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三体》漫版和剧版同时开播,它们是否拍出了大刘的原意?

《三体》漫版和剧版同时开播,它们是否拍出了大刘的原意?

科学
汪诘杂谈

不瞒大家,我是个《三体》粉丝。我是 2008 年从《黑暗森林》开始读《三体》的,在我 2011  年出版的处女作《时间的形状》中,我把《三体》喻为中国科幻神作,那时《三体》还没破圈,只在科幻迷圈子中流传。但是到了今天,当漫版和剧版《三体》同时开播,腾讯视频甚至在 APP 的图标上都加上「三体」俩字的时候,全国人民不知道《三体》和刘慈欣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
< 我的感受有点不一样 >
在写本文时,漫版我看了 7 集,剧版看了 2 集。可能跟大多数人的感受有所区别,尽管我同意网友们对漫版《三体》普遍吐槽的:
  • “动画水平不如十年前”

  • “罗辑、叶文洁人设崩坏”

  • “大史变成了傻大个、愣头青”


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至少前三集能让我一口气看完,尤其是其中几段丁仪团队在宇宙空间站进行粒子撞击实验的情节,极为精彩!漫版后面开始有些拖沓,但是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也不太友好。

然而对于剧版《三体》,我看完第一集之后,却没有什么急于看第二集的冲动。我也同意网友普遍评价的“剧版三体对原著的还原度比漫版更高”,但因为我从来就不是「原著党」,所以还原度的高低从来不是我对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在我眼里,剧版《三体》(前 2 集)的主要槽点是:

  1. 片子的整体感觉(运镜、灯光、调色、剪辑……)都是典型的「电视剧质感」,对看多了美剧的那种电影质感的人来说,有些失望,感觉对不起「大制作」的称号。

  2. 除了张鲁一饰演的「汪淼」我觉得具备了人物的神韵外,其他的主要演员都令我很尬。尤其是「丁仪」,他一开口说话,我就出戏。因为演员只是在机械地背台词,并不真正理解自己说的那些话。可能是演员自身科学素养没到,硬要演一个科学家,所以表演的痕迹很重。


不过,以上这些都不是我本文的重点,我今天想说的是,不管是漫版还是剧版,都只表现了《三体》的「形」,而没有三体的「神」,尤其是剧版,在我看来,我怀疑些地方可能曲解了原著作者大刘的原意。

刘慈欣在公开场合谈论《三体》
"Discussion with Cixin Liu about sci-fi books" by petrOlly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 刘慈欣的写作纲领 >

大刘的作品不少,公开发表的就有 7 个长篇,16 个中篇,18 个短篇,还有很多杂文、访谈、对话等等。2012 年的时候还写了一篇题为《烧火工》的短篇童话,送给时任果壳网科学编辑的小姬。上述大刘的作品我全部都读过,所以,我对大刘的各种观点是相当熟悉的。实际上,他本人是有一个写作纲领的,可以说,他的所有作品都贯穿着这个纲领。以下我说的几点全部选自刘慈欣的原话:


01

我的科幻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纯科幻阶段。科学是科幻小说力量的源泉。但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她的一线光芒。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第二个阶段:人与自然阶段。文学是人学。这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话并不确切。传统文学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文学需要超越自恋,最自觉做出这种努力的文学就是科幻文学,科幻文学描写的重点应该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三个阶段:社会实验阶段。现实世界中任何一种邪恶,都能在科幻中找到相应的世界设定,使其变成正当甚至正义的,反之亦然,科幻中的正与邪善与恶,只有在相应的世界形象中才有意义。


(《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

02

在中国,科学在大众中还是一支旷野上的小烛苗,一阵不大的风都能将它吹灭。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预言科学的灾难,中国社会面临的真正灾难是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丧失。科学的力量在于大众对她的理解,这是一句真知灼见。而让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生根发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科幻不应对这项事业造成损害。科学是科幻的母亲,我们真愿意成为她的敌人吗?如果不从负面描写科学,不把她写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读者,那就让我们把手中的笔停下来吧。


(《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03

宏伟神秘的宇宙是科幻小说的上帝,SF教的教义如下: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这感觉写出来,给那些忙碌的人看,让他们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让他们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样的话,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国科幻,都有福了。


