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在他去柏林电影节前,我们聊了聊

在他去柏林电影节前,我们聊了聊

其他


春节前后,一大批影视作品呼啸而过,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并不显得特别。它改编自作家双雪涛的同名小说,在爱奇艺的“迷雾剧场”播出,一共只有六集,按照日更的节奏,很快放映完全部内容。
 
因为一场出租车司机被杀案件,庄树(董子健饰)和李斐(邱天饰)这对童年玩伴时隔十几年再次相遇,串联起了两代人被时代嘲弄的命运。
 
在导演张大磊的手下,《平原上的摩西》变得不一样了,小说的故事背景从东北挪移到了他出生长大的内蒙,原本明显的转折和悬念被隐匿在一共四百多分钟的剧集里,成为剧中人物生活的一部分,不知道在哪个时刻,他们的人生会发生巨变。
 
种种变化牵扯着争议,喜欢的人感谢导演还原出了那个命运破落的普通人的世界,不喜欢的人不满于对原著几乎错位般的呈现,讲述生活意味着回避戏剧冲突吗?
 
2月16日,看理想与张大磊一起聊了聊这部作品,以及背后的创作理念。在对话过程中,你会很容易理解张大磊为什么选择这样将故事呈现出来,他语速缓慢,不时停顿,一个“不着急”的人想要创造一个“不着急”的世界,回归生活很重要。
 
结束聊天后,张大磊独自坐公交车返回家中。因为《平原上的摩西》入围了第七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剧集单元,当晚,他要飞往柏林,等待几日后组委会公布结果。他对此没有过多的期待,甚至连西装都没有准备,“是惊喜最好,不是的话也无所谓”。
 
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这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接下来他要筹备自己的新电影,继续织起青城这座《平原上的摩西》中背景城市的故事,在那里,人物们还在继续生活。
 

01.
悬疑是隐藏在生活里的碎片
 
看理想:为什么会拍《平原上的摩西》(下简称《摩西》)?这好像是你第一次拍电视剧。
 
张大磊:准确说它是一部网剧、迷你剧,可能形式上和电视剧还是不太一样,或者说它还是个电影,只是按照剧的样式,分成了六个部分。
 
为什么拍也很简单,喜欢这么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我第一次看完之后就特别有冲动把它摆在眼前。我是80后,书中写的环境能让我直接想到自己的小学和初中时代。当时好像人的生活都很相似,充满了未知感和悬疑感,这种悬疑未必是案件,而是突然之间大家都变得有了心事,每个人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
 
小说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记忆的口子,我会觉得小说当中的人、环境和时代都跟自己是有关系的,特别想进入他们的空间,去看到活的人。
 
看理想:剧版《摩西》的确很有电影感,提供了沉浸的感受和体验。但另一方面,电视剧缓慢的节奏难免让一些观众觉得难以进入。你如何看待电视剧的节奏问题?这会对你造成困扰吗?
 
张大磊:在《摩西》这部剧上,大家想做一个纯粹一些的作品,其实要是功利去想的话,可能不会选择翻拍它,也可能不会选择我们来合作。同时这也是一个经验和习惯的问题,我们之前没看到过这样的电视剧,所以觉得电视剧应该是那样去看的。但实际上,结果也很出乎我的意料,也有很多人突然觉得可以慢下来看一看,这就挺好,有个过程。
 
 
看理想:这次改编的过程当中最难的是什么?或者说做出的最主要取舍是什么?
 
张大磊:最难的是平衡,要选出小说中的哪些讲,哪些不讲。首先我作为读者,肯定会反复地读这本小说,去揣摩每一个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哪些信息我知道了,还要讲出来,哪些信息我知道之后,可以只把它作为了解人的一个入口,不用直白讲出来,以及我想看到人物的哪一面,这些是最难判断的。最终谈不上方法了,靠直觉多一些。
 
现在看到的基本就是剧本里写到,而且也是小说里一定有的。小说的很多细节变成了启发,成为我们认识他们的一个先提条件。跟原著小说相比,剧的时间线和叙事角度不一样了,从头我们娓娓道来,讲到底,不着急,谁身上讲多了或者讲少了也不重要,人物自然出现的时候就会跟着他走,每一个人物都一样,而且是不太分主次的。
 
但过程还是蛮难的,我们做了三年。三年里面更多的是尝试它能做成什么样子,也做过罪案的和冲突性比较强的。但最终觉得好像还是回归到自然比较好,让他们以正常人的身份出现。我们还是尽量少给他们身上添枝加叶,回到生活里面已经足够了。
 
所以最后很像寻找、捕捉,不是排列或者建构,而是顺着人物的气味走,比如庄德增,我觉得他不该是一个粗暴的人,他也有家庭责任感,这特别像我们父辈的大多数人,经历过大起大落,渴望有一个完整家庭,也要让自己看上去体面,心里藏着苦衷。
 
