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500亿的高端商场,都是谁在逛
如今人们逛商场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穿过一层的珠宝首饰,搭乘直梯来到商场顶楼,直奔自己定好位置的餐厅……
曾几何时,商场是购物爱好者的天堂,琳琅满目的珠宝、时装和化妆品让人眼花缭乱,逛上一天也不嫌累。
如今,挤满奢侈品的百货商场 ,正在变成“大型食堂”。
花几十元到上百元在商场吃一顿饭,顺便逛逛楼下的时装,无论是否购买,都能承包人们一天的快乐。
人们为啥不爱“逛”商场了?
被餐饮“霸占”的百货商场,还能赚钱吗?
彩妆、珠宝和时装,曾是商场的特色招牌,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
1955年,北京市百货大楼于9月25日开业,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
这是中国自行投资、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也就是王府井百货的前身。
王府井大街总是热闹非凡/图源:视觉中国
由于前来购物的人流量太大,商场里皮鞋、床单和毛衣的售货区,经常发生玻璃柜台被挤碎的情况。
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充裕的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在外地人眼里成了比景点还要火热的“打卡地”,来北京总要去王府井买点东西。
有研究指出,过去购物中心的经营业态中,购物、餐饮、娱乐的黄金比例是52:18:30。
也就是说,购物区是人们逛商场的“主战场”,餐饮店只是逛累了歇脚的地方。
此外,在购物中心刚出现的时候,餐饮带来的价值并不突出。
一位商场的餐饮招商负责人曾说过,“餐饮商户给的租金比较低,占用面积大、租期长,装潢、设备、人员成本又高,从利润角度看,很不划算。”
彼时,餐饮店往往设在商场的四五层,这并不是商场的黄金位置。
由于价值不凸显,早期餐饮入驻商场时也相对被动。
餐饮品牌在入驻商场时,需要迎合商场的调性,商场也会拒绝一些“街边小吃”的餐饮品牌,来维持商场“高大上”的形象。
但随着餐饮在商场中的地位变化,这种被动的局面逐渐被改写。
当下商场中,购物、餐饮和娱乐的业态经营比例,正在向1:1:1的格局靠拢。
小红书上,以前流行的商场“购物攻略”正在让位于美食攻略;人们到商场的第一要务,从“逛”变成了“吃”。
刚从地铁闸门出来,到达商场的负一层美食城,烤肠炸串总会先俘获你的胃。
一层的各大入口,被肯德基、星巴克和好利来安排得明明白白,二三层也逃不过餐饮的扩张,甜品奶茶占据着各个角落。
四五层依然是餐饮的天下,从云南菜到川菜,从日料寿司到西餐牛排一样不落。
购物中心正在变成大型美食城,并不是人们的错觉。
数据显示,多数大型购物中心里餐饮业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四五成。
北京朝阳合生汇购物中心730家商铺中,有279家是餐饮,占比达到38%;
深圳最大的购物中心壹方城,约500家商户中,餐饮商户占到了39%;
2021年,上海新开的9个购物中心,餐饮占比大多超过40%。
曾经高贵冷艳的商场似乎“放下了身段”,开始主动为餐饮业提供各种便利,吸引餐饮品牌入驻。
为了引进人流量较大的餐饮品牌,许多商场还会给予商家较大的补贴,甚至减免租金。
那么,费尽心思招揽餐饮的百货商场,真的能赚到钱吗?
2007年,北京西单大悦城首次开张,十一层的购物中心,有三层留给了餐饮业态,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然而,这一不被看好的布局,带来的效果却让人惊喜。
当时,冰激凌品牌DQ冰雪皇后只占了商场的一角,却创造了每日销量2000+、销售额3万元的佳绩,远远超出商场经营者的预期。
后来,餐饮带来的经营效果,在众多商场中被一次又一次地验证。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下过这样的定论:“中国的购物中心不是卖出来的,而是吃出来的。”
2018年,万达广场餐饮业的销售额达到了500亿,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到了20%,被称为“万达广场提款机”。
据长江证券报告,餐饮以4400的日消费人次成为购物中心的顶流,服装业客流量仅有餐饮业的三分之一。
除了用巨大的客流量给商场本身带来营收,餐饮业还利用自身的“顶流效应”,帮助其他行业“支棱起来”。
大部分人在用餐后都不会直接离开,顺便下楼逛一圈,既能给商场带来客流量,也能创造营收。
那么问题来了:本是为购物而生的商场,为啥“沦落”到靠餐饮来维持客流了?
