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蛊”“恶作剧”,这些生活中的调味剂,一直获得年轻人们的追捧,但有时候恶作剧的尽头可能会吞噬生命。最近,英国的两位青少年因为恶作剧导致老人死亡而获刑的新闻冲上热搜,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的整蛊呢?这件事要从去年10月说起,来自萨里郡莱瑟黑德(Leatherhead, Surrey)的Kai Cooper和来自埃塞克斯郡绍森德(Southend, Essex)朋友平时经常在一起捉弄身边的人,恶作剧整蛊他人是他们生活中的乐趣来源。当他们在酒吧门口对过往行人投掷烟花获得“快感”意犹未尽的时候,Kai Cooper萌发了一个新玩法,与其在街道上对不特定人员恶作剧,不如向陌生人家投掷烟花更有趣。于是他们就拿着Megaburst烟花在街道上寻找目标。Yahoo
当他们走到罗姆福德 (Romford) 皇后公园路 (Queens Park Road)的一处房屋时停了下来,把准备好的烟花趁人不注意通过门上的信箱缝投入到了一户人家,此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作剧即将带来的悲剧。他们把点燃的远程烟花通过信箱塞入的人家住着的是88岁的独居老人Josephine Smith,正在家里熟睡的Josephine,对这样恶作剧丝毫没有感觉,当烟花引燃了家里的易燃物后,浓烟开始侵入沉睡的Josephine,最后在警察到来之前Josephine还是因为烟雾窒息而死亡。
Romford recorder
卖给他们烟花的Romford店老板,被这出恶作剧害惨了,事发后的舆论严重影响了烟花店的经营,甚至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案件发生后,一些网友开始为这两位年轻人辩解“恶作剧玩大了”,但是面对生命的逝去清描淡写的一句恶作剧解释还是让很多人不得不站出来辩驳几句,而且青少年的恶作剧有时候没有下限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英国达拉谟(County Durham)地区的校园开始流行一种叫做“Bangcock”的男孩私密游戏,因为发音与泰国首都曼谷的英文“Bangkok”类似,所以当有人在校园里提问“泰国的首都在哪里”的时候,如果没有马上反映出答案,提问者就会攻击没答上来男孩的下体。一次,名叫Bailey Summers的高年级男孩在和同学玩“Bangcock”的时候,因为对方动作过猛,导致下体疼痛被送到医院抢救,在母亲赶来医院的路上,甚至还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就被医生紧急告知要签署“切结书”(意思就是蛋蛋可能保不住了)。虽然最后医生尽力保住了孩子的蛋蛋,但是8周的康复期让孩子耽误了不少学业,最让家长难以接受的是,学校其实很早就知道男孩子们之间开始流行玩这个游戏了,但是一直认为是普通的打闹,没有特别的注意,更没有第一时间告知家长。这种以游戏为恶作剧的理由,让很多青少年在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并不一定会预判到危险性,很多孩子在参与的时候还认为是一个普通的游戏,而这种游戏心态甚至会扩展到对他人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评价和干预。英国伯奇伍德(Birchwood)小区高中的布瑞安娜·盖伊(Brianna Ghey)是一位TikTok的小网红,平日里以跨性别女性的身份在网络上拍短片模仿流行歌曲。虽然在网络的世界里,很多人都表达了对她独立自我认识和风格的肯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校园里,大家对她的包容度并没有那么高。可能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不认可会最后竟会引发出生命的悲剧。今年2月11日,警方在英国沃灵顿(Warrington)的卡尔切斯带状公园(Culcheth Linear Park)的小路旁,发现了被袭击后布瑞安娜的遗体,嫌疑人是两位15岁的青少年。在英国,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10岁,德国是14岁,瑞典15岁,葡萄牙16岁。犯罪低龄化已经成为整个欧洲头疼的事情,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天使面孔下面,有时候却隐藏者一个超乎想象的恶魔。
Vizaca
