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原力?被《三体》击中的那些事
▲剧集《三体》剧照。
刘慈欣回忆自己18岁时,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幻的“原力”,那是他翻开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的那个夜晚:
“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我读完那本书后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
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而后来读到的《与拉玛相会》,也让我惊叹如何可以用想象力构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主笔苗千在新刊中也提到了类似的经历。一位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朋友,在十多年前,当时《三体》故事的终结篇《死神永生》刚刚出版,他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几百页的故事,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于是在夜里开车几个小时到了一处火箭发射基地附近。当时并没有火箭准备发射升空,可他站在那里仰望着夜空,心中仍是充满着一股对宇宙的激情。这股激情直到他又驾车几个小时回到家时仍然没有散去。
▲剧集《三体》剧照。
科技在人们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神奇感和疏离感,这使得读者对科技可能带来的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也对科学所揭示的神奇宇宙充满了好奇心。刘慈欣将这样的感觉称作科幻的“原力”。当这种向往和好奇心被生动的文学形式所表现时,如干柴遇烈火般得到了广泛共鸣。这种感觉每一个科幻迷读者都经历过,且不分国籍和地域。这种力量,让他眼中的星辰都成了另一番模样,那种感觉就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是科幻小说带给他的力量。如果用刘慈欣的话说,那位佛罗里达州的朋友也一定是被“科幻的原力”击中了。
如今,电视剧《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2》的热播,让更多读者影迷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科幻的原力;而在刘慈欣看来,科幻在中国那“奥德赛一般漫长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三体》三部曲出版10多年来,在中国的热度一直在持续,而且当他在2015年获得世界科幻写作最高奖项——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后,它的热度也迅速延展到了海外,很多人是因为看了《三体》才成为科幻迷,并且开始关注中国科幻的创作和发展。
《三体》为什么如此特殊?它独特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它的影响力又是怎样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而覆盖全球?常年居住在山西娘子关这样一个小镇的刘慈欣,有着怎样的生活环境和写作环境?而这样的人生经历又为作家和他构建的三体世界带来何种特质?在本期数字刊《<三体>——宇宙尺度:空间与想象》中,我们希望通过采访,从各个方面对这部科幻作品以及这位身处聚光灯下的科幻作家作出解读。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一些关于《三体》和科幻创作的思考
● 即使刘慈欣不写科幻故事,他就写普通的悬疑破案故事,甚至写恋爱故事,就无论写什么故事,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小说家。因为他能编故事、讲故事,就这一点在当代作家里是很少见的。
● 我觉得硬科幻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就像历史演义小说一样,它有一个让你觉得可信的部分,然后你才愿意相信它后面那部分想象的东西。如果说前提没有相信的部分的话,其实会打折扣的,那就变成魔幻或者玄幻,就是另外一个体系了。
● 因为我们聊到科幻,聊到科学,太小众了,象牙塔里很多人去纠结,但是对于大众来说,被它感染的东西是什么?思想实验我觉得就很有意思。大家很明白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当两个个体在宇宙当中相遇,他们的声音然后站在彼此不同的对立面,可是他们做出了一些什么样的选择,能不能因为个体而摧毁一个系统?
● 至于科幻究竟是读着玩、有娱乐性,还是肩负科普的重担?我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这些科幻作家自由自在地去写,至于读者从中读到什么,其实就是读者的事了,作家也控制不了了。
02:56 我们为什么还要关注《三体》?
06:22 从《科幻世界》开启的阅读体验
10:32 不好拍的《三体》,难在哪里?
17:40 不写科幻的刘慈欣,依旧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27:28 有知识硬伤的科幻,还是好科幻吗?
35:09 《三体》中的思想实验
37:36 绕不开的问题:科幻姓“科”还是姓“文”?
45:18 在娘子关,和“刘工”仰望同一片星空
57:45 “文学是余mo裕yu的产物”
59:32 为什么我们会有“科幻感”?
1:07:41 科幻文学创作,路在何方?
文/苗千
更多专题报道
· 关于科幻,你可以读读这些
成都时代出版社·八光分文化
本书为《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第一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邀请中国科幻历史上功勋卓著的科幻名家接受访谈,从人生旅程到科幻之路,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中国科幻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充分见证中国科幻人历久弥坚的执着与情怀。全书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还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三体世界观》浓缩了刘慈欣小说《三体》中每条宇宙法则,每段文明历程, 每个角色故事,从而共同建构出一个庞大又具体的世界观体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攀登这座中国科幻小说史上丰碑式的高峰,推开三体的大门,真正参悟到它的浩瀚无垠与非凡。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从原著的文本内容和世界观框架,按照人物组织、社会事件和科幻概念三大类别,对渗透在《三体》字里行间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百科式的词条大全。从宗教哲学,到社会人文,乃至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带领读者整体上领略这部科幻巨著的独特的魅力,为真正读懂《三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牛津通识读本·科幻作品》
【英】戴维·锡德 著 / 邵志军 译
译林出版社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科学幻想小说史”的结题专著。中国科幻小说在20 世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源、演变、转型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在此期间,文类从无到有,作家队伍从小到大,作品从稀缺到难以穷尽,社会影响更发生了繁复的变化。
本书梳理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的五个时期——晚清科幻的发展、民国时期科幻的发展、共和国早期科幻的发展、新时期科幻的发展和世纪之交科幻的发展,分别介绍每个时期的创作背景、基本面貌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作品、创作流派。
从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到三体宇宙的黑暗森林,科幻小说中凝聚着人类想象力的极致。《交错的世界》从最早充满想象力的口述故事开始,通过一代代作者创作的各种鲜活故事追溯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代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如何改变人类对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的认识,并改变科幻小说。作者詹姆斯•冈恩作为当代世界科幻界公认的权威,如数家珍地讨论了影响整个科幻小说流派,以及在科幻小说发展道路上发挥作用的作者和代表作品,为不断变化的科幻小说勾勒出清晰的脉络。
原书出版于1975年,冈恩教授补充了新的章节,将时间线提至21世纪并充实了亚洲部分,使新版本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新、最权威的世界科幻小说史。
世界终于追赶上了科幻小说,但科幻小说已不在那里。它已如火箭一般飞速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描画着想象的新领地,进一步扩张人类可能完成的事业的前沿。
撰文:筱诗,编辑:一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