 
看理想:原著似乎更侧重大时代背景之下个人命运的阴差阳错,悬疑感较重。你刚刚也说尝试过悬疑版的剧本,但最后还是把重点放在了生活感上。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张大磊:如果要说看悬疑的话,可能按照这条逻辑线,会把人迁到每一个悬疑点上面,人其实是不自主、不自由的,要为悬疑和看点服务。可能《摩西》现在翻过来,进入到人物的生活,我们跟着他们走,悬疑感更多的是像碎片一样埋在里面,它不集中,没有那么爆发,但是时时刻刻都隐藏在他们的生活里。
 
刚才提到他们都是有心事的,从80年代傅东心和庄德增相亲开始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们随时都能看见种子在发芽,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只是它没那么强的爆发力,它是缓慢呈现出来的一条线。
 
02.
记忆的真实比绝对的真实更浪漫
 
看理想:原著里,李斐和庄树的结局没有被明写,但在剧里呈现的,李斐最后被开枪打死了。思考人物结局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考量?
 
张大磊:我也没说李斐死了。这其实是一种处理方式,是在选择之上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死了可能会有很多种蒙太奇的方法去表现有多么悲惨,但是在这里并没有,我们同样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更多的是看到关系,看到一个多年来寻求答案的很笨拙的赵晓东,出于对他的同事庄树的爱护和保护,再一次犯错。同时这也结束了多年未见的童年好友之间的关系,结束了属于庄树和李斐两个人的童年。
 
成人世界强行进入到了两个孩子的世界,把庄树转向成年,这个很重要,这也是时代带来的,时代到来的时候不会和任何人商量,还是在说命运,在说人的无力和徒劳。如果从戏剧性的角度,或者从叙事逻辑来讲的话,李斐死了,但这不重要。
 
看理想:他们所有人的关系都要在这里有一个交汇,那一枪同时终结了几段关系。
 
张大磊:其实我个人还是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愿望,结尾这一枪虽然终结了他们的关系,但是可能每个人在那一刻都回到了过去,美好的记忆再闪现一下,童年就过去了。
 
我跟制片人齐康也在反复提炼中间的这根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把这个故事提溜起来了,但好像没有特别准的,对于我来说最准的就是一个很纯真的、很美好的东西被强行终止了,李斐车祸都不是终止,最后这才是终止。
 
 
看理想:剧里好像除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父母辈的事情也很复杂,因为那个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了每一个打工人。原著发生在东北,为什么将故事的地域背景挪移到了内蒙?这样的挪移会不会损失一些故事的合理性?
 
张大磊:大时代的车轮碾压是不分谁的,全都会给你压扁,内蒙也一样,北方城市或多或少都会有相似的经历,强度和烈度不太一样,比如从视觉上讲,大工厂的倒塌跟民房的倒塌不同。但人们承受的都是一样的。放在东北,故事也可以讲,但我未必会有那么深的体会和感受,拿到内蒙之后,会更方便我们用一个缓慢的节奏看到生活的细枝末节。
 
另一方面,可能现在东北已经被太过符号化了,我们有一个共识,不想让时间和环境太过具象,这样故事会被限制,变得很小。不如我们就给它的概念是北方,是90年代而已。这也是这部剧美学上的特点,《摩西》里,我们把那些符号模糊掉了,没有说一定要做到多么准确,多么具体,只是很泛泛地呈现出那个时代,以及那段时间给我们的感受,反倒在实和虚之间找到了一个关系。
 
记忆的真实和绝对的真实不一样,会更浪漫,不用计较符号,它在感受上是真实的。就像我们进入到那个时空里面,没有很着急要走开,或者要揪出什么东西来,只是静静地感受,很像做梦。
 
看理想:回到这样一个细致又立体的梦里,大家是怎么在创作上达成共识的?
 
张大磊:有时候能说出来的东西未必是好的、准的,一知半解也很有意思。大家开始都是一知半解,但在进行的过程中,随时有新的内容出来,默契就会出现,然后我们用眼睛、用手去把它们捕捉进来。
 
 
演员可能尤其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们没有发剧本,只是读剧本,而且剧本也不是一个常规剧本的样子,没有动作和台词,更像是一个文笔不太好的人写的文学作品。所以大家会有各种理解和想象,也有疑问,这些疑问未必在开机之前都能得到解答。演员们大概有一个了解,一知半解就上阵了,但从结果来看,大家也很享受一知半解——突然一切都是陌生的,你要怎么办?
 