英国臭名昭著的少年杀人犯玛丽·芙罗拉·贝尔(Mary Flora Bell),是上世纪60年代很多人心中的噩梦,因为她在10岁时杀害了4岁的马丁·布朗(Martin Brown),之后又在11岁的时候杀害了3岁的布莱恩·豪(Brian Howe),这种连续犯罪行为最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1968年被法庭以“误杀罪”判处无期徒刑后1980年,23岁的玛丽被提早释放出狱。2019年,来自法国的一对夫妇带着6岁的孩子来到英国度假,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本以为能拥有一个美好回忆的家庭旅行却差点儿让自己的孩子有去无回。当这对夫妇正在伦敦泰勒现代美术馆聚精会神的观赏艺术品时,并没有注意到孩子已经离开了他们的视线,但就是这短暂的几分钟时间,被一旁患有自闭症的男孩Jonty Bravery盯上了,他趁机一把保住了远离父母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将他扔下了30米高的观景台,留下的却只是一个扭曲而诡异的笑容,然后若无其事的离开了案发现场。虽然这个涉及到特殊孩子的“无意识犯罪”,但是这些无意识犯罪念头不仅在特殊孩子中会有,一些青少年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书刊、传说等,也会帮助他们打开恶灵般的灵魂,一旦开启后,甚至达到喝人血的邪恶蔓延。2011年纪录片《杀人少年:罪恶近距离接触》(Kids Who killing: Evil Up Close)曾经介绍过一个残忍的青少年杀人案,17岁的马修·哈德曼(Matthew Hardman) 因为沉迷于吸血鬼传说,坚信喝人血会长生不老,把自己90岁的邻居老奶奶梅布尔·莱森(Mabel Leyshon)残忍杀害后,在老奶奶家里挖其心脏喝血。被逮捕之后,对整个杀人过程的描述也只是表现出冷漠镇静的状态,仿佛喝人血就像喝水一样正常。在前面的案例中,烟花恶作剧的孩子家长看到审判结果的时候,还一直向媒体辩称两个青少年还只是个孩子。家长的辩解其实是想从舆论上帮助孩子们减轻罪恶感,但是却也反映出孩子们之所以会最终铸成大错的潜在原因。在2018年的街头,一位残障女士正在悠闲的享受阳光,此时四名15-17岁的英国青少年毫无征兆的把面粉和鸡蛋向她砸来,事件被传到网络之后,在网友们的围攻下,这些青少年们的具体特征开始慢慢在网络世界变得立体,甚至家人也收到了一些骚扰的信息,最后不得不申请警方保护。但是让很多网友不买账的是,其中一名青少年的母亲开始控诉网暴把她儿子16岁的生日毁了。看来这位母亲是忘记了,她的乖宝贝也曾经毁了一位残障女士悠闲的午后时光。2020年,当被称为“拖轮垃圾箱杀手”的17岁英国少年洛基·马西亚诺·普莱斯(Rocky Marciano Price)谋杀罪名成立后,法庭外家人们仍然穿着“错误判决,释放这个男孩,凶手仍然在逃”标语的T恤声援,而父亲在面对完整的证据链判决后,依然站在支持孩子的一方,究其原因是家人们无法相信一个智商为65的孩子怎么可能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来杀害一个陌生人。如果说家长的态度是变相纵容了孩子的“野性”,那么法律面对低龄幼童犯罪的“宽容”是不是也是一种不良的引导?还记得1993年英国著名的“十岁魔童”案吗, 年仅10岁的John Venables和Robert Thompson将2岁的James Bulger虐杀致死后,最终却因为《未成年保护法》里的年龄阻却事由判处了极低的刑罚。手段的残忍,行为的狡猾,让当时参加庭审的民众都无法想象,最后的结果也让大家惊呼为什么年龄可以作为免死金牌?为此当时的英国《太阳报》还征集到了28万人的请愿加刑的签名,欧洲人权委员会(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都介入其中,最后增到15年。因为极富有争议性,爱尔兰导演文森特·兰博(Vincent Lambe)还据此拍摄了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短片《羁押》,而这让引发更多人的讨论,甚至也让很多网友“人肉”到了出狱后的两个孩子的近况,一个是2018年因涉及儿童色情资料的罪行继续入狱,另一个则是与同性交往定居英格兰西北部。记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中一段对婴宁恶作剧的描写:“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的确,没心没肺是恶作剧者的外表,但是实施恶作剧时的狡猾奸诈,以及不以为然都让人不禁一身冷汗。不能说恶作剧是犯罪的根源,虽然开玩笑的恶作剧在生活中充当我们快乐的调味品,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度,不仅仅在行为上、心理上、甚至关乎周围人的包容上。恶作剧不是犯罪的挡箭牌,也不是摆脱责任的借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树立正确的“恶作剧观”引起大家共鸣,让恶作剧回归本质的增添快乐,而不是赔上人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被捉弄的会不会是自己,而且你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恶作剧,而不是悲剧。
Warrington, The guardian.
点击“阅读原文”,任意输入关键词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种英国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