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见过比刘邦更厉害的领导者,真的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刘邦这个历史人物。首先是因为他真实、有趣,然后是因为他厉害,非常非常厉害。
我读了那么多年历史,从没见过比刘邦更厉害的统治者;研究了那么多年的互联网和传媒、科技行业,从没见过比刘邦更厉害的创业者/管理者。许多企业家都很优秀,许多创业者都带着电气一样的活力和激情,但还是远远达不到刘邦那个水平。
小时候,我觉得刘邦是个流氓、酒鬼、骗子、阴谋家,纯粹靠运气和不要脸拿到天下,一点也不值得尊敬。
稍微长大一点,我觉得刘邦是个精明的政客、合格的将领、睿智的皇帝,出色的完成了历史任务。
现在,我觉得刘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凡人是不可能望其项背的,我等只要虚心学习就好了。
在互联网行业,以及任何行业,投资者都喜欢品评企业管理者——他们的格局大不大?水平高不高?马化腾与马云孰优孰劣、雷军和余承东谁更胜一筹、黄铮和张一鸣是不是一个档次……这些话题都是老生常谈了。企业的格局肯定是由企业领导者决定的。不过,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者?如果评判的标准就不对,那也谈不上评判了。
所以我特别喜欢刘邦,他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明兴替;关键是以历史上真正厉害的人物为鉴。越是读关于刘邦的记载,我就越是由衷地感叹,要是我们这辈子也能遇到刘邦这样厉害的领导者就好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刘邦早年是个游手好闲的无赖,这个无赖可不是“混混”“小流氓”这么简单。他年轻时想投靠信陵君当门客,但是当时信陵君已经死了,于是就追随著名游侠张耳,在外面游荡了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那年头,在外游荡可是一件危险又辛苦的事情,何况张耳不是什么善茬,日后秦朝统一天下就被通缉了十几年。总之,刘邦早年是极其大胆、瞎折腾、见多识广的无赖,远胜今天的“社会人”;这是他多年以后发家的基础。
(《王者荣耀》刘邦形象,侵删)
早年的刘邦,被周围的人一致认为不靠谱、缺乏执行力。按照萧何的话说就是“多大言而少成事”——爱说大话,很少做成事情。这很像今天的“键政家”“臭公知”“地命海心”,只配当北京出租车司机或知乎大神。问题在于,后来刘邦起兵之后,可是创下了两年之内灭秦、六年之内统一天下的神话,这个执行力甚至比人们吹捧的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流还要高。一个“爱说大话、缺乏执行力”的无赖键政家,怎么突然变得那么有执行力了呢?
这就涉及到“执行力”一词的不科学性。我们通常所说的“执行力”,是一个大箩筐,首先是“你能不能把事情办成”,其次是“你能不能做到自己说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经常能做成事情,而且经常能做到自己宣扬的事情,我们就认为他“有执行力”。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一个人做不做的成事情,是有客观条件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拥有远大志向,但是因为客观条件不成熟而暂时做不到,怎么也不该被认为“缺乏执行力”吧?
第二,做小事的难度和做大事很不一样,假设我天生就擅长打扫卫生、端茶倒水,而刘邦做不到,难道我就比刘邦更有执行力吗?
第三,人的能力不是线性积累的,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作用之下“跳跃式上升”的,就算年轻的时候真缺乏执行力,也不意味着这个人不能成大器。
其实,刘邦中年当上了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长),在沛县当地黑白两道颇有人脉,说明他绝不是眼高手低之人。亲朋好友对他的怨言,无非是他不擅长种地、不能经营产业罢了。刘邦是真不喜欢种地,结婚之后居然让老婆吕雉下地、自己在外面游荡,老婆还背着刚出生的孩子(日后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由此可见,他确实不是什么好男人、好父亲。不过,谁规定一个人的私德一定要和能力成正比呢?无论讨论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道德洁癖都是要不得的。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身努力,但是历史进程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秦始皇暴病而死、秦二世拼命瞎折腾,秦末天下也不会大乱,刘邦也不会迎来起兵的机会。刘邦起兵时的年龄有两种说法:一说48岁,一说39岁(我倾向于48岁);无论按哪种说法,在当时都算中老年了。今天的人站在事后诸葛亮的立场,肯定会说刘邦“撞到了风口”,投机成功了;问题在于,刘邦还真没处心积虑的撞这个风口,特别不擅长投机。一个从来没想过投机的人,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被硬生生的推到了那个风口。
早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刘邦作为亭长押送一群老乡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离开沛县,老乡就不停地逃亡;估计还没到目的地,所有人都会逃散。于是,刘邦干脆请大家喝了一顿酒,借着酒劲说:“你们跑吧,我也要跑了!”有十几个老乡愿意追随他,大家一起上芒砀山落草为寇了。刘邦一伙人在芒砀山过的很艰难,连吃喝都要靠吕雉上山送饭。这压根就不叫撞风口,更不是投机,而是率性而为、奋不顾身——当时秦始皇身体还不错,没人料到他一年之内会死;要是秦始皇长命百岁了,刘邦不就在芒砀山上当一辈子山贼了吗?
