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话共达地CEO赵丛:建一条生产流水线,做人人用得起的AI | 甲子光年

对话共达地CEO赵丛:建一条生产流水线,做人人用得起的AI | 甲子光年

科技

AI的低门槛交付到低门槛创新。

作者 | 赵健


在过去的一年中,从AI作画到ChatGPT,AIGC依次刷爆科技圈。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体验,让技术的魅力在社交媒体蔓延。

人工智能在今天的发展高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而当新奇的感受褪去后,在很多人心目中,更希望知道的答案恐怕是,人工智能还能在各行各业怎么落地应用?

其实,当大量科学家在通过AI仰望星辰的同时,也有工程师在思考如何让AI更接地气,降低使用门槛,渗透到千行百业。

共达地就是这样一家AI公司,其核心AI技术为AutoML——自动机器学习。2017年,Google首次发布了Google Cloud AutoML。简单来说,AutoML能够“用AI生产AI”,从而减少人工的参与,提升生产效率。

基于AutoML,共达地让企业无需构建专业AI团队,即可获得生产与部署AI的能力。

在2022年的甲子引力大会上,共达地创始人兼CEO赵丛博士发表了主题演讲,甲子光年也进行了专访。

当AI行业进入下半场,需求会在哪里迎来井喷?共达地怎么做?与BAT与AI四小龙又有哪些不同?


1.谈定位:面对各行业井喷需求,做行业伙伴的赋能者

甲子光年:共达地成立于 2020 年,在行业已经有“AI四小龙”等人工智能公司的背景下,留给共达地的创业机会是什么?

赵丛:过去AI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的时候,产业更多需要的是“AI先驱”,即把AI从零到一开发出来,完成第一阶段的落地。

到现在,AI应用场景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场景数量指数级增长。以近些年重头发展的工业领域为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在这庞大的工业体系中,一项简单的布匹检测大概需要上百种算法,如果计算所有工业门类中细分链条上的AI需求,数量将如浩瀚星辰般庞大。

在需求井喷的基础上,AI产业也正逐渐从过去的垂直整合,走向水平分工,呼唤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所以共达地是在上一个十年AI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让更多场景、更多需求得到满足,完成“让AI生产流程标准化”的当代使命,这是一个产业接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PC产业。PC产业最初也是垂直整合为主,每家企业从芯片、操作系统到软件、硬件,都是自己来做。但9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PC产业逐渐走向水平分工,产业链条里的角色越来越多,有专门做操作系统的、专门做显卡的、专门做应用软件的等等。

今天的AI产业也在逐渐走向水平分工的阶段。和过去不同的是,今天行业面对的更多是碎片化场景的井喷,我们称之为“超大规模精细化”,AI越来越深入到行业中去。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行业的Know-how越来越重要,未来AI算法的种类和数量可能没有边际,而生产算法的人才缺口在2025年可能会超过1000万;未来生产AI算法的人,也未必都是AI工程师、算法研究员,而是很多业务人员、产线员工。

共达地希望把AI的能力下沉到各个行业和各个场景中去,赋能行业伙伴。因此我们专注于做好AI算法生产这一件事,AI应用落地的创新会发生在行业之中。

甲子光年AI目前的行业渗透率是怎样的?

赵丛:过去在各个行业中,AI在安防、金融领域的渗透率是比较高的,安防集中在“人车非”领域,即人脸、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识别;金融领域也对AI有很多需求,比如风控、OCR。

但在其他大量的行业,比如园区、医疗、工业制造、能源、水务、农业等等,AI渗透率还不到5%。

甲子光年AI产业链环节众多,最需要被AI赋能的是哪一个环节?

赵丛:AI产业链条中有很多角色,有数据厂商、芯片厂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硬件厂商等等。基于前十年AI的示范效应,目前各个环节已经基本具备了分工的基础。

AI落地离不开行业know-how和行业积累,而行业中的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硬件设备厂商,是离场景最近的人。

共达地面向的正是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是这些定义AI的角色,是具备行业Know-how的中坚力量。我们做的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业务,合作方式也是多元的,需要行业人员、产业人员以及AI上下游企业的参与,包括集成商、软硬件厂商、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

甲子光年:共达地在AI产业中的定位是什么?

赵丛:AI这件事需要由“低门槛交付”走向“低门槛创新”。低门槛交付,是指大家现在手上有很多AI现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上述厂商会更加关注这些存量需求;而下一个阶段实际上是低门槛创新,让大家能够更低门槛地突破存量舒适区,去长尾市场创造新的AI应用场景。

共达地专注于提供可规模化的算法生产能力,加速行业完成从低门槛交付到低门槛创新的过渡。

共达地这个名字可以解释为共同到达目的地,因为我们在做的是一件对整个行业有利的事情,希望可以用最开放的生态和合作伙伴一起去共建、共创、共同到达目的地。

甲子光年:系统集成商做 AI 转型的痛点是什么?

