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原来,人们对伴侣的最基本的需求是这个——

原来,人们对伴侣的最基本的需求是这个——

其他


策划、撰文 / 纯纯、淼淼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有个闺蜜结婚了。幸福的婚礼之后,她跟我们几个小姐妹分享说,其实这一段关系,从一开始,她就觉得靠谱,觉得对方是对的人。

我们就问她,为什么?怎么感觉到的?

她说,和这个人的相处,从一开始就特别地让她感觉到“心里很踏实”,包括在暧昧期也是。以前她不算是个情绪很稳定的人,尤其是碰到约会对象的时候,经常控制不好自己,患得患失,导致关系不平稳,事后又自我责怪。

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某种缺陷,总是要么把人推开,要么需求过度惹人反感。“一到亲密关系里,我就变得不像是自己了”,她说。

但是在和这个男生相处的全程,她都觉得自己一直很像自己,是一个很合理的、稳定的、温和的状态。也是因此,她觉得和这个男生的发展格外顺利,没有出现她强行索取或者她赌气推开的局面。

是哪里不一样呢?

闺蜜总结道:“可能,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给我一种‘事事有回应’的感觉。我找他、想他、给他分享生活,他总会很真诚地回应我,哪怕不是秒回。他会告诉我,在我联系不到他的时候他在做什么。如果我们正在说话,他有事要离开,他也会和我说一声。”

“听起来很简单是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以前觉得这好像很难,其他人都做不到。”

“还不止是如此,我如果和他提了一个什么事,他会记得后续来‘关心进度’。比如,你要做的哪件事做得怎么样了?比如,上周你说想吃的餐厅,我们这周要不要一起去?”

“他并不是我遇到的男生中最有钱的、最帅的或者最有才华的,但他就是每天都让我觉得很安心,这是一种我想要的简单、舒服的关系。”

听她说完我就懂了。其实这个男生给我的这个闺蜜带来的,是一种非常基础的需求的满足——“被回应”的需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需求。




渴望被回应,
是人们最最基础的天性需求


提到事事有回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没必要,可能会想“谈恋爱又不是工作,希望事事有回应是不是太作了?”事实上,大多数人低估了亲密关系中“被回应”这件事和对我们关系的影响程度——影响很!大!

我们有刻在基因里的被回应需求,这是作为人类、也包括其他高等生物的本能需求。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在猴子身上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院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Suomi, 1976),放进一个单独的笼子中养育,结果发现,在这种模式下被养育的小猴性格极其孤僻,无法结交同伴,性成熟后也不能进行交配。而这种环境中,小猴子缺少的,正是来自“他猴”的回应。

  • “认知闭合”的状态让我们舒服,反之则令我们不适。


社会心理学家Arie Kruglanski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闭合需求”(need for closure)一词,指的是我们需要从不确定的场景中找到答案,从而减轻困惑和模棱两可(Kruglanski et al., 2018)。

寻求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因为这能让我们结束当前事宜,对事态有相对完整的、闭环的感知,不再为这件事情投入认知资源,从而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做其他事。

如果无法得到认知闭合,则会让我们总是牵挂着那件尚未结束的事,占据注意力和情绪资源。严重时影响正常生活。

被回应,就能够制造出一次认知闭合。


  • 回应为我们提供掌控力和安全感,构建起向外探索的“内心安全基地”。

回应性能够为关系双方带来掌控感,让人觉得这段关系以及关系中所涉及的事情,包括自身的情绪和状态,都是“可控的”。

这是因为当对方在我们发出消息后总是给到回复,会使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培养“内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即相信事态始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如果对方时回时不回,会让我们觉得事情走向难以预测,由我们意志之外的因素所决定(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产生不安全感。

对关系和生活相应的掌控力是必要的,如果人们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下,会因为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陷入更严重的情绪问题,而回应性可以促进关系的维持与和谐,给双方带来人际安全感(胡媛艳 et al., 2014),作为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Reis, 2013)。

  • 总是能给予我们回应的人,会让我们感到对方可信任、有责任感、温暖。

没有什么比“总是能给我们回应”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对方一直在那儿”。安全感的建立,往往不在于海誓山盟的承诺,而在这样一个一个微小的时刻中。

一个可以被预测到、一定会尽ta所能给我们回应的人,就是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温柔的存在。哪怕回应的内容并不总如我们所愿,被回应本身就是安全感最好的来源。

如果你感觉身边暂时缺乏能给你温柔回应的人,可以到KY旗下的月食APP里找聊愈师倾诉。在这个安全的空间里,ta们会全然地倾听你、看见你的需求,并真诚地给予支持性的回应。





但是,事事有回应真的要做到
“事事”都回应吗?


