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像王一博、二宝却是宋祖儿,生娃犹如抽盲盒,好刺激!
太多童靴问过,啥时能见到我的真人?
真的不是什么别的原因,单纯因为我的“社恐”,我更愿意隔着公众号和大家交流,这样对我来说更舒服、更畅快。
估计不少童靴会追问:社恐怎么做老师?
说实话,我真的花了好长时间,才做到现在“比较”自如地讲课、和学生交流,但和那些慷慨激昂、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同行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好在我们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做科研,没有那么多的人际交往,更多需要的是专注、耐得住寂寞的宅家能力。社恐的我,很适合。
我家两个娃。大宝很像我,比较内向、慢热,在一些人多的场合,他会往下意识地往后躲,只有在熟悉的人面前,话才会多。
大宝:勿cue,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
二宝则是一个典型的“社牛”。
公园大爷大妈播放音乐跳广场舞,别的孩子站在旁边围观,而她可以站在人群的中心,和爷爷奶奶一起载歌载舞。
无论遇到谁,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她都敢冲在最前面,和对方火速海聊起来。
即使是完全不认识的小朋友,也能在几分钟之内,把人家家底儿摸透。
有次逛故宫的偶遇一个小姐姐,二宝“猝不及防”就亮出裙子,仿佛什么神秘又古老的社交礼仪,不到一分钟俩人就成了玩伴 ▼
上周,带二宝在楼下玩的时候,她看到一个小姐姐,于是立马上前“盘问”起来:“你几岁呀?你叫什么名字呀?哎呀,你穿的衣服好像是黄色的呀?你有爸爸吗?你有妈妈吗?……你可以和我一起玩吗?”
没一会儿,二宝已经和小姐姐成为咬耳朵说悄悄话的闺蜜,手挽手去玩了。
我和小姐姐的麻麻目睹了整个过程,最后我俩相视一笑。
小姐姐麻麻的笑里则透着一丝诧异(可能她以前也没遇到过这么“社牛”的娃),而我快速移开目光,尴尬地五个脚指头都在抓地……
兄妹俩搁在一起,有点像某个综艺节目中,王一博和宋祖儿的既视感。
社牛宋祖儿遇到社恐王一博,为了活跃气氛、缓解尴尬,主动跟王一博说了很多很多的话。
但是王一博就是不理宋祖儿,后来还回头对她说了一句:“你是我见过话最多的人,你们家里的人没有嫌你烦吗?”
这样的时候多了,我会和川爸开玩笑感叹,二宝是不是抱错了?我们俩咋会养出这样社牛娃?
后来和朋友聊起来,才发现很多二娃家庭都有这种情况,家里两个娃在社交技能这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别。
朋友家的老二也是个“社牛” ▼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社牛”的文章 👉 环球影城火出圈的“威震天”,让我笑出了猪叫,又哭出了眼泪……
很多童靴都在下面留言说,和我家情况简直太像了,家里都是老大“社恐”,老二“社牛”。
这不禁让人好奇其中的原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事实果真如此吗?
社恐 or 社牛,有时也是“盲盒”
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
咱们现在常说的“社恐”,其实并没有到真正社交恐惧症的程度,主要是指不擅交际、不愿表现、害怕公开发表意见等,属于有轻微的日常社交焦虑。
相对地,“社牛”则是指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无论是和陌生人、还是不熟悉的人,都能游刃有余地交谈,不害怕他人的目光,也不担心被嘲笑和冷落。
其实,“社牛”娃的社交技能满点,可能是天生的,这还得从气质类型说起。
这里说的气质可不是咱们夸人“有气质”的那个意思,它指的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而且,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
有的孩子天生就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则平稳安静,这都是他们的特性,而不是优缺点。
气质类型主要分为四种:
粘液质
代表人物:鲁迅、沙僧、薛宝钗
特点
多血质
代表人物:曹操、猪八戒、王熙凤
特点
胆汁质(不可遏止型、兴奋型、战斗型)
代表人物:张飞、孙悟空、晴雯
特点
抑郁质
代表人物:梵高、唐僧、林黛玉
特点
人的气质一部分是先天形成的,这也解释了为啥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天使宝宝”,不哭不闹睡整觉;有的娃则像来“讨债”的,一晚上不哭醒个七八回都不算真正过夜了。
如此看来,家里的娃到底是“社牛”还是“社恐”,还真有点开盲盒的意思。
所以有的二胎家庭也会存在老大“社牛”vs老二“社恐”、老大老二都“社牛”或都“社恐”的情况。
从理论上来说,这几种情况的概率应该是差不多的,那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老大“社恐”、老二“社牛”的家庭特别多呢?
