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不可耻,但你知道我是怎么克服它的吗?公众号新闻2023-02-18 14:02本文经授权转载自L先生说,文章有删节。▼点击“预约”行动派琦琦直播,03月01日12:30场,茶专场归来!▲ 点击上方“行动派琦琦”关注公众号,找我领取《直播起步如何做好内容》3万字干货。在今天文章的开始,我想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以下这些行为,有哪些是经常出现在你生活中,已经对你造成过困扰的?请在心里默默打个勾,并计数。1)明知道一项事情很重要,也有时间,但就是觉得很麻烦,无法下定决心去行动;2)认为自己冒犯或伤害到了别人,担心看到别人失望的样子,不敢跟别人联系;3)明明很期待一个结果,但由于担心自己会失望,迟迟不敢去确认它;4)面对一个重要的机会,由于担心会失败而犹豫不决,最终跟它失之交臂;5)希望给别人留下完美的印象,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过度在意,常常问自己「我有没有做错什么」;6)常常想起过去经历过的失败、沮丧和尴尬场景,于是在遇到类似场景时,第一反应都是逃开;7)由于不愿意回忆起不开心的感觉,常常刻意遏制自己的想法;8)做决定时总是瞻前顾后,总会想到非常多的风险和负面的可能性,导致优柔寡断;9)做一件事情时,哪怕时间已经很紧了,还是会分心、走神,做别的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赶工。好了,你的回答是多少?如果你的回答是3个以下,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行动力和自我掌控能力非常强的人,今天的文章可以不用读了。如果你的回答在3个及以上,那么,也许今天的文章,能够帮到你。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上面这个小测试中,每一项,其实都有一个共性:逃避。逃避什么呢?不是逃避困难本身,也不是逃避具体的任务和挑战,而是逃避我们内心反复发作的恐惧。我们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可能是别人的指责和恶语相向,可能是功败垂成的失望和沮丧,可能是一次无地自容的尴尬,可能是劳心劳力、殚精竭虑……这些事情给我们带来强烈的不愉快感受,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根刺,每每想到,就会唤醒记忆,让我们重温当时的感受。因此,为了避免重温这些感受,我们选择了什么呢?不去直面类似的场景和事情,而是不断地把它们推后、延迟,能不做就尽量不去做,能避开就尽量避开。即使许多事情只是举手之劳,但在我们潜意识里,它们就像荆棘,一点都不想触碰。这种现象,就叫做「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它指的是:为了避免产生我们不想要的内在体验,而去做出一些逃避性、替代性的行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人曾经参加过一个公众活动,不小心出了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再遇到类似的公众活动时,他就会想起曾经的体验,于是不敢再参加任何公众活动 ——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经验性回避」行为。从本质来说,经验性回避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是我们大脑出于趋利避害最自然、最根本的策略。它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如果这种效应太强了,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产生反应,已经切实地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那么就需要解决了。什么情形下这种效应会过强,乃至于成为一种问题呢?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杏仁核过度活跃。这时,我们会更容易触发经验性回避,将许多很小的事情往更严重、更坏的方向解读,从而夸大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另一种是性格较为敏感。这种情况下,很小的效应和反馈,也会对我们造成强烈的影响,并且经久不散。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我们也会尽量规避可能唤起经验性回避的场景。还有一种是希望生活规律、有序、可控、稳定。对于这样的人,对于错误和负面感受的容忍阈值会较低,同样会更容易采取回避策略。在这些情形中,如果放任不管,这种过度的经验性回避,可能会促使我们陷入慢性压力之中。结果就是:我们特别容易感到焦虑、烦躁、疲惫,对许多事情失去动力,任由各种问题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上,陷入难以行动的怪圈里。实际上,许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多或少都跟过度的经验性回避有关。最常见的就是拖延。