们要去想的是,如何让孩子恢复在学习上的投入产出,让他的投入跟产出成正比。
有的家长会通过一些辅助方法。
比方你每天写作业特别累,特别晚,投入了很多时间。
但在考试的时候,却好像考得不理想,产出很糟糕。
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兴趣爱好来调解。
比方我们培养他的一个兴趣爱好。他在兴趣爱好上没有花多少时间,可是给他的成就和回报较多、丰满。
要平衡这一部分,所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很重要。
培养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眼界,还能调整他跟学习之间「被剥削」的关系——
很多孩子感觉,学习对他而言是一种剥削:我投入和产出永远不成正比,永远被剥削,失去了童年和青春。
兴趣爱好就可以帮他调节这一部分,当然包括自恋的调节。这是第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在家庭的问题未处理好。
孩子学习成绩好,他的学习越得心应手,他就离这个社会越近,离家庭越远。
成绩越不好、厌学,他就离社会越远,离家庭越近。
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了。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离社会这么近?为什么他要离社会远,离家庭近?
从一个系统的角度看,厌学、不想上学的孩子,他都想永远待在家里。
他为什么要永远待在家里?
因为他觉得家里有些事儿,家里有些关系、有些情绪,需要他来帮忙,需要他来「拯救」。
这就是我讲过的女娲补天。
比方说,夫妻关系有裂缝,孩子会女娲补天一样,把自己填进去。
比方说,家里有代替创伤,有一些意外死亡,有很多被抛弃的恐惧没法言说;这个孩子也会厌学,他要在家里当保护神,提供活力和生机,让大家有能力面对这种弥散的、死亡的焦虑。
再比方说,家里面有流产史,有夭折的孩子,有失独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在家里让父母看到自己是活着的,不会像那个夭折或者失独的孩子一样不见了。
所以孩子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掌握本领,不愿意进入社会,因为他在潜意识层面觉得:家里面没他不行。
第三个维度:跟外界的关系未处理好。
什么叫学习成绩好?怎么能看出来一个孩子好还是坏?
成绩是竞争出来的,好和坏,都是同伴之间的竞争,同龄人之间的竞争。
有些孩子厌学的本质,有可能是他不愿意进入竞争,不愿意跟同龄人竞争。
为什么不愿意跟同龄人竞争?
如果他赢了,没有成就感;输了,不知道怎么消化失败感。
换句话说,无论赢和输,他都痛苦。
有的孩子真的是这样的,无论他赢了还是输了,他都痛苦。
他不知道如何把成就感留住,也不知道怎么把失败的感觉代谢掉,结果退而求其次,选择逃避。
虽然逃避也很难受,可是比那个留不住成就,耐受不了失败,要稍微轻一点。
例如,伤仲永和范进中举两个故事。
范进就是不知道怎么成功,仲永则是不知道怎么承受挫折。
这些其实老祖宗们都说得很清楚了。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在安全、保密的环境中
和孩子一起,探索内在议题
在专业关系中,表达和疗愈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