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居然在沙丘行宫暴卒,继位的秦二世居然在一年之内倒行逆施导致天下大乱,沛县县令也想起兵追随陈胜。问题在于,天下大乱之时刘邦还在芒砀山里,手下只有几十人,可以说毫无根据地。萧何、曹参等人建议县令接回刘邦,第一是因为刘邦豁达大气、见多识广、可以发挥作用,第二是因为刘邦手下有不少落草的沛县青年;说白了就是让他回来当枪使。没想到沛县县令临时反悔,又不造反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刘邦干脆与萧何、曹参里应外合攻下沛县、干掉了县令。造反需要一个老大,萧何、曹参觉得当老大的性价比太低,一旦失败就会被秦朝灭门,干脆就推举刘邦当老大。
这就是刘邦莫名其妙当上沛公、成为起义军一路将领的全过程,没有任何“投机”“撞风口”的因素,全是基于他的个人秉性和历史积累。
如果刘邦不是见多识广、豁达大度、乐善好施,沛县造反的时候没人会想到他;
如果刘邦一年前没有毅然放走老乡、上山落草,他手下不会有一支小力量,在沛县的名声也不会那么大;
如果刘邦此前交际不广、没有远大志向,也不会与萧何、曹参等人交好,更不可能被他们邀请回来;
如果刘邦没有做过游侠、没有到处吹牛、没有社会人的气象,沛县父老也不会拥立他当老大;
如果刘邦精于算计,也考虑一下“造反成功/失败的性价比”,他多半不会接受成为起义军领袖(那可是要杀全家的)。
公允地说,萧何、曹参让出起义军老大的决策,也是相当正确的。后来汉朝建立,刘邦当了皇帝,萧何、曹参皆是万户侯,而且依次担任丞相;他们子孙的爵位和封地传承到了西汉末年。从楚汉之争的历史经验看,只有刘邦能镇住这个场子,换了任何人都不会是项羽的对手。刘邦、萧何、曹参在这个过程中是三赢的,谈不上谁吃亏了。
(《王者荣耀》刘邦形象,侵删)
有一种深入人心的谬论:刘邦的个人能力不行,尤其不会打仗,主要依靠手下功臣宿将打天下。事实是:刘邦起兵六个月内已经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实力派,一年内已经成为楚怀王(义帝)麾下与项羽并列的大将。义帝赋予了刘邦向西入关破秦的任务,这简直就是个送死的任务——当时秦军还很强盛,关中是秦朝统治的大本营,而刘邦总共只有二三万军队。项羽在河北打巨鹿之战,牵制了秦军主力,固然是事实;刘邦一路西进,大小数十战,攻破陈留、宛城、武关等名都要隘,也是事实。后来楚汉相争之时,刘邦依托荥阳、成皋天险力扛项羽,与项羽主力对峙长达三年,才给韩信等人创造了侧面包围的条件。乱世中的老大,会用人肯定是第一位的,但自身能力若不够强,也不可能有人投奔。
多年以后,刘邦与叛臣英布展开一生中的最后一战,英布的评价是:除了韩信、彭越,他只害怕刘邦亲自带兵。这就是对刘邦个人能力最好的承认。
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总共六年(灭秦两年、楚汉相争四年),加上天下平定之后消灭异姓王的过程,总共十四年(两年沛公、四年汉王、八年皇帝)。严格的说,他的起点不是亭长、也不是自耕农,而是芒砀山上的流寇;他的终点则是一个稳定统治超过两百年的统一帝国。自古至今,成大业没有这么迅速的。毛泽东在点评二十四史时,说刘邦是“封建帝王里面最厉害的一个”,可谓一点也没说错。这种厉害,当然体现在具体的作战以及权术里,但是更多体现在人格上的恢弘大气。