赵丛:首先是成本问题。开发一个 AI 算法大概需要3个月,算法与硬件的适配调优又要耗时 3 个月左右,所以单个 AI 算法的平均交付时间大概 6 个月。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市场上AI人才缺口达到1000万。以当前AI 算法工程师的薪水来算,一个算法项目的研发需要 5 到 10 人,加上图像数据的标注成本等,AI转型的成本成了系统集成商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是AI的供给能力。比如,我们跟地产行业的CIO(首席信息官)交流,大家共同的看法是AI在物业、社区等会有特别特别多的应用场景,仅物业人员日常巡查这类重复的、枯燥的工作,就可以转化为300多个AI需求,但这些需求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商,要么做不了,要么不愿意做,或者交付周期特别长。

首先,现在的AI应用场景,大家会有非常多的想法与需求,但转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我们跟地产行业的CIO(首席信息官)交流,大家共同的看法是AI在物业、社区等会有特别特别多的应用场景,但是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商,要么做不了,要么不愿意做,或者交付周期特别长。

最后就是想象力。受限于成本和产能问题,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到产业中,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大家的理解程度还有很大的偏差。很多人以为“人车非”就是AI的全部能力;还有很多人则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孩儿能干的事情,AI却干不了;这些都还需要共创和启发。


2.谈产品:做人人用得起的AI

甲子光年:AutoML通过AI算法生成AI算法,如何保证这种通过 AI 生成的 AI 是有效的、可靠的、满足需求的呢?

赵丛:AutoML本身是代替AI工程师的重复性劳动,尤其是在模型结构设计、损失函数设计、超参数调节、数据迭代等环节,存在大量重复的、琐碎的工作——在AI行业这通常被称为“炼丹”。

所以AutoML的目标,一方面是要把这些重复性的劳动自动化,让机器释放人力;另一方面是要把整个AI生产的pipeline实现连续的、完整的、端到端的自动化。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AI与产业结合的方式。以前为了让AI深入产业,必须要求AI科学家学习多种行业know-how,然而AI科学家是稀缺的,行业know-how是无限的。但基于AutoML这种新的算法生产模式,则是提供AI能力给业务专家,AI能力是标准的,业务专家是丰富的。这不仅让AI能够深入场景,更高效的落地与迭代;还可以加速启发在各行业中的售前咨询、需求定义等工作,解决业务与技术之间的鸿沟问题。

所以共达地做AutoML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让AutoML去“炼丹”,让AI工程师有更多精力去做一些有价值的技术突破与创新。

甲子光年:谷歌与国内的BAT也推出过AutoML,共达地与之相比有哪些差异?

赵丛:今天共达地做的事情,更多是把AutoML技术去做端到端的产品化,也就是围绕AI的工程落地去做突破与创新。所以,我们的着眼点未必是单点的技术理论突破问题,而是围绕复杂的、多个环节的突破与创新。

共达地在产品化和落地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比如当我们完成了AI算法生产全流程的自动化之后,在业务逻辑和交互上也做了改善,算法生产的门槛就大大降低了,以前必须依赖专业AI工程师团队,现在普通的业务人员也能像操作流水线一样生产算法。同步的,算法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以前单个算法的生产周期以月度、以季度为单位,现在以小时、以天为单位。此外我们还广泛适配了市面上近百款主流芯片,这不仅能节省算法和芯片适配的时间成本,还能有效保护算法精度,提升算力利用率,这都是非常具体的、核心的问题。

在技术应用方面,共达地和国内其他厂商的路径也不太一样。如何让行业Know-how与AI技术更好的结合?大概有两种路线,第一种就是让AI技术人员、AI专家学会行业知识,这是过去大家经常实践的路线

第二种路线是共达地的路线,就是降低AI的使用门槛,让业务专家也具备AI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大量的行业人员来说,如果给他们一个AI工程师才能使用的工具,实际上帮助是不大的,开箱即用的AutoML产品会更有价值。

甲子光年:所以这就是共达地与大厂路线的不同。大厂用AI赋能行业,共达地让行业学会AI。

赵丛:是的。共达地选择让业务专家具备AI生产能力,把业务专家定位为共达地平台的用户,让业务专家也能够用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面向工程师使用的产品。因为不管是软件开发商还是系统集成商,AI工程师仍然是稀缺的。如果是做一个面向AI工程师才能用的产品,实际上反而是给行业出难题。

甲子光年:共达地现在的市场接受度如何?

