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的百年狂奔
1988年,我们村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我记得是日本产的。
自从有了电视机,这户人家就成了全村的中心,尤其是《霍元甲》上映的那阵子,每到太阳落山,村民们就早早地搬着小板凳,把他家堵得水泄不通。
三年后,我们家买了台国产的韶峰牌黑白电视,不过生产它的厂家——韶山电视机厂,当年也是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
当时,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落后于日韩。
但也就是在那些年,当我们无忧无虑地追着日本的《七龙珠》,用着韩国LG的手机,中日韩三国也迎来了最激烈的交锋。
壹
自从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曾是世界文明之光的亚洲就开始掉队。这一百年来,为了逆天改命,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各展所长,开始了百年狂奔。
其中最先逆袭的,是日本。
日本的逆袭,最早靠的是明治维新,上世纪又搭上了冷战的“便车”。
当时为了遏制苏联,中国被西方经济封锁,日本却源源不断地从美国获得订单和技术,至1968年,日本成功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上世纪50年代,日本街头
当时,日本在很多工业品类实现了大爆发,尤其是我们熟悉的电子产业。
大约是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纺织业完成原始积累的日本开始大力发展电子产业,并在最难攻克的半导体领域发起猛攻。
1982年,当时已位列世界第四的东芝为了充分发挥综合电器制造业的优势,决定梭哈半导体产业,他们制定了颇为激进的W计划,并招募了1500名技术人员。W计划实行3年后,东芝就设计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容量的DRAM存储半导体,在技术上完成了对美国的超越。又过了4年,东芝又在存储半导体的产量上超越美国,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此时的东芝,堪称“宇宙第一公司”。
除了东芝,日立、NEC等日本企业也雄赳赳气昂昂,日本很快就蚕食了全球一半的半导体市场,那是一个属于日本人的“黄金时代”。
1989年半导体芯片市场份额,其中日本占51%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眼看日本人逆袭,韩国人也不甘其后。
1945年朝鲜半岛在完成南北分治后,美国托管下的韩国一度比北边同母异父的亲兄弟朝鲜还穷,人均GDP只有其三分之一。
但没想到,仅仅花了三十年时间,韩国就创造了“汉江奇迹”,成为全球崛起速度最快的国家。
而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天降猛人”朴正熙利用铁腕统治来搞工业化。1960年,通过政变上台的朴正熙开始大力发展经济,他勒令银行向财阀放低利息,甚至负利率贷款,谁拒绝,谁就会被送去坐牢。而拿了贷款的财阀也不是想干嘛就干嘛,他们必须把钱用在扩大生产上,完成出口赚外汇的KPI,谁完不成,也没好果子吃。
这种高KPI自然会向下传导,所以韩国人也率先进入了“996时代”。
当中国人还在吃大锅饭,日本人还沉浸于村上春树、小津安二郎们营造的岁月静好中,韩国人就已经开启了全民996模式,成为了亚洲乃至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
1953-2017年,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工作时长
全国上下不要命的卷,让韩国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实现GDP增长107倍,比当年花同样时间让GDP 增长了55倍的日本还猛。
正是在这段时期,三星、LG、乐天等韩国财阀们快速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当时的韩国可以说是对日本一路穷追猛打,他们一边埋头苦干,一边向日本学习先进技术。比如,当时韩国的三星就借着给日本三洋做电视机代工的机会,趁机窃取技术和人才,偷偷搞自主研发。1976年,三星终于研发出自己的彩电。
而这,只是开始。
贰
日本金灿灿的“黄金时代”已经埋下了不祥的伏笔。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纺织业就冲击到了美国南部的服装业。时任总统尼克松就以当时处于美国实际控制之下的冲绳为要挟,让日本在纺织业上自废武功。
日本只能捏着鼻子减产,导致全国3.9万台纺织机械被闲置。
为什么70年以后日本开始出现三宅一生、KENZO、山本耀司等时尚icon?在贸易战之下,有着雄厚纺织业底子的日本不得减少原料和半成品出口,走上了以设计为主的纺织路线。
之后,日本的电子产业又开始了海外扩张之路。
比如日本的家电巨头松下,就在1959年正式推进海外业务。
1961年,松下在泰国、巴基斯塔、南越等地设立工厂;
1962年,在台湾设立工厂进行电视等电子产品的组装;
1967年,松下的分舵开始遍布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东南亚……