问题随时在解决,随时在调整,大家相互碰撞,我觉得这个叫对手,对手会很过瘾,大家自然地会去投入。
 
03.
“就是身边的谁”
 
看理想:你刚才说演员,我脑子里第一浮现的就是“老舅”董宝石,启用说唱歌手来演主角似乎不是一个常见的做法,董宝石的哪些特质打动了你?
 
张大磊:这可能跟我习惯有关,我的概念里面没有绝对的专业演员,只要是跟人物对上了,谁都可以。选择宝石也是因为他身上的气质有些方面挺像老庄的,很幽默,嬉皮笑脸,但内心很敏感,你听他那首《野狼disco》,它其实不是一个嗨曲,更像是一个时代落幕之后,一个人很感伤地回望。
 
宝石骨子里有,所以他跑不偏,剩下就是大家建立信任,给彼此足够的空间。剧里面呈现出来的很多感觉不是我讲的,是他自己找的。
 
 
看理想:他身上的东北气息还挺浓的,是里面东北话说的最地道的一个,可是整个故事背景又在内蒙。
 
张大磊:其实无所谓,是北方就好,内蒙本来也有各地的人。他的口音没有硬改,只是学了一些呼和浩特的方言,“闹”“咋”,生活中有好多东北人过来建设的时候就留在那儿了,但乡音改不了。我们也没有特意要求任何一个演员去改口音,董子建也没有,只是他去了之后,融入呼和浩特,自然说话会带那个味。
 
这部剧里面台词的概念更多的是说话,你只要说话就好,该说什么说什么,每个人都有他的说话方式,庄树说话吊儿郎当,李斐话少,但很严谨,这些是人物身上自带的。
 
看理想:你如何理解傅东心这个角色?要呈现出一位女性在那个年代独立、丰富的内心很难。
 
张大磊:只能说傅东心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如果用知识分子去理解,就有偏差了,她甚至不是文艺青年,她只是一个内心无处安放的女性,没有那么强的独立自主能力。
 
傅东心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会受到影响,她觉得书本、知识是高级的,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她恰恰又经历了特殊的10年,所以有很多东西无法企及。书本、知识和信仰,在傅东心心中是一个纯粹的依靠和依赖,她需要通过这些来明白自己是谁,到底要干什么。
 
李斐也是一种依赖,我觉得她们两个之间不是母女的关系,李斐是她的听众,因为她想说的话没有人听,只有李斐去听,面对李斐的时候,傅东心会觉得突然有个人可以听自己说话了。到后来,我们看到傅东心每天都是恍惚的,是因为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她没法落地,又悬在半空。
 
 
如果说她单纯是一个文艺女性或者知识分子,那就太绝对了。她可能想成为那样的人,但她没有能力,这和学识种种都无关。
 
这样的人在当今我不敢说有没有,但在我们的上一辈,五六十年代生人里面是有的,她们最终是逃不过生活的,尤其她生活在哪个地方,是她决定不了的。她只知道什么样不好,什么样不行,但也不知道怎么样行。
 
看理想:这种无处安放的感觉很像鲁迅那篇《娜拉走后怎样》,娜拉出走了,不知道走到哪,尤其是对女性来说,这种限制会更大。
 
张大磊:尤其是对于女性,没错,而且傅东心选择跟庄德增在一起,也是一种交换或者是没得选择。她的执拗也是来自于作为女性的敏感。
 
看理想:海清是自己来揣度怎么去演傅东心的吗?
 
张大磊:没错,这个很难。这里面的人物唯独傅东心完全没有抓手,因为她没有身份。但我们之前拍蓝色列车的时候,海清老师扮演了一个几乎一样的女人,就是她总在寻找什么,她有她的前史和感受,我们只能谈很多虚的东西,体现她内心的细腻或者敏感,但落实不到具体的行为和动作上面。
 
海清老师呈现出的傅东心,我是满意的,她呈现出来了那种有一点哀婉,不知所措,但是又让人爱不起来的感觉。刁亦男和双雪涛看完最后一集,说突然好像明白傅东心这个人了,虽然她在整个剧里面有点仙儿,飘着,但是看完之后产生了情感上的接受,好像她就是身边的谁。
 
04.
完成一个梦
 
看理想:你的代表作,比如《八月》《下午过去了一半》《我的朋友》《平原上的摩西》等,似乎都与乡愁和童年有关,这会是你一直以来想要去呈现和回忆的东西吗?
 
张大磊:目前来看是这样,我比较在意记忆和真实之间的关系,真和假,或者说梦,很好玩儿,而且梦多种多样,有人直接呈现潜意识,比如导演博格曼和塔可夫斯基,还有很多直接拍梦,梦是离奇的,没什么逻辑,有时候很荒诞。
 
我想要呈现的是在真实基础上的梦的质感,完全投入式地处理真实和记忆的关系。对我来说,每一次开机和关机,都像是一场白日梦的起和落,我在影片里会不自觉地呈现出个人的感受,这种呈现没有绝对的形式感。
 
我有时候也拒绝绝对的形式感,就拿《摩西》来说,其实小说是有绝对形式感的,人称、视角。但我总觉得这样会容易局限,所以我喜欢把它打碎了,放到一个更广阔的、更大的空间里面,让它们只是变成贴在每个人背景上的碎片,人物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带着质感了,然后我们再去看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看理想:八九十年代有你一直想要回去寻找的东西吗?
 