(《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如果你牢记以上三条,那么你在阅读刘慈欣的任何一部科幻作品时,就不会偏离作者的本意。有一些对《三体》的评论文章,居然解读出了与以上三点中的某一点完全背道而驰的东西,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书评人对小说的误读。我和刘慈欣有一点挺像,我们都是比较极端的科学主义者,2007 年他在成都的一次科幻大会上与江晓原的公开对话中就说过:“无论我的小说情节是悲观还是乐观,其实都是表现手法的需要。写科幻这几年来,我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思想上的转变。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三体》如何诠释大刘的写作纲领 >
比如在《三体1》这部小说中,有哪些地方是对刘慈欣科幻写作纲领的最好诠释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  “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科幻小说可以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小说中的「三体游戏」就是这句话的典范

三体问题

"~ THREE-BODY PROBLEM ~" by S E L E N E L I O N | Visual Art, Eclipsed.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三体问题原本是天体物理学中高深的数学问题,他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天才数学家,在数学家的眼里,三体问题是美到令人窒息的,只是我们普通人很难感受到。但是,凡是读过《三体1》的读者,我相信一定会对三体游戏中那些瑰丽而奇幻、宏大而空灵的画面过目不忘——三颗太阳在三体世界中幻化成一幅幅震撼的图景,三体文明在一轮轮冰与火的考验中轮回,造就这一切的,归根到底是古老的三体问题。
三体问题自诞生的这 300 多年来,相关文章、书籍汗牛充栋,可是只有刘慈欣,将它蕴含的数学美释放到了普通大众的面前。另外,在三体游戏中出现的那个人列计算机,也是让所有读者印象深刻的画面。稍微具备计算机编程知识的听众应该都知道,刘慈欣通过人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给读者们讲述了什么是逻辑运算,什么是由冯•诺依曼创建的计算机五大核心构件,枯燥的理论一下子就展现出了生动的画面感。
第二  “中国社会面临的真正灾难是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丧失。让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生根发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大家还记得小说中大史对汪淼说的话吗?“敌人是个狠角色,上面害怕了。不过,谁都有怕的东西,那个狠角色也有;越厉害的角色,它怕的东西对它就越致命。它怕你们,怕科学家。而且奇怪的是,你们研究的东西越是没有实际用处,越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它就越怕,所以才出手这么狠。要是杀你们有用,它早就把你们杀光了,但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扰乱你们的思想,人死了还会有别人,但思想乱了,科学就完了。”
在所有的科学中,三体人最怕的是基础科学。请大家注意,这是整个三体小说贯穿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科学观,那就是基础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没有基础科学的进步,高科技就只能是无本之木。什么是基础科学?就物理学而言是理论物理。比理论物理更基础的则是数学。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那就不用多谈了,原因太复杂。但是即便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依然面临着“科学技术必须要能实用”这种可怕的错误思潮。
我与好几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谈起相对论时,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观点,像相对论这种不能实用到生产建设中的理论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这种观点其实在中国很普遍。追根溯源,在于马克思那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中国的老一辈领袖们过度解读,延伸出了不能推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没有价值的错误思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是非常不重视的,这种思潮一直到今天都还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柏林某博物馆前陈设的纪念相对论的雕塑
"Relativity theory in front of Old Museum, Berlin" by anders.rasmusse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在《三体1》中,三体人首要消灭的科学家是理论物理学家,智子要锁死人类的科学只需要锁死粒子加速器就足够。这些故事情节在小说中被不断强调,尤其是粒子加速器,是整个三体三部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科学研究装置,多到可以令每一个《三体》读者从此再也不会忘记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靠粒子加速器,而且是唯一的充分且必要设备。不知道有多少人通过三体第一次知道了粒子加速器这种科研设备。大刘通过这些情节的设计,热情讴歌了基础科学,尤其是理论物理的价值,反击了“科学实用论”的思潮。
科学精神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识破伪科学,或者说不被所谓的「神迹」迷惑,我们在小说中可以读到一段文字来体现刘慈欣对待伪科学的态度。大史对汪淼说:“我倒是真发明了一条终极定理,那就是邪乎到家必有鬼。我说的鬼就是有人在捣鬼。知道那些搞伪科学的最怕什么人吗?根本不是科学家。世界上许多一流学者都被伪科学骗得团团转,最后还为之摇旗呐喊。但伪科学最怕另一种人,魔术师。事实上,大量的伪科学骗局,都是被魔术师揭穿的。”
第三  “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预言科学的灾难。如果不从负面描写科学,不把她写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读者,那就让我们把手中的笔停下来吧。”
《三体》可以看作是大刘精心设计的一个思想实验,当人类面临外星人入侵这一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整体灭绝的极端危险时,文学、艺术、哲学这些统统都无法拯救人类,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只有科学,科学才是人类最强大的护身符。
从对立面的视角来看,三体人要消灭人类,弄出了三个计划,第一个计划代号「染色」,利用科学和技术产生的负面作用,使公众对科学产生恐惧和厌恶,比如技术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
第二个计划代号「神迹」,即对地球人进行超自然力量的展示,建造一个科学逻辑无法解释的虚假宇宙,在地球的思想界,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会压倒科学思维,进而导致整个科学思想体系的崩溃。
第三个计划就是「智子计划」,利用智子锁死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从而锁死科学。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像我一样,读到这里忍不住开始联想:在真实的世界中,染色计划和神迹计划是不是已经在悄悄地发生了?那些诋毁科学的文艺作品是不是就是外星人攻击我们的武器呢?会不会所有反科学的思潮都是某种巨大阴谋的一部分,而那些一天到晚被各种团体热衷报道的超自然现象也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

