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精绝古城”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连绵不绝的沙丘之上,一人一马形单影只,玄奘心中揣着对真理虔诚的渴望,顶着耳边猎猎作响的北风,在漫天的黄沙中踟蹰前行。行进不久,一片沼泽又挡住了他的去路,尼壤城就在此处,方圆三四里。破败城市的两旁,累累的白骨被有心人聚拢堆起,作为路标,帮往来的路人辨清方向。仿佛诉说着此处过去发生的故事,诡谲而险恶。
苍茫大漠吞噬了无数生灵,玄奘四顾茫茫,鬼哭狼嚎。他把这些印象,写在了《大唐西域记》里,为精绝国为数不多的历史增添了一些笔触。也给尼雅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吸引着无数探险家对此地趋之若鹜。
“
媲摩川东人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逺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
——玄奘《大唐西域记》
”
在天下霸唱探险小说《鬼吹灯》里,精绝国被描述成一个独特而诡异的存在,这里有雮尘珠、精绝女王、有鬼洞文化,鼎盛时期人口万余,商贾络绎不绝。而在作家金庸笔下,沙漠中雄伟的孤城呈现出的是一派兵祸连连,尸横遍野的景象,陈家洛和香香公主为躲避狼群险象环生。这些被神秘和死亡所笼罩,充满了文学想象的场景描述,大概是大多数读者对精绝国的第一印象。
而真实的精绝国到底如何,我们还得将历史的时钟拨回上个世纪初。
失落的文明交汇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语:تەكلىماكان قۇملۇقى),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塔克拉玛干,在维语中意为“吐火罗人之地”,而在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口中,他们更习惯将其译为“进得去,出不来”。
除了被漫天的黄沙遮蔽之外,这里留下的,似乎只有深埋在沙丘深处的宝藏和无数被吞噬的寻宝者传说。
1901年,英国人斯坦因首次进入沙漠,完成了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大发现之一。当他无意看到随从哈桑从“巴扎”中带回的两片用佉卢文写就的木板时,这片失落文明露出的冰山一角才就此掀开。之后斯坦因先后四次到访沙漠深处,并将那里命名为“NIYASITE”(即尼雅遗址)。
佉卢文契约
1931年,斯坦因最后一次来到尼雅,他背着监管人员不得动土的指令,让随从从废墟中挖掘出26枚汉代木简,木简上有他期盼已久的记载,“汉精绝王承书从……”这七个字直截了当地确认了精绝国的存在,而尼雅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这枚珍贵的汉简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历史对于斯坦因的描述褒贬参半。一半是他将大量属于中国的文物,盗掘到英国。而另一方面,是他那只属于探险家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让这一失落的文明得以重见天日。他依此经历写出的《古代和田》这样重要的行记,也让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够参考,为日后尼壤城乃至沙漠中更多遗迹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尼雅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尼雅遗址的发掘保护都十分重视。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调查队对尼雅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东汉夫妇合葬墓。1988年和1990-1997年间,中日联合先后进行尼雅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全面揭开了这处被誉为“东方庞贝”遗址的神秘面纱。
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确定尼雅遗址即史书所记汉代丝绸之路南道重要绿洲城邦——“精绝国”故地,最终废弃于4世纪末5世纪初,很好地展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貌。
沙漠深处,
掀开文明的面纱
“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阸狭,西通扦弥四百六十里。
—— 《汉书·西域传》
”
这是《汉书》对于精绝古国的描述,成文是班固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写就,真实性较高,大概描述了当时精绝国的样貌:四百多户,三千多人,四百个士兵,土地狭长。而400年后,当玄奘再次经过这里,尼壤城已经变成了一片沼泽。而当1000年多后的斯坦因再次发现这里,精绝国已经完全被黄沙所覆盖。
2022年末,由中国探险协会(以下简称:中探协)与华为Mate50系列联合发起的“始于昆仑,跨越山海”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活动中,一批探险队员再度出发,他们希望能够重温历史,并借助更多的现代高科技手段,再一次让世人更清楚地看到精绝国的原貌。
即便是到了科学昌明的现在,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依旧是户外探险领域的极限之举,这里依然有着无法预知的气候,高达30多度的昼夜温差,以及沙尘暴、失温等等随时都能让人丧命的危险情况。
所以,这次探险队的构成,有资深的救援队员何玉龙,也有经验丰富的户外高手花雕,以及游历世界的资深媒体人龙文,他们从米兰古城出发,展开了一场塔克拉玛干穿越之旅。
此次探险队成员的合照
苍茫天地,风云流转,巍巍昆仑,漫漫黄沙。从行程一开始,徒步穿越沙漠的难度就超过了所有人的认知和想象。在沙漠中每迈出一步,所需要的体力大概是平时的一倍,与此同时,沙丘还有着不低的高度,低的几十米,高的两三百米,层峦叠嶂,连绵不绝。每翻过一个沙丘,大概都要两三个小时,对体能和心理是极大的考验。原本预计一天前进三四十公里,而行程的第一天,队伍大概只前进了十一公里。更难受的是,松软的沙地几乎让所有人的脚都涨大了一号半,长时间跋涉磨起了血泡,所有人都只能咬牙忍痛,艰难前进。
绵延不断的沙丘和昼夜极大的温差为探险增加了阻碍
探险家们用手中的华为Mate50系列记录下了这些令人难忘的历程。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证了整个探险过程的完整记录,特有的昆仑玻璃展示了出色的性能,让手机既不会被细密的沙子浸染,也不会被粗糙的砾石磨伤。与此同时,IP68防水防尘能力,以及手机的低温抗冻特性,也能保证这一电子设备在沙漠中的稳定性,从而为探险者的旅程提供了不小保障。
这次“死亡之海”的穿越令探险家们印象深刻:“一觉醒来,沙子几乎掩埋了帐篷的一半。”“白天是艳阳高照的零上气温,晚上就是零下三十度左右的极寒。”但是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挡探险者们前进的决心,极限穿越的意义在于突破极限。