这就要从后天因素说起了。
多子女家庭的“自卑与超越”
决定社交主动性有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自信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动力。
结合著名心理学家 Adele 提出的著名的出生顺序效应,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个关键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出生顺序的影响。
出生顺序效应:在同一家庭里出生的几个孩子,因出生顺序不同导致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经验不同,从而使孩子们采取相应方式适应生活,并导致孩子的行为方式各有差异。
在老大出生时,大部分初为父母的人都会手足无措,紧盯着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恨不得左手捧书、右手抱娃,严格按照书来科学喂养。
先不说教养方式的对错,单从关注度上看,绝对是向老大倾注了全部的关怀和呵护。
英国心理学博士 Kevin Leman 在《出生顺序》一书中就提到过,“父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他们最大的孩子一起阅读和玩耍。”
而且,当老二降临时,家里的大人会不自觉地提高对老大的要求,需要老大成为榜样,希望他们更乖巧、更听话、更优秀。
因此老大也会被寄予更多期待,期待值过高的时候,就会有落差,老大容易因为没有达到大人们的期待,而产生“是我太弱了”之类的想法,导致自信感下降。
还要说的是,老大在幼年时期作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模式更为简单,与父母的关系更深,所以向外界交友、寻求建立社会关系的动力也没有那么足。
但到了老二这里,父母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育儿经验,就不再会过度紧张,整体育儿氛围会更放松,自己也会学会“偷懒”。
甚至有些父母会认为,老大的一些“小毛病”就是管教过多产生的,所以会反其道行之,故意放飞老二,来个对照组。
对老二本二来说,他们从一出生,得到的父母关爱就不是百分之百的,所以为了和哥哥/姐姐竞争,会想尽办法更快地成长,以争取更多的爱,往往小嘴更能说,更会来事儿。
同时,因为没有来自父母过多的关注,他们更需要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因此会更主动地socialize。
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大宝小的时候还比较放得开,越大反而越放不开。这种情况主要和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道德观念的建立和羞耻感的产生,让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有里有面”,也“要脸要皮”的儿童、青少年。
尤其是 5 岁之后,孩子进入价值自我评价的形成阶段,他们会非常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反馈,所以在社交中会更敏感,也更容易受挫。
因此在行为上表现得更加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很难主动和别人建立社交关系。
社恐 Vs 社牛 到底哪个好?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社牛”,因为作为成熟“社会人”,我们都知道,“社牛”在生活中是很有优势的。
他们是气氛担当,是暖场小达人;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职场中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往往也都是“社牛”。
但这并不是说“社恐”就一点优点都没有。
“社恐“的社交手段可能会有些单一,朋友也不会很多,但在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会更从容。
他们和朋友之间的共同话题更多,在某些行为上也会更统一,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分歧,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更亲密。
有时候我也会想,要是老大老二能调和一下该多好,在社交过程中张弛有度,成为一个“社交牛杂”岂不美哉。
但我也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且,在实际养育过程中,也不用故意放大老大与老二之间的差别。
世界上还没有两粒完全一样的沙子呢,何况孩子呢?
孩子的不同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养育上的差异。
先天的,我们无能为力,只能顺应。其实,很多后天既成的现实,我们也只能接受。
我们要做和能做的是:
在将来的日子,在尊重、接纳他们的同时,给他们提供引导,帮助他们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变成更好的模板。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 《普通心理学》
[2] 《发展心理学》
环球影城火出圈的“威震天”,让我笑出了猪叫,又哭出了眼泪……
内向的孩子=没出息、孤僻、无趣?大错特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