张大磊:不是寻找,因为八九十年代的那种认知是孩子或者少年的,不是现在成年人的认知。进入那个空间,在观看的时候我是存在的,像《八月》《我的朋友》,包括《摩西》,我都会有这样感觉,自己是在场的。甚至有时候得忽略掉年代的概念,故事只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么说来,可能我对那个时候有一种留恋,所以希望用那个时候的方式去处理一些问题。
 
看理想:你想成为怎样的创作者?
 
张大磊:相信自己的创作者。有的导演未必相信自己,他相信数据。但我希望能接下来一直能相信自己。塔可夫斯基导演有句话我特别感动,他说的是商业和艺术,如果一个导演做出了一部违背自己创作愿望的电影,永远都回不来。为了创作以外任何的一个原因去拍电影,就永远都回不来了。
 
看理想:来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
 
张大磊:接下来还想拍个电影。
 
看理想:可以透露一下是什么类型的吗?
 
张大磊:还是回到了那个系统里,发生在青城,也跟《摩西》的人物有关系。我觉得这样很有意思,他们彼此之间都有联系,《八月》里的张小雷,《摩西》里的庄树,包括住在李斐对门的知识分子夫妻,他们都会认识。
 
小雷跟庄树现在已经有交集了,他们上过同一个补习班。子健翻拍了雪涛的另一部小说《我的朋友安德烈》,在剧版《摩西》里,庄树跟安德烈是认识的,在警队吃饭的时候提起过他。
 
接下来,这些人物还会反复不停地出现。直到他们长大了,可能更久之后会成家、有孩子。当然,也会有新人再出现,随时可能进入青城。在剧里,能看到他们一生。

*本采访的音频版将于本周五(2月24日)上线《没理想编辑部》,小宇宙、看理想app、网易云、苹果podcast等平台均可收听,敬请关注🎬


采访:汁儿、Jiarui

采访提纲:汁儿、林蓝、猫爷

编辑:汁儿

监制:猫爷

配图:《平原上的摩西》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全美Top30 VS 国内985,谁能赢?”我们和清华、范德堡本科学姐聊了聊...90后的她,凭什么成为柏林电影节最年轻的评委主席?张律电影《白塔之光》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北京国际电影节 VS 台北电影节,谁的海报设计更强?百度文心一言发布倒计时十天,我们和背后的工程化团队聊了聊WebGPU尚未发布,Orillusion提前公测,我们先和创始人聊了聊携作品亮相柏林电影节艳压全场,她依然是最美的女神!【上海美国中心活动】国际女性电影节放映挪威电影节女性电影短篇集,3月17日,周五,18:30-21:00柏林电影节片单来袭:银河映像回归,周迅主演电影连续两年入围柏林电影节闭幕,纪录片夺金熊,华语短片获奖广义相对论看来也问题重重女性、身份与离散:我们在柏林电影节看什么?大年三十,11位金融人和我们聊了聊薪酬、职场和新年愿望…十余部华语片出征柏林电影节,张律导演时隔16年重返主竞赛华语片井喷式入围柏林电影节,《深海》及范冰冰新片《绿夜》在列天使就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今年柏林电影节不容错过的10部影片!“在他去世后的35个小时,我收到了他的礼物”森海塞尔消费电子业务被16亿并购后,我们和副总裁聊了聊|36氪专访我们和15位品牌人聊了聊2023:元气恢复,勇于乐观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 学生原创作品推选:第23届国际大学生原创影片推选我们和粉丝聊了聊,总结出了「关系该结束了」的42个信号。值得收藏!深圳首个立法支持“尊严死”:我们与4000位粉丝聊了聊「我所向往的死亡」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不想做网红? 我们和它的建筑师董功聊了聊 |CityTalk制造业「ChatGPT」来了,我们和「奇智孔明」聊了聊遭硅谷解雇后去柏林?德国看中了美国高科技人才世界杯随想 3苹果 CEO 在上海看京剧,我们和他聊了聊新现实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杜琪峰等七位影人担任柏林电影节主竞赛评委Why do Chinese citizens support the Chinese government?投资人炮轰罗永浩,到底是谁辜负了谁?我们找创业者聊了聊Merry Christmas!《流浪地球2》靠谱么?我们和科学顾问聊了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影片超全解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