我相信,这就是刘慈欣讲述这些故事的目的之一:呼吁我们回归理性,崇尚科学。我们现在并不是科学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有些所谓的学者打着“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旗号来反对他们所谓的“科学主义”,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科学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和我们是不是应该热情地讴歌科学、拥抱科学没有因果关系。这就好像艺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我们同样可以讴歌音乐、拥抱艺术一样。

< 科学与人类文明 >
人类拥有科学的时间其实非常短,它启蒙于古希腊时期,真正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以伽利略为标志),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是 400 多年的时间。如果我们把文明的起点定义为文字的发明,也就是公元前 3200 年苏美尔人创造出楔形文字的时代,那么人类整个文明史就是 5300 年。请大家想一想,最后这十三分之一的时间人类的文明取得了何等辉煌的成就,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何等的巨变!再请大家想一想,文学、艺术、哲学是不是差不多在一两千年以前就慢慢达到了顶峰,此后的发展是非常均匀地缓步前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突飞猛进?我们很难想象未来能诞生出比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莎士比亚戏剧、贝多芬的交响乐、蒙娜丽莎等等更加伟大很多倍的文学艺术作品。
但是科学却完全不同,我们甚至很难想到 100 年后科学能取得什么样的进步,很可能是我们做梦也想象不到的神奇。但我们能肯定的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依然在加速发展。
早在猿人茹毛饮血的时代,猿人就学会了制造工具,那一刻起,人类的祖先就拥有了技术,在科学诞生之前,技术就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但这几百万年中,技术的发展差不多就是匀速的。
但是科学诞生之后,人类的技术就得到了爆炸式的加速发展。5300 年前,人类发明了文字,在此后的 5000 多年中,我们传递信息的最快方式用马车送信。400 年前,科学诞生了。1804 年,火车出现;1837 年,电报诞生;1876 年,电话发明;1925 年,我们有了电视;1969 年,我们有了计算机网络;1989 年,Internet 出现了;没过几年,砖头手机普及了,2G 网络遍布全球;接着,通信技术发展的快到很多人还没来得及从 2G 换到 3G,4G 时代就到来了,现在已经是 5G 时代,6G 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即将拥抱万物互联的时代,这一切快得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置信。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没有什么思想成就能够与科学并驾齐驱。肯定会有人不同意这一点,但是,至少在刘慈欣的眼里看来是这样的,至少这是我从《三体》小说中读到的,我也完全认同这个观点。

#shanghai #浦东 #上海 #city #lujiazui #陆家嘴" by Lawrence Wang 王治钧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为什么能脱颖而出?《三体》三部曲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作者在《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获得广泛赞誉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重建对科幻文学的信心》,在这篇文章中,他回答了上述问题。他说:


