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听说年轻人都得了网络语言失调症
文 | 时间君
在旧衣服口袋翻出被遗忘的钱,这种情绪如何形容?
窗外的雪花太美了,想发个朋友圈,该如何表达?
一段感情没能走到最后,如何抒发落寞和难受?
如果你也曾遭遇此类问题,不用怀疑,你可能已经陷入了“文字失语症”。长久以来,习惯了用键盘代替写字,用刷短视频代替阅读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或多或少失去了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这一现象也被网友戏谑为“网络语言失调症”。
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聚集了34万“失语者”,在这里,有人因为失恋,想抒情却苦于无从下笔,而求助网友代写一篇失恋日记;也有人想真诚地称赞朋友的照片,却找不到合适的措辞,向网友求助如何编写一段赞美的措辞;甚至还有人遭遇骗局,却不知如何有条理地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向网友求助报警时该怎么组织话术?
……
取而代之的是,在如何表达复杂的情绪这件事上,广大网友的语言符号趋于惊人的一致:
认同就是“666”,不敢苟同则”栓Q”,拉近距离用“老铁”,敬而远之用““退、退、退”。一位“失语者”痛苦地表示,去著名的瀑布景点打卡,憋了很久只能蹦出一句”牛批”,而古人却能用“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形容出瀑布的磅礴。
网络语言失调症还有救吗?
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一切会迎刃而解。
CQY、zqsg、BHS、rxl、tcl、yygq、u1s1都是啥意思?
——失语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调
难怪我们的文字组织能力越来越剑走偏锋,只要你是一个有网感的青年,就不难发现,语言贫瘠是有迹可循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字母缩略词越来越频繁出现。
你一定或多或少在社交网络上见过类似缩略词:
gkd,我等得黄花菜都凉了!有人cdx吗?
请大家给个建议,rt。
如果你一头雾水,千万不要着急。根据2020年网民年龄调查 ,中国网民越来越年轻化,对应学历结构显示:中学及其以下学历的网民加起来占比高达80%——当网民的年龄群体越来越小,那么网络流行语逐渐贫瘠/幼稚化也顺理成章。
尽管小学生的对话,让中年人实在摸不着头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轻的网络语言充斥着各个角落,随便刷刷微博便能看到。
翻译:
——图书馆?
——来我家吃饭?
——有点困。
——那你睡吧。
此外,语言分歧不仅存在于代际之间,而且扩展到了平辈之间。
这种平辈/同圈层内部的语言分歧产生有两个原因:
1)语言更新速度太快,快到甚至连朋友之间都存在语言分歧。
2)网络社区分割太细,社区内部形成的语言共识在社区外不适用。
网传缩写科普字母表
如果带点“暗黑"地想象未来,当语言更新的速度超过一定阈值,网络社区分割极为细化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坐在一起交谈,却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所以那些成为共识的网络梗,往往是跨圈层的。
发送“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人,异常理智清醒
打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网友,可能神情冷漠
面对面交流和微信交流的最大区别,就是在面对面聊天时,我们不仅能知道对方说什么,我们还能听声音、看表情、感受语气、甚至握着对方的手、闻着对方散发的气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五感全开的交流。
而通过网络聊天,我们只能看到文字或听到语音,即便只是听觉和视觉也是不完整的。
这种不完整导致交流不确定性和表达的焦虑,为了让对方听懂,我们只好极尽夸张,增强文字中的情感烈度。
表情冷漠地发送评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边在微信里张牙舞爪地夸张表达,现实却一脸淡漠,我们都成了双簧表演家。
网络语言恰恰可能是造成我们语言麻木,变得更加贫瘠的原因,而真实的面对面沟通,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真诚地交流和碰撞,因而变得丰富。
而阅读和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语言恢复训练,通过对细枝末节的文字共情并引发感触,尝试表达记录,有助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创世纪中的“巴别塔”寓言是与语言学有关的最经典的寓言之一,许多艺术家都围绕这个寓言展开过创作。
从前,地上的人们都说同一种语言。
离开东方之后,他们来到了示拿之地。
人们想建一座通天的塔,
彰显人的力量,传播人的名声。
上帝降临,看到世人建造的塔。
上帝打乱了他们的语言,让他们不能知晓别人的意思。
众人分散到了世界各地,那座未完成的塔叫巴别。
——引自:《创世纪》
古老的寓言蕴藏着丰富的现实隐喻。科技发展,人类进步,与技术发展并行的人类强大力量,仿佛就像是那座“可以通天”的巴别塔。
只是我们不知道,打乱了我们的语言,让巴别塔倒塌的,是上帝,还是人类自己。
《四味毒叔》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编委会成员有马戎戎、毛尖、王雁林、李尚龙、路金波、赛人(以姓氏笔画为序),是一家影视文化行业垂直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