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美食,江苏卫视《大使的厨房》打造文化交流“名场面”
主编温静导读:近期,在江苏卫视收官的国内首档大使美食创意真人秀《大使的厨房》,让人们看到了大使馆的“与众不同”。这档创新感极强的节目走进一个个驻华大使馆,开启舌尖上的“环球美食发现之旅”,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名场面”。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朝明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大使馆总是具有肃穆的色彩。而实际上,各国在驻华大使馆内的工作人员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国家的文化来到这里,与中国文化汇聚、交流、融合。在全球文化共通的大背景下,这种交流也理应需要有责任担当的媒体提供更为广阔“桥梁”。
近期,在江苏卫视收官的国内首档大使美食创意真人秀《大使的厨房》,就让人们看到了大使馆的“与众不同”。这档创新感极强的节目走进一个个驻华大使馆,开启舌尖上的“环球美食发现之旅”,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名场面”。
自开播以来,《大使的厨房》节目热度在全网不断发酵,观众们不仅点赞这又是一档“下饭综艺”,更从中领略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可以说透过《大使的厨房》,我们也看到了中外美食文化交流融合传播的全新可能。
寻味之旅
在碰撞融合中领悟真谛
作为全国首档大使美食创意真人秀,《大使的厨房》成功地打造了一场美食“寻味之旅”——在“大使馆”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场景与空间之中,嘉宾们首先深入到对方国家的文化语境之下,以空杯心态慢慢体味,随后再在美食的学习与复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最终获得品鉴团青睐的美食将入选“环球美食菜谱”。节目的基础立足点便是缤纷的中外美食,美食研习小队需要各显神通,直面挑战难度不小的美食挑战。
这其中不仅有自学模式,还有师徒模式——美食大厨倾情助阵。他们把美食烹制的实践融入于一场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复刻比赛”之中。丰富的菜品通过镜头的放大让人们垂涎欲滴,即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着味蕾的跳跃。值得注意的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并不是熟悉的家常味道,而是融合了浓郁异域风情的美食——这种“新鲜感”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可看性,也让美食烹制的过程碰撞出了更多火花。
相较于食物本身精致感、考究性的视觉呈现,烹制过程的碰撞与融合也通过纪实形式展现。观众们透过《大使的厨房》,也能充分感受到美食研习小队成员的认真与投入。面对时间短、菜品数量多等考验,他们争分夺秒,尽全力发挥自己的厨艺功底,为美味的最终呈现而战。在节目中,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忘了做菜步骤、差点烧干锅、鸡肉变焦等等。而相比输赢,更重要的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是战胜自我、不言放弃的精神。他们不仅希望大使们能吃到一顿满意的饭,更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满满诚意。努力的背后,是对美食文化的体悟,是对文化交流的一份真诚。
以食会友
彰显文化交流的别样美好
作为近年综艺创作的“常客”,美食节目一直在进行着蜕变升级,通过探寻新的价值支点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对于《大使的厨房》来说,这一支点便是开拓出了美食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可能:美食只是节目呈现的一个切面和载体,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才是节目力求精准切中的内核。
因此,《大使的厨房》的结构、节奏都相对紧密,环环相扣的挑战背后,指向美食与文化所建构出的强关联,一系列的文化互动、对“饮食密码”的探索都在指向精致餐盘背后的文化深意。
在《大使的厨房》中,嘉宾们不仅要经历学习的过程,更要在自己对美食的复刻中加深理解,在中外融合菜品的创作上别出心裁,对异国他乡的美食进行创新性的实践与诠释。他们有的把自己的家乡风味融入到菜品中,有的请美食大厨帮忙融入“中国味道”。在节目中,结合了中国煎饼和泰国榴莲的“水果煎饼”、包裹着由中国米酒制成的爱心形状的慕斯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嘉宾们也在自我的实践过程中体会着烹饪中华美食的考究手法与精湛技艺。两支队伍进行比拼不仅是需要遵循“美食密码”,也需要融入个人的思考,理解文化的内涵与要义。比如在新西兰站的菜肴烹制中,他们就理解到了中华美食的精细感;制作中式海鲜的过程中,他们领悟到橘皮上的回纹所代表的绵延不绝、吉祥永存的美好寓意……小小的餐盘之中,蕴含着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
在美食之外,我们看到嘉宾们还在各国大使馆中探寻更多的人文故事、文化印记,比如嘉宾们从手工艺品的制作中感受到了中泰两国文化的互联共通。同时,在节目中文化知识的科普属性同样贯穿全程。我们经常能看到画面上的“小贴士”不断划下知识点,各国的风土人情也在被默默“种草”。节目以强趣味性的方式,让科普的过程更具“烟火气”。
这些设计不仅满足了观众们走进大使馆的好奇心,也使得《大使的厨房》的“文化半径”不断延伸,将异域的文化知识拉近,勾勒出地域的文化轮廓,以最贴合观者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说,无处不在的文化交流贯穿于《大使的厨房》全程,成为节目具有支撑性的精神内核。《大使的厨房》以跨界的碰撞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文化交流的“名场面”。
模式创新
深度探寻文化的共鸣与融合
以美食为纽带,《大使的厨房》成功地探寻出烹饪方式共鸣与融合:贯穿于节目始终的美食实践是中外美食融会贯通的体现,比如在美食制作的理念上:节目中呈现的黑牛肉的“文火煨”做法就与卤牛肉不谋而合。
同时,我们也看到《大使的厨房》又不止于美食。在节目中,新西兰大使馆成员们演唱着经典毛利歌曲,而美食研习小队的队员们也能捕捉到音乐符号背后的共鸣。我们看到比利时驻华大使高洋博士表示尝到了他心中的“奶奶的味道”,那柔软的记忆跨越山海,成为在场嘉宾们共通的情感,也为节目注入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以美食为基点,《大使的厨房》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领略异域风情的绝佳窗口,更呈现出中外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文化结合的动人画卷。
《大使的厨房》的热播热议,也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为跨文化内容产品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架起中外人文互动交流的桥梁,使得节目成为增进中外友谊的“播种机”、开展文明对话的“传感器”、提升国际认同的“孵化器”,节目通过情感表达、价值诉求等,达到理解、认同与互信,进而转化为具有亲和力、互信力与感召力的柔性力量;另一方面,在节目选题、内容模式、传播路径等方面,《大使的厨房》不断开拓国产综艺的纵深感、横切面,以趣味性、可看性、故事性的观感,彰显平台的内容原创力、节目创新力、品牌引领力。
美食是一种“世界语言”。《大使的厨房》作为一种有益的模式尝试,探索出了“美食+”综艺新模式。在“美食+文旅+真人秀”的架构下,嘉宾们做出了一道道中外美食星月交辉、不同文化交流共通的“创意融合菜”,而节目也因此搭建出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打造了跨文化创新传播的全新范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