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逐渐接近目的地。每天晚上,探险家们都会将一天的探险记录整理出来,将每日行程标注出来,即使是在网络信号全无的无人区,华为Mate50系列也能凭借北斗卫星消息,向不远千里的北京,实时传送消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第二日清晨,当三名探险队员斜长的影子投射在金黄色的沙丘之上时,连绵不尽的沙丘上留下了一条狭长的足迹,像极了一代代探险家优秀的传承,永远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当探险队员终于穿过尼雅河床来到了尼雅遗址之上时,所有人都激动异常。
点击观看视频
在华为Mate50系列强大的记录能力下,超光变XMAGE影像系统将尼雅遗址的全貌高度还原,让这一蕴藏着千年神秘历史的精绝国,写实地重回世人的视野之中。在这片已被黄沙埋没的一片古绿洲上,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链之间,以佛塔为中心,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扩展5至7千米。在这片狭长的区域内,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等等,在枯朽的胡杨树中,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
展览中的精绝文物,盛放着未吃完的动物骨头
如今,展览中展出的一件有关精绝的文物,是一个木碗中盛放着未吃完肉时的骨头,这件文物刚刚出土的样子,足以让我们展开想象,这一切仿佛是主人刚刚离开,不久便归的模样,不想这种等待却持续了千年,到底是什么让这座城一夜之间人去屋空?在文学家的笔下,这成了一部部充满了神秘学色彩的作品。而在亲历者眼里,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重见天日的遗迹
有关精绝国灭国的猜测众说纷纭,有说自然气候,有说兵凶战危,但是,比较站得住脚的猜想,大概是河流改道。这一点,从尼雅古城的水线上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佐证。尼雅河当时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一条中型河流,在秦汉时期,尼雅河水充沛,可以到达尼雅废墟一带。于是尼雅在河水的滋润下,精绝国林木葱郁,灌草繁茂,成为一片良好的绿洲。尼雅文明在绿洲中终于出现。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尼雅河出现了河道退缩的现象。
尼雅文明与绿洲相伴相生
出土的佉卢文木简也发现了这样的条款:“砍伐活树,罚一匹马,砍伐树杈,罚母牛一头。”精绝国开始用法律手段保护水源和树木,可见环境已经恶化到必须通过法律强制保护的程度。但即使如此,尼雅河最终还是断流了,精绝国也就此湮灭,胡杨林成片地死亡,飞禽、走兽也逃离此地,精绝国逐渐成为没有生命的荒漠。但是,这些却仍旧无法解释,为何这里的人会在一夜之间消失,甚至连拴在柱子上的狗都来不及解开。
大概也是因为这种仓促,让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这片失落文明的全貌,探险家们用华为Mate50系列记录下了博物馆中大量的文物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护臂出自精绝王子墓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手机特有的可变光圈、长焦微距,让这一惊世发现,清晰地展示在所有人面前:在缭绕的云气骨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以及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禽瑞兽。织造采用白、青、黑、赤、黄五色经丝,花纹流畅自如,色彩华丽,代表了汉代织锦技术的最高水平。五色、“五星”,展现了古代阴阳五行思想,同时也反映出精绝王族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与认同。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而作为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来自中原王朝的丝织物在尼雅地区、尤其是贵族当中十分流行。精绝王下葬时身上衣物均为绣有汉字的织锦,上身为“安乐绣”“宜子孙”,下身为“葆子孙”。这些汉字用意吉祥,体现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和精绝王的美好愿望。
始于昆仑,跨越山海
对于这些文物的再次重温,使我们不由对今日的中国发出更深的思考与追问,在信息碎片化与同质化的今天,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
中探协会长韩勃说:“100多年前,斯坦因、斯文·赫定穿越沙漠,为我们打开了神秘沙漠的一角。在今天,我们需要把这些东西更好地讲给当下的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听。同时,作为疫情后的第一次大型的探险活动,我们也希望它能够给所有人带来更大的信心榜样。而这也是户外探险存在的意义,它能够让我们时刻保持对文明的新鲜感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也是华为Mate50系列与中探协联合发起这次活动的初衷。
在2022年9月6日举办的华为Mate50系列及全场景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通过一段令人震撼的主题视频呈现了“始于昆仑,跨越山海”的穿越活动亮点,反映出华为“致敬极境中的敢为”的昆仑精神。
“昆仑精神”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勇于突破、发现未知的无畏品格
昆仑作为中华文化的根脉,此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恰恰体现了品牌在极境中勇于突破和创新的理念,在探险家的身上,我们所看到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在极境中敢为”的昆仑精神,以及对自然敬畏,不断发现未知的品格,恰恰也是华为所一直追寻的目标。
在一代代探险者的不断努力下,如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已不再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除了石油道路之外,还有平整的公路,甚至还有沙漠铁路,作为世界上首条环沙漠铁路,和若铁路所代表的,是一代代探险家们勇于开拓的精神,彻底地唤醒了曾经的死亡之海。
同时,这也是华为一直倡导的品牌精神内核:“不畏艰险勇于攀登”、“致敬极境中的敢为”,坚持不断创新的理念,用科技让文化传承。
此时此刻,沙漠中的探险仍在继续,而探险家们的精神就像那沙漠中的胡杨,顽强不死,不断重生。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设计排版丨陈如
作者丨Benjamin
图片来源丨华为、视觉中国
特别鸣谢丨中国探险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博物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