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强为什么被设定为鱼贩子?
作者:许翔云
导语
春节期间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中,主人公高启强骑着电动车卖鱼的照片红遍朋友圈。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高启强的原始职业是一个鱼贩子,而不是其他职业,比如肉摊老板或菜贩子呢?其实,这和鱼以及渔夫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形象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丰饶象征的鱼
在中国文化中,鱼象征着丰饶。记载上古传说的《山海经》中描写了一种名为“文鳐鱼”的鱼,“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大穰”是丰收的意思,这里把鱼的出现当作天下丰收的吉兆。《诗经·小雅·鱼丽》有云:“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尔雅·释地》解释称“鱼丽”就是“言太平,年丰,物多也”,整首诗讲述的是,这是丰收的好年头,物资充盈,捕获甚多。《诗经·小雅·无羊》将代表丰饶的鱼扩展到人的梦境中:“众维鱼矣,实为丰年。”假如做梦梦见鱼,那么将意味着丰收年的到来。“鱼”与“余”字的同音进一步强化了国人心目中鱼儿与丰收间的联系。即使到今天,许多家庭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上都要准备一道鱼菜,寓意年年有余。过年的年糕也做成鱼的模样,火红的窗花也带有鱼的图案,这些都是鱼文化在今天的传承。
剧中高启强在菜场打拼,原本是想靠着自己的双手让亲人过上幸福的生活,选择象征丰饶的鱼作为他的售卖物再合适不过了。
清代宫廷藏童子抱鱼吊灯
此花灯是应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赏灯习俗而制作的
来源/故宫博物院
象征丰饶外,鱼在中国古代还往往借指人,普通的鱼可变化为其他更“高级”的动物,代表着人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庄子的《逍遥游》想象了一种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鱼变成鸟儿后,逍遥自在,可辗转千里,无拘无束。
关于鱼的变化,我们最熟悉的是鲤鱼化龙的传说。据《采茧杂志》记载:“鲤鱼一名稚龙。”可见早在古书中,人们便将鱼视作龙,将龙视作鱼,认为鱼和龙可以互化。大家所熟知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最早见于《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海江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上则为龙,不上者点额暴腮。”那些跃上龙门的鱼儿就变成了龙,而那些跳不上去的鱼儿碰坏了额头、碰肿了脸腮。
随着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鲤鱼跃龙门”正式被赋予社会阶层晋升的含义。诗人李白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要是考不上科举,就只能当个普通人。另一位唐朝诗人章孝标也写诗感慨道:“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要是科举及第,这么多年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唐朝的读书人渴望高中,剧中的高启强也希望自己能通过卖鱼实现社会阶层的提升。
《士子读榜图》
作为普通人命运化身的鱼
鱼固然有能跃过龙门的,但大多数的鱼只能沦为人类腹中美味,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项羽和刘邦“鸿门宴”的场景,刘邦即使在知晓了项羽谋害他的阴谋后,仍旧打算依礼辞行而去,这时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您都是人家案板上的鱼和肉了,还告辞什么呀。
鸿门宴上的樊哙。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连当时的刘邦在西楚霸王面前都得受人摆布,更别提普通小民了。后来,西汉由于多年征战、兴建工程,小民不堪其负,发声抱怨。汉乐府民歌《乌生八九子》中就曾慨叹:“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竿尚得鲤鱼口。”即使躲得再远,朝廷也能找到他们。与百姓距离更近的诸侯王和官吏同样横行霸道,《后汉书》在追溯西汉初年分封诸侯王的情形时,称他们“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诸侯王疯狂盘剥百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到了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使无数生灵涂炭,其中在数国间反复横跳的侯景尤其臭名昭著。他先服侍东魏,之后又降西魏,继而投奔南方的梁朝,梁武帝居然起用他为大将,率军讨伐东魏,东魏为此起草檄文,警告梁朝将遭遇严重的后果:“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果然,第二年八月,侯景便发动叛乱,当初力主接纳他的梁武帝被囚禁至死,殃及无数普通百姓。
鱼所代表的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普通人,在剧中有着充分体现。每当高启强要让老默杀人时,所使用的暗语便是:“老默,我想吃鱼了。”收到指令的老默便会提着活鱼上门,娴熟地剖腹杀鱼,正如他接下来要对受害者们所做的那样。而高启强表面待人友善,时不时给旁人一点小恩小惠,背地里干的也是鱼肉乡里的勾当。