赵丛:共达地的路线在过去并非大家的共识。两年前我们刚起步的时候,是一个新事物,市场并不太理解。在我们实现产品化并商业落地之前,大家更多是听一个新故事。

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水平分工越来越明细,当我们的客户真的学会了使用共达地平台来生产算法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非常认可与buy-in的。另一个外部原因是,AI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AI没有办法像水电煤一样去集中供应,AI要到细分行业中去,在具体的场景中完成生产和迭代。

当业务与AI一旦结合,会源源不断催生新的应用场景。今天我们粗略估计,各行业中关于AI的算法场景需求,可能超过数十万了。

甲子光年:让业务人员具备AI生产能力,对于不懂编程、代码的业务人员来说,共达地是如何降低门槛的?

赵丛:其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模型的生产。过去为什么称之为“炼丹”?就是因为生产一个AI有很多环节,而且是黑盒,需要不断地试错,一遍一遍loop,没有明确的方法论。

因此,开发一个算法,就是AI工程师不断地调参、调数据、调算法、调算力的过程。到底调哪一个参数会提升效果,其实是一个玄学。所以,大家一般用“有多少个GPU的hour”来衡量AI工程师的经验。

共达地做的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用结构化的方法把AI工程师枯燥的工作自动化。正是因为我们做了算法的自动化,才使得芯片适配的难度降低了一两个数量级,所以今天市场上适配芯片种类最多的算法厂商就是共达地。

甲子光年:适配芯片的能力是客户比较关注的吗?

赵丛:这是AutoML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些客户非常关注这一点。我们发现过去大家的脱节的地方在于,算法厂商可能适配不了很多芯片,芯片厂商又缺乏算法场景,很多客户在算法与芯片上是凑不齐的。而现在,一些客户只有在共达地这里才能同时找到彼此适配的算法与芯片,软硬件都能满足。

当然,我们并不售卖芯片,客户找芯片原厂才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我们的工作聚焦于做好“算法-芯片”的适配和推荐。

共达地AutoML自动化AI训练平台支持的芯片(部分)

甲子光年:业务人员使用共达地的平台,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吗?

赵丛:是的。对于一个业务人员完整掌握算法生产能力,基本上经过我们一个下午的培训就够了,而围绕解决方案做集成,还需要一些时间。比如选择什么样的摄像头,摄像头布置的角度,光线要注意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计算芯片,这些都是围绕解决方案去定义场景。

所以我们现在和一些合作伙伴,去做一些2天的课程,让业务人员完全具备从使用平台生产算法,到制定集成解决方案的能力。

甲子光年:软件行业有一个词叫低代码,共达地算是 AI 的低代码吗?

赵丛:IT领域大家讲低代码更多的是面向程序员工程师;现在市面上其他厂商的低代码AI平台,使用人员也还是AI工程师。

在AutoML中有一个分级,分成L1到L5五个等级。L1到L3用户的定位主要是AI工程师,主要是帮助AI工程师减少代码开发工作量。

共达地目前在做的是L4到L5的全自动化的算法生产,目的是为了让行业的业务人员、技术小白也能够自主开发AI算法,让算法的生产权限完全放开给产业链当中,从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到硬件设备厂商的各个角色,让产业+AI真正实现具备规模化落地的基础。


3.谈落地:算法不可能做成标品,但生产算法的能力可以

甲子光年:共达地的产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训练平台,一个算法商城。这两个是分别怎么服务客户的?

赵丛:算法商城里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算法,是为了连接和启发更多的合作伙伴,满足大家“低门槛交付”的需求;训练平台是让大家自助式生产自己想要的AI,称之为“低门槛创新”。

算法需求量小、解决短期需求的客户,可以直接从共达地算法商城当中采购算法,或者由共达地来帮助定制新的算法;算法需求量大,有长期AI规划,有软件集成能力和项目交付能力的客户,可以直接订阅使用共达地平台,让自己业务人员轻松上手,能够自助式的按需生产自己的算法。

目前共达地已经和很多行业的集成商、软件开发商、AI公司跑通了平台订阅合作,并且完成了落地应用。

甲子光年:这两种产品的交付模式是怎么样?

赵丛:训练平台类似于SaaS,按年收费。客户用训练平台生产算法,与他自己请AI团队生产算法相比,可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效率提升10倍以上。而且找别人买算法,算法的所有权是别人的,自己也积累不下来,但通过训练平台生产的算法是可以积累的。

算法商城的交付,跟大家从市场上定制算法类似,按次或者按路收费,就是授权License的模式。

甲子光年:共达地算法商城有900+的算法模型,覆盖很多行业,我们花了多长时间来打造这样一个商城?生成其中一个模型,一般要花费多久?