在《打开心智》中,我把拖延的成因大致分为四类,其中「威胁敏感」一类,跟经验性回避就有密切关联。正是因为我们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我们觉得做一件事情「很麻烦」「很累」「不情愿」,我们才会把类似的事情都解读为「威胁」,从而调动大脑的防御系统来对抗它,造成拖延。即使实际上,我们所面对的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麻烦和困难,但我们也很难看清楚这一点。因为我们脑海中的「经验性回避」和「威胁识别」,已经接管了大脑的控制中枢,让我们切换到了应激状态,不断地为我们灌输负面信号。再比如「完美主义担忧」,同样跟它密不可分。什么叫「完美主义担忧」呢?它指的是不良的完美主义。也就是凡事都追求不超出自己的掌控和计划,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不能容忍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不能容忍自己「出错」—— 这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带来负面感受,削弱行动力。为什么会有完美主义担忧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经历过「出错」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们非常不好受,我们的生活被打乱、计划被破坏,不得不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弥补。因此,我们才造成了凡事追求控制感的补偿机制,希望事事都如自己所愿。但这种凡事都追求控制感的生活有多累呢?相信不用我多说了。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再举几个例子:敷衍赶工:为了尽量减少面对「不愉快记忆」的时间,当面对类似的任务时,总是想快点把它们搞定。于是「闭着眼睛」,草草经手一遍、走完流程就把它完结掉,而无视后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风险。精神内耗:在面对会唤起「不愉快记忆」的事情时,由于下意识的抗拒和排斥,总是要给自己做半天的心理建设,给自己打气、鼓劲,才能动手去做。平白无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增加了行动的阻碍。想法抑制:当脑海中回想起「不愉快记忆」的端倪时,总是会非常敏锐地觉察到,立刻指挥大脑去压下它、忘掉它,或者刻意地转移注意力,从而常常分心、走神,情绪波动,难以保持专注。场景回避:由于担心触发「不愉快记忆」,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避开类似的场景,不敢承接相关任务,不敢社交,不敢展示自己,甚至不敢跟别人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躯体症状:由于经验性回避导致的慢性压力,引发我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之中,从而总是肌肉紧绷,失眠,焦虑,头痛,疲倦……这些,都是过度的经验性回避所带给我们的纠结和困扰。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帮助我们克服过度的经验性回避呢?分享几个我自己实践的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1. 对照打分这是一个足够简单、又足够有效的技巧。具体来说就是:1)在你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按照你的感受,给它的困难程度打分;2)当你完成了这件事情,再依据你在完成过程中的感受,给它实际的困难程度打分;3)把这两个分数进行对比,看看哪一个更高,差值是多少。这个方法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1)打分的区间从1到10。1代表最容易,毫不费力,10代表最困难,完全不想去做。2)这里的「困难程度」不是指它客观上有多难、需要多长时间,而是指你需要做多少心理建设,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以及自己会产生多少负面感受。请依据这三者来打分。3)不需要考虑太多,按照自己的第一直觉打分即可,第一直觉往往才是最准确的。这个习惯可以内化到定期的日记里面,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安排,非常简单:比如你今天想到一件事情要做,把它记下来,就可以按照你的感受顺手打个分;等你做完了,把它划掉之前,再打个分,对比一下。举手之劳即可。我自己的实际体验是:大多数需要用到这个方法的事情里面,前者的分数大约是5-7,后者的分数大约是3-5,甚至偶尔会出现7和3、7和2这样的极端情况。这个方法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够为你提供非常多「如释重负」的时刻,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支撑,帮你看清楚萦绕在你面前的迷雾,让你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境。