值得一提的是,以鱼喻人的笔法在经典黑帮影片《教父》中也有所展现,当教父的贴身打手被对头杀害后,教父家庭收到了他生前穿的防弹背心,里面裹着一条死鱼,意为他“与鱼长眠”。
防弹背心,里面裹着一条死鱼。电影《教父》剧照
复杂意象的渔夫、渔贩子
在鱼本身的文化含义外,还源于渔夫/渔贩子这一职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复杂意象。鱼贩子中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在《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垄断了当地的鱼市场,他不来,没有鱼贩子敢开市卖鱼。高启强小心谨慎,但仍得看负责市场监管的唐家兄弟脸色,多少能在莫言的短篇小说《鱼市》中找到对照:欺行霸市的兵痞刘队长,努力谋生却又带有些市侩气息的众位鱼贩子,以及美貌的老板娘凤珠。
鱼贩子的生计离不开渔夫。中国古代文化中,渔夫往往被描绘成具有智慧的人。传说姜太公在水边钓鱼,引来周文王的拜访。后世用稳坐钓鱼台来形容地位稳固、掌握局势的人。唐朝柳宗元也写了名为《渔者对智伯》的寓言故事,借渔夫之口,预言了智伯的悲惨下场。高启强盛极一时的时候对局势的分析和把控,以及每天驾着电动车送鱼的普通模样,还真有几分腹黑渔者的味道。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也不乏对渔夫的负面评价。由于渔夫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资源,无需像种植业那样经过耕种、养护、收割等长期艰苦的劳动,因此在以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渔夫往往被描绘成不劳而获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父之图”“渔人之利”成了钻空子、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代名词,而这也符合高启强运用非法手段在京海市牟取暴利,且不时借力打力的剧情。
在不正当得利的评价之外,由于打渔人在水上讨生活,官方没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监视,因此他们被认为是潜在的罪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常用江湖来指代官方无法触及、缺乏法律约束的场域。
东晋时期的孙恩卢循起义、南宋时期的钟相杨幺起义均以海岛或湖泊作为基地,明朝时期的倭寇队伍中也夹杂着不少亦商亦盗的汉人。我们所熟知的《水浒传》中,也有不少表面上以打渔为业,却同时涉足黑道的豪强。在劫持生辰纲的七人团伙中,就有石碣村的阮氏三兄弟。张横则在浔阳江上以摆渡为名劫人钱财、害人性命。他的兄弟张顺险些死在使用同样伎俩的张旺与孙五手里。
渔者中不仅好人坏人混杂,并且因为擅长与水打交道,也有兴风作浪的能力。唐代张志和写过一首《和渔夫词》,里面有一句“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描绘了渔夫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创造了表示好人坏人杂处其间的“鱼龙混杂”这一成语。《水浒传》中的李俊绰号“混江龙”,他还有两个副手,一是出洞蛟童威,一是翻江蜃童猛,一看这些绰号,便知他们有翻江倒海的能力。
日本人所作的《水浒传》人物画
充分展现了李俊翻江倒海的能力
渔夫本身的职业属性外,鱼本身也与密谋联系在一起。鱼被认为具有神秘色彩,古时书信往往做成鱼形,因为鱼是深隐之物,不会使信件的内容外泄,后人也据此用“鱼肠尺素”来指代书信。古人在密谋时,也经常在鱼肚子里做手脚。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找来刺客专诸,打算谋害吴王僚,取而代之。由于吴王僚有所防备,公子光便设宴款待,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在进献烤鱼时抽出匕首,一击致命。到了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密谋起事时,用红色颜料在丝帛上写“陈胜王”三字,放在鱼肚子里。戍卒们把鱼煮熟后,发现了里面的字条,以为这是天意。高启强从事犯罪活动,自然是摆不上台面的,所以才借助卖鱼作掩护。
古代用来传递书信的木制鱼。
来源/天津邮政博物馆
与寓意极为丰富的渔夫相比,菜场里的其他职业在文化上都不符合高启强的人设。屠夫/肉贩子虽然孔武有力,但往往有勇无谋,更适合充当打手,而非诡计多端的幕后主使。西汉的樊哙便是屠夫出身,与韩信这样的智将形成鲜明对比。《水浒传》中的郑屠被鲁智深各种支使切肉,消耗了半天,最终遇三拳而亡。
反映内战前纽约犯罪集团活动的美国电影《纽约黑帮》中,帮派首领之一便是“屠夫比尔”,此人有勇无谋,只知以武力取胜,无视政治家关于时代已经改变、需接纳爱尔兰移民的劝告,最终身死。
此外,有一句古语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荆轲到燕国后,经常与屠狗者来往密切,饮酒甚欢,这便赋予屠夫以侠义色彩,与高启强从事犯罪活动的行为不符。一个罪犯,他再怎么仗义疏财,也只是伪装,而非实质。再者,“仗义每多屠狗辈”的下句是“负心多是读书人”,可见二者在社会阶层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高启强实现社会阶层提升的努力不符。
至于菜贩子,则往往与软弱相联系。传统观念中,吃肉使人勇武,吃菜使人无力,且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水浒传》中,种菜的“菜园子”张青明显受妻子“母夜叉”孙二娘管束颇多,且存在感较低。人们要显示自己不好惹时,都喜欢说“我可不是吃素的”。因此菜贩子这一职业也不符合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高启强形象。
由此可见,仅是主人公的职业设定,便牵扯出不少文化内涵。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财富:十五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