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这三件事越早做越好
今日分享是我们公号独有栏目——名家名师问答。继上次我们请来特级名师👉蒋军晶老师后,今天我邀请来另一位国内名师何捷老师,帮大家解读关于大语文、阅读、写作、在家如何辅助孩子学好语文等相关问题。
一共9个问题,感觉每个问题都非常刚需,每个问答都非常精辟。
何 捷
第一问:
现在国家的双减要求下,学校减了好多作业,家长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打好语文基础? 除了阅读,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辅导语文?
双减政策下,学校的作业确实少了,除了阅读,建议家长做“一件事”——写观察日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子女的语文学习能力。
所谓观察日记,就是持续地写一个观察的项目。
先找准一个项目,认定一个话题;鼓励子女坚持一段时间;每天和子女根据日记交流。
观察日记中的“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可以鼓励子女各种方式“关注”。
例如:查阅资料;
例如,实际操作,进行实验;
例如,语言分享,进行传播
……
这样一来,通过一个观察日记,就可以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进行整体调动,非常有效。
同时,持续写观察日记,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是子女在日常学习中容易缺乏的,需要补充。
第二问: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有哪些重点,需要早作规划或早养成的习惯。
中小学衔接,有三件建议做。及早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件事:名著阅读。中小衔接阶段,读什么都不如读名著重要。既是提升文化修养的需要,又是未雨绸缪,为即将迎接的中学语文学习做准备。
名著里有丰富的考点。这是性价比最高的阅读。
第二件事:拓展视野。中学生不能死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经常给学生提供国内、国际的资讯,让他有一种世界观,有一种大格局,未来才好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审辩式思维。
格局大了,视野宽了,小朋友的思路也就灵动了。
第三件事:建议父母多引导和强调子女动笔写,养成习惯。
将阅读的吸收,转化为文字固定下来,在中学是极为有利的。
一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来,提升反应速度;
三来,梳理思想,让自己的思路更有条理,更加缜密。
第三问:
喜欢阅读,但写作时逻辑能力差,没有章法,词不达意,词汇匮乏,一写就是大白话、流水账怎么办?
喜欢阅读,但是作文一时半会儿提高不了,这是必然的。谁都不能轻许承诺——读了书,就会写作。当然,要相信——读了书,迟早会写。
从读到写,需要时间转化。
如果特别着急让子女转化,可以看一些“学科童话”——在童话故事中带着学科知识,既看故事又掌握知识。
但即便如此,还得提醒——词不达意的阶段是要度过的。
语感的形成,优质的表达,就是积累的结果。
阅读,只是积累的一种方式,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阅历,人生的感悟,也能够带来表达水平的提升。所以急不得。
第四问:
满眼满耳的大语文,到底如何具体界定大语文。大语文背景下,提高了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在家引导孩子背诗、背古文、读历史,这些就可以吗?应该如何有效推进,有哪些书和学习方法可以推荐?
“大语文”是个概念,在各个机构的推波助澜下,成了热门概念。
概念做起来了,不要回避。父母亲可以做些什么呢?我建议做三件事:
第一件:坚持每日积累古诗词,这是性价比非常高的学习。
第二件:精深地阅读好一部名著。注意,阅读方法的区别是“精深”。不要总和别人比读过四大名著,度过多少外国文学作品。
读多未必好,比拼阅读总量,容易让子女厌倦阅读。比拼量,父母更有面子。
非常在意是否将一本名著读通,读透,读懂。这是很难的,值得做,也有用。一部名著中携带了大量的阅读素养、写作方法、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读通读透收获巨大,格局高。
第三件:坚持每日进行“百字作文”。养成写的习惯,因为写的需要去补充阅读,读和写就流动起来了。
语文“大不大”?不需要概念来制造。可以肯定的是——语文学习是终身的工程。
第五问:
看图说话要如何引导?孩子经常理解不了图片,打不开思路。
看图写话,看起来简单。
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就三步”“只两句”能搞定之类的,真要能搞定,就不是难点了。
看图写话是一个完整的“写话学习系统”,需要由浅入深,系统学习。所谓系统,可以由易到难慢慢来。
例如,让孩子先看一幅图,然后是两幅、三幅、多幅,最后是中间有缺损的补图写话……图中内容也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有人、有物、有景、有事件、有含义……
第六问:
平时不太读课外书的孩子,通过应试训练也可以拿阅读理解高分。那么,爱阅读的孩子,在语文考试中优势在哪?