很多人之所以会不愿意“事事有回应”,其实是因为ta们对这件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解。

真正的事事有回应,要求双方关注并支持对方的需求、愿望、关注和目标,从而让对方感到被重视(Clark & Lemay, 2010),而不是泛滥地事无巨细地、没有质量地回应。

要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还必要破除这几个对它的常见迷思——

迷思1:“事事有回应”就是每句话都要回

不是!更重要的是回应的内容和传达的态度。亲密关系里,比起每句话都回个“哈哈哈”“嗯嗯”,经过真心的思量之后,做出“真诚的、包含你自我存在的”回复,更能让对方知道能从你那里得到多少支持、爱和关心。这预示了一段关系是否可以成功(Canevello, 2010)。

迷思2:“事事有回应”就是要做到秒回

并非如此,除了紧急工作事宜和特殊情况下(比如家人生病等),回应更关键的是准确识别对方的需求,而非对方说什么就秒回(Gregory et al., 2020)。

迷思3:“事事有回应”多余且没有必要

不是的,事事有回应是人际关系重要的构成。心理学研究发现,回应是一个深刻的人际关系过程,具有个人内部的根源和后果,牵涉到人类心理重要的三个自我调节系统:认知、情感和信念(Reis et al., 2013)。

也就是说,事事有回应表示,我认为你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认知层面),我希望感受到你传递的情绪(情感层面),我相信我的回应对你、对这段关系都是有必要的(信念)。




回应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Tips1: 准确识别对方的需求,是回应的前提

事事有回应的前提是识别对方传递的需求。有时候是实际的、物质上的需求,比如对方遇上了难题,就需要你给到可行的建议和切实的帮助。也有时候是情感上的需求,这时就需要你在情绪上“看见”对方、共情对方。

(公众号主页回复关键词“看见”,了解为何看见对于关系如此重要。)

一个简单的识别方式就是,如果对方在叙述完事情后,后续说的是具体的困境,这就意味着对方可能需要你做些什么,但如果对方谈论的是自己的感受,或许更需要你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当然,你如果觉得不确定的话,也可以再问问对方,“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比如,
“我生病了,但是我买不到药。”——对方或许是在阐述实际需求,希望你能帮ta出出主意。但如果对方说,
“我生病了,好难受。”——这时对方需要的,或许是你的一句安慰和关怀。

如果你也希望对方在你非常在意的事上做到“事事有回应”,你需要先弄清楚你在爱情中最看重的需求是什么。


欢迎你来测测KY出品的专业测评【16种恋爱核心需求分析】,找准自己最看重的3点恋爱核心需求。


👇长按下图,进入测试👇


Tips2: 关键事情、关键时刻做到及时回复

事事有回应≠句句有回应。不是说对方一来找你就需要你立马回复,而是说当对方遇上复杂事件、难以处理,非常需要你的帮助时,你需要给到对方及时的回复。

一般涉及到转折性人生事件(life event)时,比如重大感情危机、亲人逝世等等。当对方找到我们,就需要给到ta及时的回复。当然也有一些日常事件也需要我们“秒回”,但这就需要我们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判断何种需求对ta而言是比较关键、紧急的。


Tips3: 使用正确的回应方式

回应方式也有好坏之分,敷衍、低质量的回应不仅无法为我们带来回应的好处,反而会让对方愈发觉得你对ta敷衍和不在意。接下来就为大家展现一些关键场合下,正确的回应——

对方告诉你,ta生病了,非常不舒服,体温40度。

No 错误的回应:害,这么点小事,我之前也身体不舒服,比你还难受。
Yes 正确的回应:家里有药吗?没有的话,我现在马上给你叫外卖送到门口,还有什么需要的你及时打电话给我说。

对方向你吐槽工作上遇到的不顺心。

No 错误的回应:(只回)加油哦/摸摸。
Yes 正确的回应:摸摸你呀,具体发生了什么啊?有什么我能帮得上的吗?