科幻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主流文学日益形式化,讲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样讲。但对科幻文学来说,讲什么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风格日益多样化的科幻文学中,仍然存在着我们需要坚持的东西,或者至少需要一部分作者去坚持的东西。现在科幻文学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科幻的缺失,而是科幻的泛化。这也就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强调科幻文学的核心理念。
在这段谈话中,刘慈欣所说的科幻文学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科学」两个字,他的所有科幻小说的真正主角都是「科学」,他强烈反对用科幻小说去反对科学本身,虽然他不反对科幻文学的多样化,但是他自己却坚守科幻文学的纯粹性。他在《从大海见一滴水》这篇文章中还说过一句非常激进的话:


如果中国科幻真有消失的那一天,作为一个忠诚的老科幻迷,我真诚地祈祷她死得干净些。
有些人不明白大刘说的“死得干净些”是什么意思?我想,各位听众听完我本期节目,应该都明白了大刘说的是啥意思了吧?
< 欢迎讨论 >
以上就是我对《三体》原著的一个总体导读,如果你在无论什么版本的《三体》衍生作品或者各种评论《三体》的文章中,看到了与我以上解读背道而驰的内容,那么,大概率是编剧、导演或者评论作者没有真正读懂大刘和《三体》。最近看到一些批评《三体》小说的公众号文章,在「科学硬伤」、「社会学理论低幼」、「人物单薄」等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我总感觉这就像是在用一把剑的标准去批评一把刀,我猜如果大刘按照这些标准来创作,那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看到《三体》。
漫版和剧版《三体》还在播放中,希望后面可以看到更多展现作者意图和小说神韵的篇章。
以上观点,欢迎有理有据的反驳。

< 更多推荐 >

用科学的视角看科幻,用科幻的思维谈科学


客服咨询

加入社群

欢迎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走进上海“梓园”的那个良夜《三体》这么成功,大刘真的厌女吗?从剧版《三体》到《流浪地球2》,“中国科幻”崛起了吗?《三体》要怎么拍才满意?苹果Apple Car或售价61万/米哈游辟谣年终奖108薪/剧版《三体》定档本周末《三体》适合儿童看吗?大刘授权、耗时6年巨制的漫画版,太友好了《三体》真人电视剧今日开播,腾讯通报内部反腐情况,苹果申请两项车门专利,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成功,这就是今天的其它大新闻!撞题不可怕,谁烂谁尴尬——说说漫版《三体》为何惨遭剧版暴杀刘慈欣的成功在于他的“滞后”?《三体》动画开播,首日破亿剧版《三体》热度破纪录!还原度赢得原著粉好评,路人却看不懂?剧版《三体》,原著党喜欢的是什么?专访《三体》电视剧主创:死磕到底,捍卫《三体》剧版《三体》爆红背后,离不开这个艺术专业的支持…海外影迷看剧版《三体》:这不是独立日,没有外星人飞船坠落剧版《三体》曝光清华“飞刃”成果:现实里长这样,太空电梯和碳基芯片都能用偷懒的剧版《三体》,凭啥能吊打动画《三体》?预告 | 真正AI教育的学习机最新款,忠实原著的《三体》漫画,幼小衔接数学翻翻书(含学而思课)官宣!小米13系列周日见/《三体》动画明天开播/苹果iCloud将支持端到端加密赢麻了!《三体》剧版登上央视,腾讯视频开播1小时就创纪录!谁在挣钱?被低估了的剧版《三体》望文生义是如何发生的?《三体》电视剧热播频上热搜,《解码三体》又出圈!剧版《三体》大结局,成了还是砸了?i-Weekends | 今晚剧版《三体》开播,关于这些话题大刘怎么说..(内有大刘彩蛋)MacBook开始取消端口/小米13S Ultra或下月亮相/《三体》国产剧版最快本月上线剧版《三体》定档;​《繁花》预计2023年杀青并播映《三体》开播,一座建筑占据C位,盘点科幻影视剧中的12位“建筑演员”龙卷风健康快递 224《三体》为什么流浪?——《三体》电影难产的背后电视剧版《三体》到底有多还原?早财经丨C罗谢幕!摩洛哥淘汰葡萄牙;刘强东分享感染新冠经历;钟南山:预计明年上半年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三体》动画开播画家的故事(一)五十年代的”三四十块养活一家五口“是怎么回事?《三体》电视开播霸屏热搜!三体宇宙CEO:对标哈利波特剧版《三体》爆火,这次能行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