一旦你试着去做对照打分,你也许就会发现:许多你觉得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你一直想逃避的事情,原来压根就没有那么复杂,一切都只是杞人忧天而已。2. 游戏思维这是一种我非常喜欢的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把生活视为一个个挑战。我们通过克服困难,完成挑战,增长经验值,来达成一个又一个的成就。通过这种方式,为生活提供目标、价值和意义感。举个例子,比如公众演讲。假设我们因为曾经的失败,而排斥和抗拒公众演讲,那么,不妨把「能够在许多陌生人面前演讲」看作一个终极Boss,为自己设定目标,让自己去攻克它。那么,为了打倒这个Boss,我们需要做什么呢?需要打怪升级。这时,我们就可以从小到大设定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去攻克。比如:先从对着镜子讲话开始,让自己发音、吐字清晰;下一步再找朋友陪自己练习,讲给朋友听;然后再把范围扩大,从一个听众,到两三个听众,到五六个听众……一步步提升自己的「等级」;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技能、获取装备。这时,我们就可以从周边入手,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用结构化思维「磨稿」,让稿子更加言简意赅;录下自己的声音反复听,去掉无用和冗余的内容;准备好各种能够复用的模块和素材,让自己更有底气;慢慢过渡到即兴表达,练习自己打腹稿和即兴讲话的能力。等等。最后,我们还可以「招募队友」,于是,我们可以向身边有经验的朋友求助,请求他们来帮忙指导、提供反馈……实际上,这其实就是把拆解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换了一种视角,但神奇的地方也就在于这里:用这种视角去看待问题,许多你觉得困难的事情,似乎都变得没那么困难了。原因在于:这就是一种「高能量」的状态。它能够更加激发起你的唤醒状态,让你把紧张转变成兴奋,把恐惧转变成勇气,把痛苦转变成热情。3. 直面想法当自己陷入「不愉快记忆」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许多人会立刻去抑制它、逃避它、挣脱它,但这样做是低效的。这只会强化它在大脑中的权重,让大脑误以为它是重要的,从而令我们更容易想起它。一个更好的做法是:对这个想法拟人化,把它想象成一个人,一个叽叽喳喳向你汇报各种小道消息和八卦的人,然后,盯着它,等到它说得累了、疲了,就让它闭嘴,告诉它:我知道了,你下去吧。这个方法很有效。事实上,你越害怕它、越担心它,它对你的影响就越大。因此,逃避是没有用的,逃避只会壮大它。只有直面这些想法,你才能对它们免疫。用拟人的话来表述:一旦它发现它能够对你造成伤害,那么它就会变本加厉,在你面前用各种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但一旦它发现,无论它做什么,你都毫不在乎,那么它就会觉得兴味索然,不会再来烦你。有不少研究也支持了这个做法。2020年一项研究发现,当我们想要停止一个想法时,一般有三种做法,分别是转移注意力、正念和主动抑制。前两者见效很快,但存在残余,可能会使得想法依然时不时进入我们脑海;而主动抑制虽然见效较慢,但有效期也更长,效果更好,能更彻底地让自己摆脱它。(Kim等, 2020)简而言之:有意识地关注这个想法,不要逃避,然后在意识里「轻轻地把它推开」,可以更好地抑制这个想法的再现,在更长的时间里不会受到它的困扰。4. 接受痛苦最后,就是接受这么一件事情:生命一定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必然有很多我们不想要、不愉快的侧面。这些侧面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同样是组成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让我们体验更加丰富的元素。这其实也是 ACT(接受与承诺疗法)的理念:真正的痛苦并不来源于我们的情绪感受,而是来源于我们企图去回避它、抛弃它、切断它。只要你能够打开自己的心扉,试着去容纳它们,你就会发现,它们其实也不过如此。关键是什么呢?是要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 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内耗上面,要去做有用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无法逃避,那么害怕是没有用的,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才是解决它的正道;如果一件事情你无法控制,那么焦虑是没有用的,去做好别的事情,让自己更强大、更灵活、更有弹性,才是降低风险的正道;让自己充分调动起来,让自己活跃起来。你觉得生活里有很多问题,是因为你停下了脚步;往前走,让自己变强,你变强了,问题就会变弱。记住:「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不要让自己受到负面想法的摆布,更不要让自己活在恐惧、警觉和逃避之中。你不把它们当一回事,它们就无法伤害到你。精选视频请点赞、在看、转发为我加油。👇👇关注我👇👇做行动派,成为更好的自己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