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份额下滑/竞争白热化,从车到机器人,马斯克「转移」新战线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汽车制造商除了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部分厂商还在布局其他业务,从飞行汽车、手机到机器人。对于马斯克来说,汽车业务或许已经进入平淡的发展期。
本周,名为Optimus(擎天柱)的人行机器人业务再次被马斯克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这项未来业务,将超过汽车,超过FSD(全自动驾驶)。”同样基于特斯拉在神经网络和Dojo超级计算机上技术储备,Optimus成了马斯克的新宠。
同时,每年一度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将被推迟到今年9月底举行。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焦点。马斯克用“见证历史的字眼”来形容即将发布的机器人。
这背后,实际上是特斯拉正在遭遇的发展瓶颈。
裁员、寻找新业务、安全投诉
今年年初,马斯克在更新特斯拉未来产品路线图时,推迟了赛博皮卡的发布(已经被多次推迟,还有Semi半挂卡车和Roadster双门跑车,这些车型都尚未投入量产),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机器人身上,这让投资者感到意外。
在马斯克看来,“大多数人们不知道,这将比汽车更重要。”
此外,在2020年9月以电池为主题的公司科技日活动上,特斯拉宣布了起价约2.5万美元的平价特斯拉汽车计划,但这一计划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进展。而所谓的全自动驾驶(FSD)到现在,还只是测试版。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全球汽车行业进入了阵痛期。缺芯、疫情造成的阶段性停产、上游原材料涨价等等问题困扰着行业从业者。同时,持续的研发投入,似乎并没有让自动驾驶加速进入收获期。
今年1~3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实现648.4万辆和650.9万辆,同比增长2.0%和0.2%,增速比1~2月回落6.8个百分点和7.3个百分点。
此外,一季度美国新车销量为347.7万辆,较去年同期的396.7万辆下滑12.3%。德国一季度新车销量为62.6万辆,同比下滑4.6%。其中,3月销量为24万辆,同比大跌18%。
今年3月底,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Rivian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一份文件中表示,俄乌局势升级加剧了供应链和成本压力。
而特斯拉本周宣布,将裁员约10%,并冻结新的招聘计划。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员工约为10万人。而马斯克本人也对当下的全球经济形势有“非常糟糕的感觉”。
而在中国市场,今年1-4月纯电动车交付量榜单上,比亚迪已经遥遥领先,特斯拉被挤到了第三的位置。同时,大众集团的纯电动车交付量已经悄然进入前十。
与此同时,美国监管机构宣布对特斯拉一直以来大肆宣传的自动驾驶技术再次展开调查。该机构已就Model 3和Model Y的「幽灵刹车」问题提交了正式调查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了750多名车主的投诉。
此外,美国一家联邦机构正在调查一起涉及特斯拉Model S的撞车事故,这起发生在今年的事故中,一辆特斯拉Model S可能在自动辅助驾驶模式下运行,导致三人死亡。这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在调查的30多起事故之一。
有消息称,此次「幽灵刹车」的投诉调查不仅仅涉及2021-22年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2021年5月软件升级到只支持纯视觉Autopilot之后),老款Model 3和Model Y的车主也报告了多起类似事件。
此前,特斯拉在美国曾宣布召回2017年至2021年售出的约1.17万辆车辆,分别为Model S、Model 3、Model X以及2020至2021年款的Model Y。召回原因是“通讯错误可能会导致的前向碰撞警告或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意外启动”。
而实际上对于用户投诉的“幽灵刹车”问题,马斯克也曾多次公开表态,公司正在升级现有的软件版本,以消除一直存在的“幽灵刹车”问题。现在看来,马斯克也已经无能为力。
按照德国当地《汽车召回》杂志的报告称,在2022年1月29日发布的2021年欧盟新车测试中(以德国新车安全标准评估),特斯拉Model S在128款测试车型中排名第126位。
市场竞争压力陡增
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特斯拉需要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周期性强的行业实现大幅增长,才能证明其目前的估值是合理的。
这家公司是过去5年最受全球投资者欢迎的上市公司,股价上涨了近10倍,但资本市场从来都是快速变化的。
一些机构认为,特斯拉的利润增长,实际上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比如,丰田汽车是全球收入最高、销量排名第一的汽车制造商,该公司在2021年也实现了创纪录的利润率。
数据显示,2021财年,整个丰田集团的营收为31万3795亿日元,与上一财年相比增长超过15%;净利润为2万8501亿日元,涨幅超过26%。营收与净利润同时实现历史突破。
去年,受半导体短缺等影响,日本国内的多家丰田工厂曾被迫停产。尽管如此,由于北美、亚洲、欧洲等海外市场的购车需求回暖,丰田在这些地区仍然取得了超出预期的业绩。
同样,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销售收入增长12%,超过2500亿欧元;营业利润几乎较2020年翻了一番(同比增幅为99.2%),达到了192.75亿欧元。同时,2021年大众在全球共交付45.3万辆纯电动车,近乎翻倍。
其中,大众品牌的营业利润达到25亿欧元,同比增长逾5倍。奥迪品牌的营业利润达到55亿欧元,同比翻番。保时捷品牌的营业利润则为50亿欧元,同比增长25%。
而持续的资金投入是保证未来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汽车制造商已经明确。
新的五年计划中,大众集团在电动汽车及数字化领域将投入890亿欧元,占到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的支出将增加约50%至520亿欧元。
同时,丰田也将在未来10年投入4万亿日元用于开发纯电动技术和产品。同时,在研发方面,通过车辆及电池的一体化研发,将每辆车的成本降低到50%以下。
在中国,特斯拉的对手比亚迪,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161.42亿元,同比增长38.02%。同时,研发在去年投入了106.27亿元,同比增长24.20%;研发人员数量约4.04万人,同比增加31.52%。
而在上海研发中心的重新布局,是这家以电动化实现成功转型的中国车企,下一个战略升级的关键信号。
2008年,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开始陆续把相关部门的职能迁往总部所在地(深圳)。
而从去年底开始,比亚迪重新正式开始筹建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并落户上海,同时集中招聘自动驾驶各个岗位,加速智能化技术研发落地。
相反,特斯拉的增长开始出现放缓迹象。过去几年时间,特斯拉加快全球工厂布局,从中国上海到德国柏林,但从2020年到2021年,特斯拉的全球市场份额实际上从17%下降到略低于14%。
此外,与三年前相比,电动汽车赛道的竞争更加激烈。技术的门槛已经降低,而市场多元化需求也已经明确。
一方面,包括奔驰、宝马、大众、丰田、通用在内的传统品牌正在加快推出更多纯电车型;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比亚迪、理想、华为等厂商布局的插电混动、增程混动重新掀起一股细分市场热潮。
而在智能化方面,英伟达、高通、地平线等芯片厂商正在全力帮助车企加快技术升级,这些企业不只是供应大算力芯片,同时都在加快软件能力的输出,从而帮助车企快速落地新技术。
一些投资者认为,如果特斯拉不能保持持续创新,或将失去市场份额。传统汽车制造商相对于特斯拉的另一个优势,是把现有的工厂改造产线成本要比从头开始新建工厂的成本更低,而且有成熟的生产能力和客户基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