之后,擅长造家电的东芝、日立们又造出了世界上最牛逼的芯片。这让某些半导体强国瑟瑟发抖,于是又打起了贸易战。一番激战之下,一路高歌猛进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遭遇雪崩式的退潮。
1985年,此时依然雄心勃勃的日本和美国等国签下了《广场协议》。
当时,美国因为美元汇率太高而陷入了贸易和财政双赤字,想降低美元的汇率;而日本却想提升日元地位,以配合海外扩张,双方一拍即合。
结果签订广场协议后,日本就因为日元大幅升值,以及后续的大幅度降息而开始出现经济泡沫,之后又因为滞后的短期快速加息刺破了经济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
1971-2021日经平均指数
(日经平均指数是由日本经济新闻社推出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的225品种的股价指数,1989年12月29日,代表日经指数飚至历史最高的,之后开始断崖式暴跌)
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失去的三十年”,“平成废柴”取代“昭和男儿”,登上了历史舞台,连怨种儿童蜡笔小新,也像个中年人一样整天念叨着“32年房贷”。
因为经济不景气,东芝、松下、日立们开始捉襟见肘,雄心勃勃地想改变世界的技术人员,也开始想着如何保住饭碗。
正是这个时候,韩国趁火打劫,开始挖日本的墙脚。
当时仅三星一家企业,就从日本挖了超过70个技术人员,这些都是来自日本企业家电、音响、半导体等各个部门的骨干,三星用三倍的工资,以及丰厚的福利(包括提供大house、配备秘书、高级轿车和司机,派人照料饮食)把他们聘为顾问,并要求他们悄悄地完成技术转移。
虽然有所察觉的日企试图通过检查技术人员的护照来防止技术外流(因为去过韩国的技术人员的护照上都会留下证据),但此时深陷经济泡沫破灭的日本自知大势已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电子产业积累多年的技术,尽数转移到韩国。
韩国的三星、LG们从此开始逆袭,并取代日本的东芝们,登上全球电子产业的王座。
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正如当年的日本,快速崛起的韩国,也在多年前埋下了隐忧。
当年在朴正熙的铁腕下,受政府扶持的财阀们由于有政府的隐形担保,且更注重出口量KPI,所以不断盲目扩张,导致企业负债率高得离谱。至1995年,韩国前30家财阀的平均负债率高达428%。
所以,1997年,当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韩国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韩国因此也受到极大的打击——韩元狂跌,夸张的时候在一周内跌10%;股市暴跌;企业资金短缺,连前30大财阀也倒下了6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一度只够维持一星期。
处于崩溃边缘的韩国退无可退,只能以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等条件,获得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550亿美元的贷款。
和IMF签署协议的那一天,害怕失去经济主权的韩国人瑟瑟发抖,连大妈们都坐在家门口商讨起救国之策。
之后,就有了历史性的一幕:
韩国大妈们排着长队去银行捐赠首饰,两个月捐出了黄金制品整整226吨,惊诧了全世界。
排队捐黄金的韩国人
当然,这226吨黄金并不足以拯救国家,但它至少让人们重拾了对国家的信心。
1998年,大难不死的韩国转变思路,从埋头造车,造电视,造内存,开始盯上了文化产业,时任总统金大中就明确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于是在2000年后有了火遍亚洲的《蓝色生死恋》《我的野蛮女友》《来自星星的你》……
如今,服务业已经成了韩国占比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经济版块,去年占GDP的57.1%,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文化和娱乐产业。
叁
当日本和韩国开始一路狂奔,并各自历了几次劫,一穷二白的中国也开始了摸索。
一开始,因为西方的封锁,除了苏联,没人愿意带我们玩,于是我们学习苏联模式,开始了重点发展以能源、机械、钢铁等重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化。但很快,寻求独立自主道路的中国和苏联也有了摩擦。
自从1957年苏联撤资后,我们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启动二次工业化,于是有了之后的大跃进。
很多人以为,这段时期我们曾走了很多弯路。但说实话,我们当时根本没有路。
一直到70年代,有了一定积累的我们瞅准西方封锁松动的机会,开始搞改开。
这也可以看做是我们的第三次工业化。
虽然这次我们确立了优先发展轻工业,但当时我们主要是从西方引进已经被淘汰的落后技术和生产线,所以整个80年代,我们显然还不是日韩的对手。
当年遭遇巨大打击的日本之所以能继续风光一阵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产能还非常落后,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所以日本的电视、收音机、洗衣机蜂拥而入,成为了中国家庭的顶配,80年代我们村的第一台黑白电视,就是日本货。
80年代松下在中国的广告
处于工业鄙视链底端的我们,一心想在工业上赶超西方。
我们又该如何赶超呢?
