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两天,2名医生离世!一个38岁,一个48岁!还有多少倒下后连个泡都没冒
年仅48岁的温州瑞安市塘下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内科主任医师竺大义倒下了,永远倒在了援沪返回后刚刚脱下战袍、刚刚隔离期满拥抱阳光自由呼吸之时。
竺医生的援沪经历让人落泪。主动报名,成为年龄最大的队员之一,被分配到核酸采样小组工作,二十多天来,几乎每天都是5点多起来,往返乌镇与上海之间,期间十多个小时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常常累得连话都不想多说,因为脱水声音都嘶哑了,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征战上海。
竺医生的倒下不是孤例,前后也就两天,有医疗自媒体爆料,一个IP显示陕西的@XXB的医护人员留言透露了一个消息说:6月1日,我院一名年仅38岁的优秀麻醉医生,猝死,医院泡都没冒一个!
这样的留言真的很扎心,疫情以来,还有多少医务人员倒下后连个泡都没冒?在这场战斗中失去生命的医务人员已无从统计,当下和今后或许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冠患者没死,医务人员却死了。
在三甲前天的文章中,还有医务人员留言抱怨说,医院把怀孕的都派出去做核酸采样了。真是太过了。
一地又一地传来抗疫胜利大捷的消息,在人们走上街头车水马龙、赏花踏青全家其乐融融之际,三甲想告诉大家在无数人喜悦的背后,有一个群体始终在默默负重前行,请关注他们的现状与疲惫、牺牲与奉献,如果任由这种状态持续,这样的抗疫还能持续多久?
竺医生倒下后,有不少医务人员指出培养一个科主任、主任医师有多艰难,竟然安排这样的人才去核酸采样,太大材小用了,太让人痛心了。
有人无奈,常态化核酸后,每次出发采样都是凌晨发通知,一早四点半就要到集合点,连续四个多小时不能喝水和上厕所,有基础疾病的大白一定会出问题。
有人叹息,白天正常出诊,大筛三点半爬起来采样或者晚上下班后开始采采到十二点下,两天一采样,头发花花掉,压力真的太大全靠吃药顶着。
这一幕幕、一桩桩,三甲希望各级医院、管理部门能形成这样的共识:
在外派支援中,能把医务人员的年龄、基础病、家庭情况等作为选派人员的基本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切忌带“病”支援、带“难”援助。对援助人员合理安排倒休,相关补助要跟上,后顾之忧要想办法解决。
核酸采样检测的任务建议交给第三方公司来做,由各地政府购买服务。医院除日常诊疗需要的检酸采样检测外,医务人员的重心应放在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上,放在日常对其他患者的看病就医上。如果医务人员都被派出去核酸采样了,谁来保障群众的日常就医呢?
可能有人会说把核酸采样检测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市场,而不是公立医院,这能行吗?毕竟最近多起核酸造假事件可都是第三方公司干的。
三甲的建议是不能因噎废食,北京勇于刺破核酸黑幕,自从实施冒头就打的雷霆手段后,社会面很快清零、疫情根本好转,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也警示各地必须彻彻底底把核酸检测关进制度的笼子。
一直以来,在防疫成本账中,我们算得最多的是经济账,希望全社会也关注一下医务人员的负重账、付出账、健康账、可持续账。只有算清账,合理安排,统筹安排,才能保证动态清零政策的可持续性。
还想醒大家,健康人生拒绝悲剧,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三甲传真,每天早定这里,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医学科普开始。
还想提醒大家:经常有朋友留言咨询,三甲专门开通了“三甲学堂”解疑答惑。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后,为您和家人健康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