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端午节,大家都知道这是用来纪念屈原的。相传,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当地老百姓闻讯后划船捞救,但却没有找到其尸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人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以上传言或传说流传甚广。据民俗学家的考证,端午节最早是不是纪念屈原的,其实业界并没有定论。据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其中“角黍”就是粽子。而第一次把端午节跟屈原联系起来是在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
要知道南北朝距离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都过去700多年了,距离最早出现“端午”一词的西晋也有小几百年,如果一开始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什么几百年之后才把屈原和端午联系起来呢?
闻一多先生在论文《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论证指出,端午节最开始是来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百越族以龙为图腾,将粽子投入江河以祭祀龙神,而赛龙舟也是五月初五那天的一项庆祝活动。
也就是说,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后来出土的文物证实了这一说法。
屈原本人也在《楚辞·涉江》中写道:“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描绘的就是赛龙舟。
2
一种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是,端午节原本纪念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另一位楚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是一个悲剧人物。本来伍子胥也是名门之后,伍氏家族更是楚国名门望族,家族三代官做得都挺好的。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师,因卷入一场宫廷“乱伦”的狗血剧情,却遭奸人陷害,全家包括父亲和哥哥等100多口人被楚平王斩杀。
伍子胥含恨逃到了楚国的世仇吴国,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此后伍子胥尽心尽力的辅佐阖闾,成吴霸业,并反过头来痛击自己祖国楚国,攻陷楚都郢都,城陷之后立刻刨了楚平王的坟,鞭尸三百多下才肯罢休。
但化身复仇男神的伍子胥最后也没有善终。吴王阖闾死后夫差接班,这位后主可不像吴王阖闾那般信任伍子胥,关系逐渐疏远不说,甚至开始怀疑伍子胥,老臣在新主面前稍有言语不合即招来杀身之祸。
伍子胥死前对邻居放出狠话:“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着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就这样,伍子胥的尸身像包粽子一样被丢进了钱塘江。据说伍子胥因此冤魂不散,隔三差五的就从龙王那里借兵,要兴师灭吴,于是就有了“钱塘江上潮信起”。
因此,每年的五月初五老百姓往钱塘江丢粽子实际上是在纪念伍子胥。这个说法在江浙一带颇为流行,相比于屈原的传说,似乎更加靠谱一些。
可是,端午节这个超级“文化IP”最后怎么被屈原抢了呢?这个道理也不难想。你想想屈原是为谁而死?殉国啊,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为国捐躯。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屈原是投江是殉情,他其实是同X恋,爱慕楚怀王,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论证并认可。不管是殉国还是殉帝王,屈原的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都是统治者乐于宣传和传播的,所以他成了千年来华夏儿女心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化身。反观复仇狂人伍子胥生前行径,用现在的话说无疑是“卖国贼”和“带路党”,更别说把昔日的BOSS挖出来鞭尸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了。太没臣道了!他不招统治阶级的待见也是情理之中。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时代的中国,伍子胥不光不被统治者待见,恐怕老百姓也不喜欢他。所以后人自然也就不宣传他。这种选择性地宣传和遗忘太常见了,古今中外都一样,只是在有些地方更加明显和肆无忌惮。扯远了,这个话题暂且打住,大家懂的。
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伍子胥一些,因为他更具有现代性,具有自我意识,敢于反抗。伍子胥鞭尸楚平王这事过分吗,相比于楚平王干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混蛋事,一点也不过分。如果是你的父兄及全族100多号人的头颅被楚平王割韭菜一样随意割掉,你会怎么做呢?难道还要去祭拜一下这位昔日的主子?再说,伍子胥后来已经是吴国的臣子,除了仇恨也跟楚国没什么关系了。
但在当时他被认为是一个倒行逆施的人,就连他昔日的好友申包胥都写信严厉抨击他。他们认为,楚平王再混蛋,好歹也曾经是伍子胥需要跪拜的国君,这种仇方式实在是惨无人道,堪称禽兽。伍子胥才不care这些人,老子想要做的事,谁也拦不住。从这点来说,伍子胥是那种鲜有的超越时代的先锋人物。
再看屈原大夫,整日哭哭泣泣,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不仅毫无攻击性,而且温顺如绵羊。楚王虐我千百遍,我待主上如初恋。主上要是身死国灭了,我自动去跳汨罗江,为其陪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念这段史书,估计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就是忠君爱国的典型啊,赶紧加大宣传,隆重纪念,最好整一个节日,让世人永远铭记。当然,屈原虽然没啥独立人格,毕生的心愿是与他所服侍的君王建立一种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即恋君,这其实是古代中国士大夫的通病。但他的诗文写得还是很好的,哪怕在他的诗文里也看不出多少爱国来,无非是一些自怜自艾,香草美人之类的东西。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塑造成爱国典型以教化世人。这种教化作用效果极佳。你看从贾谊的《吊屈原》始至梁启超的《屈原研究》止,中国士大夫群体中就一再出现有强烈“屈原情结”的人,只能说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史上,君臣、君民关系,一直就是不正常的。按鲁迅的说法,这就是一种求当奴才而不得的心理状态。说到端午节,再说一个近年来的一个怪现象:就是不能说“端午快乐”而要说“端午安康”,理由这是一个祭祀活动。这个怪现象来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以,但却迅速在全社会蔓延。每一次说端午节快乐,就有不少人过来纠正你,显得他很有知识。实际上正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微博博主、作家@撷芳主人 对此现象十分无语,称“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说是什么祝福语的问题了,而是用看似‘高大正确’的论调来影响大家的情绪、束缚人们的行为。”她把这种现象比作是一件侵入文化领域的“黑罩袍”——剥夺你的快乐还让你觉得理所应当。她表示从古代书籍的记录来看,古人在端午这天就很快乐,而且从宫廷到民间都很快乐,不光是端午节是快乐的,连“不能说快乐”的清明节也是快乐的。按照“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这个思路,那么儿童节也不能快乐了,因为儿童节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儿童。
虽然我知道历史总是被遮蔽的,一切文化宣传都是为XXX服务的,但还是希望我们的历史不要总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就像伍子胥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