就像周星驰在电影《赌圣》中说的:“我这样的穷人跟你赌,不是看你要什么,而是看我有什么。”
当时,我们缺钱,缺技术,缺人才,手里有的,只有市场、劳动力,以及青山绿水。
所以在改开初期,我们只能用人海战术来获得价格优势;我们也曾用市场来换技术,于是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合资”企业。
这是我们的不得已,用一句行话说,这叫血酬。
纪录中国工业化的影片《我的诗篇》
一直到90年代,我们以一代人的青春热血,以及蓝天白云为代价,终于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只不过,当时,我们虽然在航天、高铁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制造业“大”而不“强”。
当时,国内兴起了一批国产品牌,但我们在技术上根本没有优势,面对外国品牌,我们通常只能打价格战。1996年,国内在彩电行业就爆发了一场惨烈的价格战。在这次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大战中,松下等日本家电品牌败下阵来,但同时倒下的,还有60多个国产品牌。
类似的事情不断提醒我们,我们想真正强大起来,必须走产业升级之路。
产业升级其实包含两层含义。
一层是,我们要从低端产业向“高精尖”产业发展,比如,以前我们是纺织业大国,那现在我们能不能造芯片,成为半导体生产大国呢?
另一层是,在同一产业,我们能否站稳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创新?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以前我们主要是处于低附加值的组装环节,那现在我们能否在设计研发环节站稳脚跟?
当时有一个很戳中国人自尊心的现象,就是去日本旅游的中国大妈几乎人手一个电饭煲。那些年,日本每年都要向中国出口几十万个电饭煲。与此同时,我们的国产电饭煲却在扎堆搞99、199元的促销,结果还卖不出去!
凭什么日本人的电饭煲可以卖几千上万一个,还被疯抢?而国产电饭煲亏本都卖不出去?
核心技术始终不在我们手里。
自从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他们就在这个领域领先了几十年。这个行业的技术,几乎都是由日本人推动的——从定时器电饭煲,到集成电路电饭煲,再到1988年推出的IH加热电饭煲。
直到2011年,我们才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封锁,发布了第一台中国制造的IH电饭煲。
之后,我们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先后推出了蒸汽IH加热、压力IH加热、真空IH等各种IH加热方式。但这些创新不过是基于IH加热原理的小修小补,要想实现真正的加热革命,从行业的追随者变成引领者,必须彻底转变思路。
如何完成这场革命呢?
当时我们想的是,既然IH电磁加热是从内胆开始向水和米传导热量,就必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所以我们在煮饭的时候经常发现最表面的米饭没有下面的米饭口感好,而且煮饭时米饭的香气也不如当年柴火灶煮出来的香郁。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打破热传导的时间差,让大米真正地做到全方位均匀受热,还原曾经柴火饭的香气?
