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PP到IPEF,拜登的亚太经济构想能走多远?
《经济学人·商论》现在订阅就送官方定制版《每日一词集锦》!
”
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五年后,拜登在东京宣布了新的经济圈构想——“印太经济框架”(IPEF)。包括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等共13个国家决定加盟。拜登政府没有把IPEF定位为传统贸易协定,而是宣称框架将建立在四个支柱上,促进贸易之外的三个目标是:加强供应链韧性;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和清洁能源发展;制定新的税收和反腐败规则。这些议题涵盖面太广,很容易因内容含糊而不被理会。矛盾的是,该框架的启动就磕磕绊绊。最终会有多少亚洲成员正式签署?美国希望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对中国依赖”,能否实现?
《经济学人·商论》2022-06-03
Reframed work《再造框架》
在2017年1月宣誓就任总统后仅三天,特朗普就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他在竞选时大肆抨击这一有12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今年5月23日,拜登在宣誓就任总统488天后公布了一项新协议——有13国参与的《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以期逆转特朗普“退群”带来的一些损害。相比之下,拜登推出他的亚洲贸易政策的速度慢多了,这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撕毁协议要比从头制定新协议容易得多。
观察IPEF时,有一个角度无可避免:拿它和TPP(没了美国它依然存在,只是规模缩小)做比较。有关它们的一些说法听起来颇相像。TPP的一大卖点是它是一个“21世纪贸易协定”,并对劳工权利和电子商务规则设定了高标准。而据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称,IPEF也是“一个21世纪经济架构”。TPP的创始成员国占到全球GDP的近40%,与目前IPEF成员国的份额大致相同。最关键的是,中国依旧被排除在外。和TPP一样,IPEF试图在亚洲建立一个推崇美国的经济原则及其经济实力的贸易架构。作为对中国影响力的一种制衡,该架构受到地区内许多国家的欢迎。
然而,相似点仅此而已。特朗普当年靠高呼美国不能继续让别国“敲竹杠”赢得了支持,让华盛顿许多人对大型自由贸易协议退避三舍。所以拜登团队没有制定需要国会批准的协议,而是设计了一个可塑性更强、或许可以避开那种政治死局的框架。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宣布启动IPEF时承诺,在制定该框架时将“与国会保持密切联系”——这跟付诸表决相去甚远。
扫码下载商论APP
订阅获取全文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
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阅读
每日一词已积累1270+期 欢迎打卡最新内容
商论学习社区更有译者课堂·学人习语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解锁往期海量课程
👇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
享多重福利
点击原文直达订阅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