的确,部分学生没读什么书,就练习刷题,就能够在考试中拿高分。应试训练,真的让学习的方式都发生改变。
这个时候,父母亲必须冷静并坚持“以阅读的方式学习阅读”。这是根本。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多让子女琢磨,提升其不同层级的能力。
例如,分析能力。对文中的词句进行议论:能替换吗?有什么表达作用?删除会怎样?又如,探究能力。
对文章进行周边拓展阅读,读一个作者的,读他的作品;读一类文字,进行比较阅读。
举个例子吧。教材中有老舍的《母鸡》《猫》,丰子恺的《白鹅》。三篇都是名家写动物,三篇都运用了“正话反说”的方法。读一读,比对一下,感受、体验、学习这种表达方法。这样一来,阅读的能力、水平都得到提升。
这种阅读和靠刷题提分是有本质差别的,真正的阅读鉴赏力是终身受益的,相信鉴赏力提升了,能够应对更为多样的题型。这不是刷题能达到的层次。
第七问:
孩子有阅读偏好,如何培养他的多维度阅读爱好?
阅读有偏好,可以用三个方法来平衡。
第1个方法叫“置换法”。孩子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或书籍后,置换出一些时间,补偿阅读缺损的部分。例如孩子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可以让其阅读40分钟,然后要求孩子至少配置10分钟阅读自己不擅长的科普类书籍。
第2种叫“问题驱动法”。父母亲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以问题驱动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自发的去理解,去寻找阅读。
比如说,不爱读科普的小朋友,可以有意和他提起“恐龙”的故事,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之后提示其从哪儿可以找到资料,让其去寻找资料阅读,甚至为他推荐书本。
第3种叫“尝鲜法”。就是可以透露一些好玩的信息,让其尝到新鲜,然后再为其推荐。
例如孩子不爱读文学,我们可以跟他一起欣赏一段话:看到天空中的月亮,引用一些写月亮的名篇佳句,之后告诉他——像这样的话,在某本书中有。引导孩子去阅读。
总之,阅读有偏好,父母亲要思考得更多。
第八问:
请问四大名著,可以看改编版吗?选择改编版,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呢?
四大名著的阅读是必须的——作为中国人,必读!
作为中高年级学生,必读!否则到了初中,没有时间读,考试又多次涉及,悔不当初。
可不可以看改编?当然可以。
看原著,那是“这一生的工程”。在学时期,看改编,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学生要学的,不仅是语文。只要版本合适。就是优选,优质的改编,抓取了故事核心内容,提炼了关键要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是一种选择。
之所以是名著,必定是宽容的,允许用多种方式进入;之所以是名著,是反复多次阅读的,需要在人生不同阶段多次遭遇。
所以,不必强求读原作。当然,能看原作,最好。只是,根据各自子女情况而定。
第九问:
国学启蒙要如何做,像经典的内容,光听听背背有作用吗?还是需要稍微讲解一下,可孩子小又担心没办法吸收,还打击兴趣。
国学经典的启蒙,光听光背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个人比较主张先听,不讲。
原因一,古人读书的方法就,讲究先听,先背。着急讲解,也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当然,在古代私塾读书时,确实是听、读、背,之后逐句讲解,但是今天的语言环境不同了,使用白话文交流的今天,听、读、背是重要的启蒙阶段。
原因二,学习有一个路径叫“耳入心通”。就是让耳朵先学习。耳朵积累得多了,心灵自然通畅。
古人强调“好读书,不求甚解”,可能与这也有些许关系。
原因三,真要讲解,建议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讲解。国学启蒙中都蕴含着各种思想精髓,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
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都和孩子日常生活事件、品德修养、行为举止有关联,可以结合着生活具体的事例来给孩子做引导。
头图海报:曼努埃尔·马索尔《山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