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如何看中国的12条立场?时事2023-02-28 07:02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舆论,都高度重视与欧洲之间的关系。道理说来简单:1、中美关系已经确认了激烈竞争的基调在此基础上,佩洛西事件中拜登总统援引“三权分立”原则来解释他控制不了佩洛西,这让中方对美国政府的对内管控力度产生严重怀疑。换言之,即使中方与美国政府达成一定的和解意愿,只要美国国内反华民意仍然高涨,相关举措仍难以有效执行——国会(或在野党)将出来争夺重大外交事务的控制权,而白宫无力(或不愿意)约束。2、中俄关系已经完成深度融合现在不是中国想不想发展与俄罗斯关系的问题,而是美国要把中俄打包捆绑、普京政府上上下下也紧紧抱住中国,中国需要拿捏好开展对俄交往的力度。可以这样讲,目前俄罗斯非常期望发生一场新冷战,这样他将获得来自东方的强大外援,外交压力显著减轻。3、中印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善(《莫迪的威胁》)。中国与印度之间有着长约2000公里的实际控制线,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双边关系带来不利影响。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日前表示:除中国外,新德里与全球主要大国关系良好,包括俄罗斯。这样梳理下来,在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中,欧洲毫无疑问成为了中方外交经营的重点,其对中国的态度也备受关注。2月24日俄乌战争一周年当天,中方发表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考量到中国的影响力与受关注程度,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欧洲主要大国领导人均对此做出回应。美国方面,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表示“俄方可以止步于第一条,那就是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后,总统拜登也直接出面评论称:“俄罗斯将会是(中国和平方案)唯一的获益者。令普京拍手叫好的方案,怎么可能是好事?”不仅如此,拜登还提醒各方说:“以为中国会为俄乌战争谈出个结果的想法是不理智的。”与美国的表态不同,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作用还是展现出了一些期待。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月25日的一次记者会上亲自透露,称自己将于今年4月初访问中国,以寻求中国帮助结束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马克龙说:“中国必须帮助我们向俄罗斯施压,让俄罗斯永远不使用化学武器或核武器,(这种努力)中国已经做出了,而且作为会谈的前提条件,俄罗斯必须停止侵略行为。”实际上,开战以来欧洲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俄国暴走,弄出一些不可控事件,比如生化武器、战术核武器、核电站泄漏等等。而中方12条立场文件中对欧洲的关切通通予以包含:七、维护核电站安全。反对武装攻击核电站等和平核设施。呼吁各方遵守核安全公约等国际法,坚决避免出现人为核事故。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促进和平核设施的安全安保发挥建设性作用。八、减少战略风险。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应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防止核扩散,避免出现核危机。反对任何国家在任何情况下研发、使用生化武器。这些话其实就是说给欧洲听的。不过马克龙同时也提到:中国参与和平努力是一件好事,但只有俄罗斯撤离所有军队,尊重乌克兰及其人民的领土主权,才有可能实现和平。考虑到撤军是普京政府的底牌(撤出部分被占领土)和底线(保留克里米亚),在最关键的这一点上,中方立场保留了灵活性——这也是俄罗斯能够接受中方立场的原因。同样是2月25日,在印度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对中方12点立场做了表态,据说还跟印度总理莫迪讨论了这份文件。朔尔茨表示:“(12条建议中)有一些是正确,例如再次警告不要使用核武器,但在我看来,没有提出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乌克兰领土。”说来有趣,在乌克兰问题上,印度政府的立场跟中国非常接近,但朔尔茨并未向莫迪施压。因为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联合印度、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德国与印度的贸易额大概是德国与中国贸易额的10%~15%),所以不想给印度人留下高高在上的教师爷印象,而是选择“求同存异”。综合看下来,欧洲领导人对中国斡旋乌克兰危机还是持有一定积极态度的,与拜登政府形成鲜明对比。开战以来,欧洲不仅丧失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也在政治与军事层面紧随美国步伐,失去战略自主性。一些富裕小国可能并不在意发展成如此局面,但法德等大国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心,想有所作为。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欧洲的“战略自主”对中国来说并不全是好事。比如:欧洲希望未来再次发生重大地缘事件时(如台海危机)不像乌克兰危机这样被动,希望避免被美国的制裁拖下水或误伤;想要做到这点,那就得未雨绸缪,减轻对华贸易依赖。实际上,以内部循环为主体、内部外部循环相互促进,是每个大国/政治实体都渴望达到的局面。除此之外,欧洲其实也不排斥将“修正”后的俄罗斯纳入自身发展体系。毕竟欧洲与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实在太互补了,文化宗教层面也颇为接近,部分欧洲人一直希望像改造德国一样改造俄罗斯。套用基辛格的一句话:“欧洲应该尝试将俄罗斯带入欧洲的体系,让俄罗斯与欧洲建立关系,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与德国建立起的关系一样。”特朗普时期的名画面。虽说特朗普不一定归来,但特朗普式政治人物却很有可能归来,这是很多欧洲人担心的问题。最后,引用前驻英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女士文章中的一段话:过去两三年间中国与欧洲缺少直接交流机会,使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加深,社会上对华认知也更被偏见所影响。不少欧洲人认为,现在中欧关系进入了更加困难、甚至“临界点”的阶段,出现问题时矛盾和分歧往往盖过合作。新时期以来,中欧关系原本发展地非常不错,2020年完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堪称中国有史以来标准最高、最雄心勃勃的协定。 然而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和俄乌战争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使得双边关系严重受挫。说巧不巧,在中欧关系螺旋式下滑期间,各层级官员由于疫情原因无法直接沟通,进一步加深了对彼此的误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迅速启动高峰会晤和面对面外交对于解开矛盾、增信释疑非常关键。见面三分情,能坐下来谈,问题就解决了一小半。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