无论在任何时候,刘邦的志向都非常远大,随时准备为了最高、最终目的去牺牲眼前利益。身为草民之时,“胸怀大志”是个骂人话,往往被人讥讽“没有执行力”;成为一方诸侯之后,“志向远大”就成为了重要的乃至首要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大人物的志向未必就比草民更远大!他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可以享受的也太多了,周围环绕着各种阿谀奉承之人,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小圈子里出不来。世上许多英雄的悲剧,就是在成名之前尚能怀有大志,在成名之后却日益狭隘沉沦。
刘邦却是一个胃口越来越大、目光放的越来越远的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汉二年,他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带着少数亲兵跑到洛阳,正好遇见了张良。注意,彭城之战的兵力对比是五十六万(刘邦)打三万(项羽),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打崩了,泗水堆满了尸体,刘邦的父亲、老婆都丢了。按理说,刘邦也就到此为止了。
然而,在见到张良之后,刘邦立即跳下马,倚靠着马背说:“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我不要了,全拿去分封,跟项羽死磕。你帮我想想,应该封给谁?”
张良马上说:“不用封给别人,只用封给三个人——韩信、彭越、英布,有了他们,必然可以打败项羽!”
张良的回答当然充满了战略眼光,最让我折服的还是刘邦的提问。一个刚刚打了超级大败仗的光杆司令,对手比自己年轻二十多岁、战场指挥能力明显更高、家庭背景更好,而自己的大部分亲戚还当了对方的俘虏,大部分盟友已经被对方打残了。在这么惨淡的“死棋”面前,还能保持高昂的斗志,甚至愿意提前放弃胜利果实,这是何等的大气、英雄气、天子气!
多年以后,项羽的首级早就被刘邦取下了,天下早就姓刘了,大部分异姓王也被拿下了,可是元老宿将陈豨又造反了。陈豨造反是刘邦统治后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暮年刘邦不得不亲临邯郸前线。他问自己最信赖的功臣周昌:“邯郸城内有没有可用的将才?”周昌带来四个年轻人。刘邦一眼就看出这四个人不堪为将,破口大骂:“王八羔子能当将军吗?”骂完之后,毫不犹豫地将四人都封为千户侯。这下把周围的人吓坏了:久经战乱的汉初,天下总共才几百万户,其中汉朝中央掌握的就更少了。给这四个毫无功劳、又没有才能的人各封千户,难道不是失心疯?
刘邦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陈豨造反,河北已经不归我所有了。我用羽檄(注:类似鸡毛信)征召天下兵马,至今一个也没有来。现在邯郸城就是我能依靠的力量,为了安慰邯郸父老之心,我怎能爱惜这四千户封赏呢!”
刘邦的恢弘大气不仅体现在志向上,更体现在敢于承认错误、否定自己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很可惜,在现实中,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很少,乐于营造“永远正确”人设的人很多。投资者和专业人士往往也上了这种人设的当,觉得优秀的领导者就是“高瞻远瞩,永不犯错,十年前就知道今天要发生什么,今天就知道下一代人要做什么”。
所以就有了各种花样立“永不犯错”人设的技巧,比如在2019年做一个PPT,把日期写成2013年;比如翻出二十年前自己的老照片,然后现编自己当时说了什么;比如把自己多年前参加访谈节目时的录像拿出来,专门选出其中对自己有利的段落;比如授意自己的部下、门生或清客骚人出去写书,以第三方的口吻吹捧自己……何苦呢?
