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是从“端午安康”开始变坏的
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
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01
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
真的导致端午节很拧巴。
我一直觉得端午节就该快快乐乐的,
但从前几年开始,
一窝蜂的都在说:
“端午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
你但凡发个快乐祝福,
就总有人出来提醒你,
“端午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
真是烦死了。
02
端午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
五月初五这一天,
屈原投了汨罗江,
曹娥投了曹娥江
伍子胥投了钱塘江,
端午的设立,
是为了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
所以端午节是个悲壮的日子,
大家千万不要互祝“快乐”,
只能互送“安康”。
第二种说法是这样的:
端午是夏季(午月)的开端,
天气湿热,病毒滋生,
人特别容易生病和感染瘟疫,
古人为了驱除疾病驱除瘟疫,
故而设立了端午节,
所以端午不能说“快乐”,
而只能说“安康”。
03
这两种说法,
看起来非常有文化,
其实纯属无稽之谈。
关于第一种说法:
细查史料就知道,
端午这个节日,
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它最初的设立,
是源于祭祀和祈福,
而跟屈原、曹娥、伍子胥无关。
关于第二种说法,
细查史料就知道,
古人之所以设立端午节,
确实有驱除病疫的意思,
但驱除病疫的目的是什么?
正是为了让大家快乐呀,
所以古人从来不说“端午安康”,
而只说“端午快乐”。
04
如果你不信,
你就自己去翻史料典籍。
史料典籍里,
从来没有关于“端午安康”的记载,
相反,
描写“端午快乐”的记载倒是很多。
比如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中说:
“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比如敦煌出土文书《端午相迎书》写到:
“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
端午在历朝历代,
都是一个非常热闹非常快乐的节日,
为了驱除疫疾、互送快乐,
所以才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包粽子,
佩香囊,
挂艾草,
划龙舟,
赛诗会,
泛舟游,
喝雄黄酒,
玩得不亦乐乎,
开心得不亦乐乎。
谁说端午不能快乐了?
我就问你,
吃粽子快不快乐?
划龙舟快不快乐?
出去浪快不快乐?
05
且不说古人,
就说我们,
我们以前,
我们从小到大,
过了这么多个端午节,
何尝听过“端午节不能说快乐”一说?
这个说辞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百度了一下,
这种说辞的源头,
起源于2015年,
起源于一个叫杨广宇的非遗专家:
“我要给大家扫扫盲了,
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
这天伍子胥投了钱塘江,
曹娥救父投了曹娥江,
屈原殉道投了汨罗江。
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
所以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最多只能互祝安康。”
这个说法经某媒体报道后,
在2015年迅速传开,
并经过几年“科普”后,
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主流祝福。
然后可笑的是,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
所谓“非遗专家杨广宇”,
后经多方调查,
其实并不存在,
纯属某媒体捏造杜撰。
06
为何“端午安康”这个毫无根据的说辞,
短短几年之内就彻底战胜了“端午快乐”?
主要是基于我们的两种心理。
一种是“宁可信其有”。
思想家帕斯卡总结过一个理论:
他认为无论上帝是否存在,
我们都应该信仰上帝,
“如果上帝的确存在,
那信仰上帝当然会得到好处;
而如果上帝不存在,
那信仰上帝也没有什么坏处呀!”
这个理论被称为“帕斯卡逻辑”。
帕斯卡逻辑说白了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如果“端午快乐”是错误的,
那我用“端午安康”就显得非常正确;
如果“端午快乐”没有错,
那我用“端午安康”也没啥坏处啊。
另一种是“没文化恐惧症”,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
之所以不敢在端午祝大家“端午快乐”,
是害怕说快乐会显得自己特别没文化,
或者生怕被人扣上“没文化”的帽子,
或者懒得跟别人解释“端午可以说快乐”,
所以只好跟着别人说“端午安康”了。
于是“端午安康”就这样流行起来了。
07
我为什么要谈端午快乐这个话题呢?
其实我想说的不是端午,而是禁忌。
因为我觉得最近这五六年,
禁忌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了,
这个专家出来说不能这样,
那个大咖出来说不能那样,
于是这个社会的道德禁忌越来越多,
于是这个社会的道德枷锁越来越多。
《老子》第五十七章说: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天下禁忌越多,我们的幻想也就越少。
天下禁忌越多,我们的自由也就越少。
天下禁忌越多,我们的创新也就越少。
天下禁忌越多,我们的成就也就越少。
天下禁忌越多,我们的可能也就越少。
天下禁忌越多,我们的快乐也就越少。
天下禁忌越多,我们的幸福也就越少。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
禁忌越多,必定越是贫困。
禁忌越多,必定幸福越少,
所以我们没事就不要再制造禁忌了。
人只应该有一种禁忌:法律。
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