近几年来,大型商场的日子并不好过。
如果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商场能靠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躺着赚钱”,如今的大型商场则落魄了许多。
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0 年中国出租率低于 70%的商场有 9606 个。
低于70%出租率意味着很难盈利,而这些商场的数量占到了中国商场的一半。
换句话说,中国有几乎一半的商场,挣扎在亏损的边缘。
随着物质条件的丰盈,人们有了更多的购物方式,线上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更是挤走了大型商场生存的空间。
“在商场试了一件300元的裙子,网上找到的同款99元包邮。”
商场里的东西越来越贵,“线下试穿,线上下单”已成了不少年轻人们省钱操作。
商场越来越成为一个“大型试衣间”,为人提供下单前的“沉浸式体验”。
餐饮之所以成为商场的“台柱子”,正是由于堂食在如今是不可替代的。
《全球食客需求与餐饮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85%的消费者,每周至少在外就餐一次。
比起一个人在家里咽下冷掉的外卖,和朋友们约着去商场里选一家餐厅,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烤肉,可能是更有幸福感的选择。
人们很难通过点外卖来获得生活的仪式感,每逢节日去商场“吃顿大餐”,成了年轻人犒劳自己最常用的方式。
相比线下餐饮业的火爆,服装和美妆业近年来越来越向线上消费转移。
随着电商的兴起,直播间的主播渐渐代替了专柜的“柜姐”,每逢购物节的折扣满减,更是让人无法拒绝。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服饰业态共有3400多家门店关闭,服饰行业成为关店数量最多的行业,紧接着是便利店和美妆。
与此同时,餐饮类的关店数量为300家,远低于服装行业。
作为典型的“目的性消费”,餐饮以一己之力拉高了人们在商场里“随机消费”的可能。
不少消费者表示,“吃完饭在商场随便逛一逛,总会随手带几件看得上眼的东西。”
与其说购物中心越来越“食堂化”,不如说只有变成“食堂”,才能提高它存活的可能。
商场专柜里的产品,不管是美妆还是服饰等品类,价格都出奇的高。
大多数人兴致冲冲而来,却常常在一些装修高档、定位高端的品牌店前望而却步。
美妆店的柜姐的“跟踪式服务”让人浑身不自在,高端奢侈品的门店更是用价格拒人于千里之外。
甚至有人曾把进入商场高端门店,视作“练胆”的方式。
在高攀不起的商店之外,美食餐厅给普通人留出了自由自在的容身之处。
餐饮不仅凭借着动人的烟火气息留住了年轻人,也给了他们踏入商场的底气。
外套动辄上千元的lululemon,楼上可能就是人均100元的火锅店;
绕过Gucci、LV等奢侈品门店,或许就有一家几十元就能吃饱的麦当劳。
商场把不同商家们集合在一起,也给顾客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自由。
昂贵的服饰鞋包可能不是年轻人的目的地,却是他们用完餐以后的闲逛去处。
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为人们的商场体验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
本质上,商场提供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沉浸式体验:
衣服只有穿上才知道是否合适,电影院的大屏幕更有仪式感,实体店里的游戏似乎更刺激好玩,亲手看到摸到的东西也比线上更有购买欲望。
此外,如今的各大购物中心也在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商家和品牌。
据调研,2021年,运动娱乐体验类业态对购物中心的租赁需求旺盛,室内攀岩、滑雪、室内蹦极等品类高频入驻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不仅不会成为单一的“食堂”,还会给年轻人带来更多的想象。
考虑到人们的社交和娱乐需求,商场依旧会是包含餐饮、购物、娱乐的综合体。
商场或许依旧会有数不清的奢侈品品牌,闪亮的橱窗让人望而却步,高昂的价格让人“高攀不起”。
但对于无数普通的年轻人来讲,握住那张餐厅的订位券,似乎就有了进入大千世界的门票。
[2]没想到这些商场今年都关闭了.真叫卢俊
[3]全国人民在万达广场一年吃掉500亿.界面新闻
[4]商场里的连锁餐饮,正掀起一场「逃离」风暴.道总有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