你再厉害、再有才、再高瞻远瞩,能超过刘邦吗?刘邦在起兵以后的短短十四年中,犯过无数错误,其中有些甚至是不可饶恕的大错。但是,每次有人指出错误,刘邦都从善如流,甚至当众表示:“我错了!这是我的错!”人生就是九十九个回合,哪里有不犯错误的,比的就是谁的纠错能力更强。领导者的威望不是靠“永不犯错”的人设,而是靠犯错之后勇于认错改错的胸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执行力。
(电视剧中的刘邦形象,侵删)
早在西进入关灭秦的过程中,儒生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很无礼地由两个侍女扶着、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他。郦食其故意惹怒对方:“您是帮诸侯灭秦的,还是帮秦灭诸侯的呀?”刘邦破口大骂:“当然是帮诸侯灭秦的,你什么意思?!”郦食其严肃地说:“那么,你就不该这么无礼地接见我!”刘邦马上让侍女退下,换上礼服,恭恭敬敬地接待他。
三年后,又是这个郦食其(已经成为刘邦心腹谋士),给刘邦出了个馊主意:既然打不过项羽,不如借助六国旧贵族的力量,让六国王室各自复国,由他们去跟项羽死磕,或许胜算更大。刘邦鬼迷心窍居然听信了,还没来得及实施,张良又进来了,向正在吃饭的刘邦陈述了“绝不应该这样做的十个理由”。刘邦听完,立即把筷子扔到地上:“那个腐儒差点坏了爷爷我的大事!”当场撤销了自己刚刚下达的命令。
最有戏剧性的,还是楚汉最后决战前夕,韩信派人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的一幕。当时刘邦被项羽打的苦不堪言,用尽全力也只能维持防御。听到韩信的请求,他当即大骂:“我在这里被打的鸡飞狗跳,日夜盼望你来救援,你小子竟然想自立为王!”张良(一说陈平)踢了他一脚,他马上心领神会,换了一种骂法:“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立即派人封韩信为齐王,楚汉之争果然在一年内走到了尽头。
无论是被人当着侍女的面硬怼,还是在吃饭时被人指出错误,还是被人踢了一脚打断骂人的兴致,大概都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也不利于建立“永远正确、绝不犯错”的人设。到底是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刘邦不止一次当面承认错误、立即收回成命,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自信:相信承认错误也不影响自己的威望,相信承认错误不会影响部下爱戴自己,相信承认错误能让自己一方更加强大从而夺取最终胜利。
虽然刘邦没有系统性的读过书,生前一直以大老粗自居,但是他在当时算是有一些学识的了,也留下了不少文墨。除了众人皆知的《大风歌》,我最喜爱的是他死前一个月下达的最后一道诏书,甚至能够记诵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大致如下:
我立为天子,成为天下的皇帝,至今十二年了。我与天下的豪杰、贤人一同平定天下,又一同使天下安定。有功之臣,最高封为王,其次封为列侯,再次也有食邑。其中亲密的重臣,有的封为列侯,都允许自置官吏、自行收税,他们的女儿都封为公主。只要身为列侯或有食邑者,全部佩带印信、赐予广大的宅第;高级官吏迁到长安,赐予稍小的宅第。凡是追随我入蜀汉、定三秦的人,全部世世代代免税免役。对天下的贤士、功臣,我真可谓毫不辜负了。今后若有不义者背叛天子、擅自发兵,朝廷要与天下共同讨伐诛杀。特此布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我的意思。
这一大段话的核心只有一条:我对天下的贤士功臣,赏赐非常慷慨、毫无辜负,所以天下人没有背叛我的理由;如果今后有人背叛我和子孙,天下要共同讨伐他们。这话说的一点没错——虽然刘邦经常被后人视为“杀戮功臣”的君主,但是他杀掉的其实都是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之流);对于从头到尾追随自己的功臣列侯,他几乎一个没杀,其中大部分人世代显赫,直至一百年后的武帝年间。他认为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已经把蛋糕分的很好了;然而,对于自己身后,子孙能否守业,他还是心里没底的。要不然也不用发这么一道诏书,提醒功臣集团不要背叛了。如果他知道汉朝能够在他身后持续这么久,大概会又惊又喜吧。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在现实中,我没有见过比刘邦更恢弘大气、更真实、更有趣的人了。我也从来没见过比刘邦更厉害的创业者或管理者。这就是我喜欢历史、喜欢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原因。
如果你在现实中真的发现了刘邦这样的人,别忘了早点告诉我一声,我肯定第一时间去追随他。但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时代应该是不存在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