大约是2016年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一项应用已经很广泛的技术——红外技术。
肆
早在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尔就发现了红外线。很多人只知道太阳光中有红外线,但其实一切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6℃) ,就会辐射出红外线。
红外线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和穿透性,利用红外线的这种特性,二战期间,德国人就研制出了夜视仪和通信设备;60年代,红外技术又被应用于制导、侦察和监视等军事领域。
远红外夜视仪
近年来,远红外技术还被应用于茶叶的加工。当热量以射线形式进入茶叶的叶肉组织,使茶叶内分子产生共振,并迅速产生热能,均匀受热的叶片因此会被激发出更多的芳香物质。所以利用远红外技术加工出的乌龙茶,香味格外出色。
正是看中了远红外线的穿透性,用它来照射大米,并通过辐射传热的方式来加热水和大米,会不会使米饭更香更好吃?
经过长达5年的研发,多组的实验测试,2021年,苏泊尔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推出了一款革命性产品——远红外电饭煲。
这款电饭煲,在加热方式上进行了一场颠覆式的创新。
之前日本人发明的IH电饭煲采用的是底部的电磁加热技术,而远红外电饭煲除了底部的电磁加热,还利用碳纤维远红外技术从锅盖向下进行热辐射传热,透过水面直接穿透米芯,促进米粒分子吸收水分,使烹煮出的每一粒米饭都达到饱满Q弹的状态。
苏泊尔远红外电饭煲加热原理
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国人第一次在电饭煲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了。
早在2013年,我们就完成了一次“内胆革命”,当时苏泊尔推出了一款现象级产品——球釜电饭煲。
它放弃了当时市场上通用的圆柱形内胆,创造性地把内胆设计成球形,这种灵感源自古代中国人用的铁锅——“釜”。球釜内胆比圆柱形内胆受热面积更大,米饭口感也更好。
2018年,在“球釜”基础上,苏泊尔又推出了八层复合材质的“本釜”内胆,把内胆做成宽口浅底的传统柴火灶器形状,使受热面积增加了30%,受热更广,蓄热更强,饭香更足。
苏泊尔的内胆技术变革
好的内胆搭配360°立体环绕加热方式,使得这款电饭煲煮出来的饭软糯Q弹、口口生香。
第一次用它煮饭的时候,我们整个工作室都弥漫在饭香中,我甚至找回了童年的感觉。每次回家推开门,扑面而来的饭香,伴随着妈妈催促着洗手吃饭的温馨画面。导致我那天和小伙伴一起吃饭时,差点老泪纵横。(顺便提一嘴,我们工作室午饭管饱,欢迎有志青年加入)
其实除了加热方式和内胆,这些年来,我们在电饭煲的智能化方面也有很多探索。
以前日本的电饭锅虽然造得好,但未必适合中国人。
相较于以圆粒米为主的日本,地大物博的中国米种多样(比如东北的珍珠米和湖南的杂交水稻),在吸水度各方面都不一样,对煮饭温度和加热的控制也各有不同。
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这些年来,苏泊尔一直在和一些研究烹饪工艺的高校、以及隆平水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域大米的数据建立模型,确保电饭煲内置的芯片可以根据水位、温度等实时反馈,进行自动化控制,使得不同品种的米都能烹煮出极致的口感。
我们充分应用智能化芯片,造出了一口适合中国人的电饭煲。
回顾过去在日本疯狂抢购电饭煲的场景,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日本的电饭煲怕是要滞销了。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伍
这看似是一口锅的故事,但它背后隐藏的,却是中日韩近百年的博弈。
我们之所以能逆袭,一步步在经济上攻城拔寨,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最残酷的岁月。
我们都知道,想要夺回尊严,就必须通过肉搏式的奋斗来逆天改命。
在这场百年博弈中,我们不断地搞产业升级,是因为我们不能像拉美国家一样被永久地钉在全球产业链的底端。
我们必须突围出来,才能摆脱“发展中国家陷阱”,因为,我们输不起。
我们,必须赢!
↓↓↓点击阅读原文享优惠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