对方遭遇了对象劈腿,不知道该怎么办,打电话向你寻求安慰。

No 错误的回应:早和你说过了吧,这就不是个好人。
Yes 正确的回应:竟然发生了这种事,你一定很不容易,你想找人说说的话,我都在。

Tips4: 无法给到回应的时候,
尝试直接说明或后续补充原因

正如上文讲到的那样,对于得不到回应的人来说,会因为认知闭合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焦虑,也可能会因此而对对方感到不满,还可能影响到工作的绩效和晋升。

因此,特殊情况做不到及时回应时,工作上可以直接说明,这样公司可以及时协调人手,完成工作,也不会因此否认你的可靠性。人际关系里,事后的说明,也让家人、朋友和伴侣理解你并非不在意,而是当时在忙,不会因此影响彼此的关系。

最后KY想和你说,无论何时,一定是在自己有能力和能量的时候回应,如果你自己当下状态不太好,更重要的是先做好自我关怀。


希望每个点「在看」的你,能获得及时的回应~


References:

Canevello, A., & Crocker, J. (2010). Creating good relationships: Responsivenes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1), 78–106.

Clark, M. S., & Lemay Jr, E. P. (2010). Close relationships.

Garton, A. F. (2007). Learning through collaboration: Is there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AIP. pp. 195–216.

Gregory, A. J. P., Anderson, J. F., & Gable, S. L. (2020). You don’t know how it feels: Accuracy in emotion perception predicts responsiveness of support. Emotion, 20(3), 343–352.

胡媛艳, 郑羽彤, & 葛缨. (2014). 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的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8), 5.

Jiang, L. C. (2022). Adaptive communication and perceptions in long-distance dating: Evidence from self-reported and behavioral data.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9(9), 2964–2987.

Kruglanski, A. W., & Webster, D. M. (2018).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Seizing” and “freezing”. The motivated mind, 60-103.

Kuipers, B. S. (2005). Team development and team performance: Responsibilities, responsiveness and results. Ridderkerk: Labyrint Publications.

Reis, H. T., Clark, M. S., & Holmes, J. G. (2004).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as an organizing construct in the study of intimacy and closeness. In D. J. Mashek & A. Aron (Ed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 201–225). Mahwah, NJ: Erlbaum.

Reis, H. T., & Clark, M. S. (2013). Responsiveness. Oxford Handbooks Online.

Smith, A. & Williams, K.D. (2004). R u there? Ostracism by cell phone text messages.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 8, No 4: 291-301.

Suomi, S. J., Delizio, R., & Harlow, H. F. (1976). Social rehabilitation of separation-induce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monkey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2023新春献词:这世间的烟火,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美好当伴侣出现这种情绪的时候,就是你看清ta的人格的最好时机——如果你无法对伴侣产生这些情感,那么你们不适合走进婚姻北方威尼斯圣诞节橱窗卡通秀​人们对于英国的7大误解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对伴侣指指点点整天被孩子的需求推着走?最好的爱并不是全身心付出,而是要懂得量力而为我们为什么会对伴侣说谎?律师委员建议“轻微伤入刑”:“不动手”是最基本的文明你终于勇敢表达了自己的需求,这很重要越秀辉山: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消费者对更高营养乳品的需求客厅变图书馆,露台改客厅,三代人的需求全被狠狠满足了!【居住榜样】温哥华大蟹 $6.99!欢呼!纽约海鲜价跌至十年前!新法出炉:对伴侣的经济虐待属于家暴在这份音乐白皮书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信心大多数做退休计划的人都回答不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圣县供暖中心全部开放,应对洪水和大风带来的需求JHA批准了两个新项目,称其将满足杰克逊维尔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天天说教娃保护自己,最基本的一条却没有抓牢!糕妈:比起周末学点啥,我更愿意带俩娃去这里浪费时间!全家的需求都被满足了《中华坏女人》:人们对爱的欲求是永远没够的如果你提的需求,技术同学“百般推诿”怎么办?比特币对能源的需求正在推高美国人的环境污染和生活成本特斯拉四季报,已迎来最强劲的需求?宝宝出现这 10 种「坏习惯」,背后是你没看见的需求北方威尼斯圣诞节橱窗卡通秀龙卷风健康快递 229读不懂原著的孩子,还能看什么版本的《西游记》?今天满足你双倍的需求……塔勒布谈“肥尾效应”: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是粗浅,做决策越是轻易2023年,停止人们对它的误解!打破翡翠行业的认知被揭!“没必要都在大城市卷,也可回农村”“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多位代表委员向大学生提建议令人爱恨交织的英国!人们对于英国的7大误解,你怎么看?核对一下你的新冠是什么株?当团队资源不足时,如何推动你的需求上线?冰岛Arnarstapi,礁石林立嫌弃一个人,是潜意识希望ta爱你:你内心藏着什么未被满足的需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