赵丛:我们大概花了 5-6 个月的时间积累这些算法。算法按种类区分是900多种,如果要基于真实场景,生成不同业务功能组合的算法,或者运行在不同芯片硬件上的话,可能超过几万个算法场景了。

平均下来的话,一个产品经理生产一个算法,包含沟通需求、协调数据、使用平台生产和迭代,操作平台大概需要花费3 个小时。如果再算上等待训练、部署、迭代的端到端落地时间,大约需要一周。

甲子光年AI这么多碎片化场景,算法数量成千上万,如何实现标准化交付?

赵丛:过去大家都希望做标品,算法也被认为是标品,但实际上做起来会比较痛苦,因为算法本身就不是一个标品,而是场景、行业Know-how与技术的结合。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算法也都不会是标品,只不过它的这个复用性程度有所不同。有的算法只能应用在特别窄的应用场景,有些算法能够适用比较多的应用场景。

那什么是标品?生产算法的能力可能是一个标品。比如一个 AI 工程师,可能今天干工业,明天干医疗,后天干社区,在不同的行业里面生产 AI 的能力是跨行业通用的。这就是为什么共达地选择今天做训练平台这件事情,我们希望把训练平台、生产 AI 能力这件事情标准化,也解决 ROI 的问题:过去大家在生产算法上的研发投入支出是远大于算法收入的。

甲子光年:现在行业热议大模型,您如何看待大模型的发展?

赵丛:大模型在语音文本NLP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与进展。但大模型不会解决所有的AI问题,因为AI在深入行业与场景的细枝末节。

共达地所做的AutoML适合解决碎片化的场景下的AI生产问题。在今天AI模型实际上都是千变万化的,在每一个场景、甚至每一个设备上面使用的AI模型都是不同的。未来算法的个数甚至可能会超过人口数,因为每个设备都可能搭载独一无二的AI算法。

从AutoML的角度来看,大模型是一个技术手段,可以使用大模型的一些训练思路或训练技巧,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未必要拥有大模型。大模型和AutoML两者是具有互补性的,有时候侧重点不同,比如在NLP语音文本领域大模型承担的作用更多,在视觉领域的碎片化人工智能,更多需要解决的是AutoML的问题。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甲子光年:2022中国式数字经济30条判断一文看懂ChatGPT布局全景图:谁会成为中国的OpenAI?| 甲子光年狂飙的ChatGPT,为什么是OpenAI最先做出来?|甲子光年甲子光年:2022制造业企业物流“智”动化-驱动现代制造新模式的落地体系不栓塞用 Tekton 在 Kubernetes 中编写你的第一条 CI/CD 流水线 | Linux 中国甲小姐对话张斯成:ChatGPT过热容易导致错误判断 | 甲子光年巅峰对话:ChatGPT爆火之后,AIGC元年真的到来了?| 甲子光年三年亏损24亿,百亿估值的人形机器人故事不好讲|甲子光年Web3.0体验营销方法论白皮书——营销数字化:从新一代营销理论创新开始|甲子光年智库中小企业数字化模式创新研究报告|甲子光年智库《更多的诗歌》: 7 : 星星呀,我看见它们往下掉在流水线,他们考上了大学一条苏州南天成路,半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史|甲子光年自动驾驶寒冬回暖?传文远知行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50亿美元|甲子光年对话元语智能创始团队:做中国版ChatGPT,为什么坚持大模型开源路线?|甲子光年與香港盲人輔導會的一段緣甲子光年:2023中小企业数字化模式创新研究报告人人人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人人人不合时宜的丰田章男:大公司的改革者,电动化的守旧人 | 甲子光年建造一台行星发动机,到底要花多少钱?| 甲子光年《山居续忆》:第二十六章:我们的音乐沙龙 —— 兼谈我的音乐观 (一)写作动机微软绝杀!GPT-4接入Office全家桶,竞争对手们还有后路吗?|甲子光年甲小姐对话李志飞:聊聊这场疯狂的AI大模型炼丹大会 | 甲子光年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数字化造芯之旅:安全与效率共舞|甲子光年海柔创新发布新组合拳产品,仓储效率再向前一步|甲子光年人人人人人人人!黄山游客滞留7小时?国务院安委办提示甲子光年:Web3.0之数字人营销白皮书荷兰人为什么要造风车?甲子光年:2022中国空间智能行业前瞻报告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多地景区紧急提醒!莫奈笔下的雪景对话云拿CEO冯杰夫:AI的落地故事,潮退后方能见真章|甲子光年创业、裸辞、失落、美好……10个普通人的2022年终总结|甲子光年对话女性创始人、投资人,创业只是挑战的开始|甲子光年6个问题,用专业视角带你全方位了解ChatGPT|甲子光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