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魏晋风度与手之关系
阳光安静地撒下来,微风轻轻地吹动,那些线状的旧书是《唐诗三百首》,是《诗经》,是《陶渊明诗》,是《庄子》,在温热的地上排开,接受阳光的抚摸,在风中被翻阅。这是极美的一幅画,那些古典文本里的句子、诗文仿佛慢慢走出来,走到阳光之下,走到微风之中,更像是阳光之手在轻抚,微风之手在拨弄,而晒书者林文月用手将书放置于地上,用手触摸着文字,沙沙沙沙,仿佛是她和那些书页在对话。
刘佩怡和齐怡镜头下最富古典意蕴的一幕,林文月和书的对话也构筑了作者之手和古典文学的一次触碰,这触碰,如果说在林文月研读魏晋六朝文学之前,可以说是一种偶然的相遇。
出生于上海,外白渡桥上留下童年回忆,林文月的“出身”当然缺少个体选择的自由,在12岁之前,自日本租界的林文月一家是“日本人”,这是日据时代的人生开始,那时候学的便是日本的语言和文字;193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身为“日本籍”的林文月便成了战败国的臣民,但是两天之后又变成了战胜国的人,1946年离开上海来到台湾,从零开始学习国语……
两天里身份的转变,语言文字从零开始的学习,对于林文月来说,这一切都是不被选择的选择。
高中考入“北二女”,之后又入台北大学,偷偷将报考志愿的“外文系”的“外”字扣掉,换成了“中”,于是最后变成了中文系学生;在台湾大学的中文系里,受到系主任台静农和郑骞教授的文学熏陶,成为了“读中文系的人”,在做毕业论文时,和同学去见郑骞教授,教授看到不同着衣风格的他们,于是就建议相对华丽的林文学去研究谢灵运,而朴素着衣的同学研究陶渊明,于是林文月开始以谢灵运的诗文为题做出了毕业论文……
从“日本籍”到战胜国的人,从外文系到中文系,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甚至从上海到台湾,人生的一系列转变似乎都充满了偶然,都有着某种随机,但是对于林文月来说,偶然亦是必然,随机亦是选择,那必然之存在,那选择之结果,便是和文学,和翻译,和生活无法割舍的关系。
“读中文系的人,实在与读其他科系的人一样,正昂首阔步着……”林文月在《读中文系的人》一文中这样说,无论是中文还是非中文,都是同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那便是“昂首阔步”。
林文月的外公是写作了《台湾通史》的连雅堂,自然她的血脉里就流淌着文学的因子,从台大开始,林文月便徜徉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里,研究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在台静农和郑骞“奇文共欣赏”的氛围里感受文学之魅力,这便是林文月的文学情缘,正像她研究的魏晋风度一样,林文月和文学结缘,也将文学之古典,之优雅,之温润,都渗透进人生里,都成为生活之写照,都成为生命之一部分。
“先一刻碧清的海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转变为水银一般的有重量的颜色了。时间并未永驻,唯其似乎运转得极缓慢,赶不上我手表上时针移动的速度。”时间之永恒便是岁月之沉淀,在沉淀中,一双手触摸着那些光影,一双手更是书写着文字。研究魏晋风月,专注于《洛阳伽蓝记》的古典美学,受到学生启发疑问于陶渊明笔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飞鸟”是单数还是复数,林文月治学的态度是严谨的,是认真的。而在专业之外,生活在她看来,亦是一本用手认真记录的诗文。
新婚之后并不会生火,作为引火的报纸竟然放在木炭之上,林文月初尝了“灰飞烟灭”的尴尬,但是之后她却成为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妻子好女人,“做菜很享受,就像写文章一样……”
她根据自己做菜的感悟写成了《饮膳札记》,她把每次请客之人的名字写在卡片上,多年以后竟也成了珍贵的回忆,她从母亲那里学得了做萝卜糕的秘诀,每次孩子回家她都会花上一整天做萝卜糕,“这也是将我和母亲的生死连在了一起……”即使去日本做研究,答应给林海音的杂志投稿,于是便有了《京都一年》的散文集……
蒋勋说,林文月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讲述着“生命的情调”,那是一双将客人名字记在卡片上的手,是用一整天做出萝卜糕的手,是享受做菜快乐的手,当然更是将生活文学化、文学生活化而写作的手。在日本接触到《源氏物语》,林文月也被这本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所吸引,于是发挥自身跨文化上的优势,40多岁开始将《源氏物语》翻译成中文,尤其是795首和歌采用三句的古典形式,的确创立了属于林文月的独特风格,“一个个铅印的文字,在我阅读的刹那,如此鲜活生动地变成低沉微弱又似乎十分热烈的声音,进入了我的心象里,让我分享了那种滴落不已的回忆。”
吸取马奈印象派绘画的风格而用在写作上,于是有了印象派的《人物速写》一书,人如在镜中,镜子后面映照出的是另一个丰富的世界,用女儿郭思敏设计的作品为封面,出版的《作品》《交流》等书,是文字视觉化的一次努力……
“很多年以前,我遇到过一双赤手空拳的手。那双手大概与我有前世的盟约,于是,再也没有任何一双手能够吸引我一顾。”也许对于林文月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双手是订下前世盟约的一双手,是相互牵着的一双手,是人生之生死不舍放下的一双手。
郭预伦,台大“五月画会”的成员,吸引林文月的就是他那双绘制出生命之美感的一双手。长得漂亮的林文月在大学里有许多追求者,甚至追求者结社成“追月社”,但是林文月的目光只为郭预伦的那一双手而吸引,虽然家里反对他们交往,但是林文月还是冲破了父母的束缚,和郭预伦走在了一起,这是她第一次恋爱也是唯一一次,结婚后她成了妻子,成了慢慢学会做菜的妻子,也成了写下《饮膳札记》的妻子。
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两个人的目光再没有从彼此身上移过,两个人的手也再没有分开。晚年的郭预伦在没有养病,林文月则为了照顾他去了美国,去世的时候,他们拍了一张手的照片,照片中郭预伦的手是浮肿的,但是在定格的瞬间,手不再是病态的手,是孩子和自己的爱温暖着的手,是记下了岁月沧桑的手,丈夫离世,林文学有些哽咽地说,“他比我先走了,现在我成了他的姐姐。”从此她变得更加坚强。
重回台大中文系,她已经80岁了,学生为她举行80岁生日聚会,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串项链,当学生将项链戴在林文月的脖子上,80岁的她用手捂着脸,表情里藏着可爱,就像曾经在这里学习的那个少女。
80岁依旧不老,80岁依然优雅,那双手遮住的目光也依然是羞涩,而这便是走过了人生风景的林文月依然保持的“生命的情调”,它是时间的延续,它是生命的永恒,如文字本身,如文学本身,如“读中文系的人”本身,继续着,昂首着,在一双手编织的故事里,爱着生活,爱着生命,爱着爱本身,“读中文系的人,实在与读其他科系的人一样,正昂首阔步着……”
导演: 刘佩怡 / 齊怡
主演: 林文月
类型: 剧情 / 传记
官方网站:
www.poemmovie.com.tw/island2/movie4.php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5-12-18(中国台湾)
片长: 95分钟
林文月(女,1933年-),台湾省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并且于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林文月 / 读中文系的人
先一刻碧清的海水,不知什麽时候开始,已转变为水银一般的有重量的颜色了。时间并未永驻,唯其似乎运转得极缓慢,赶不上我手錶上时针移动的速度。
家学渊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誉为“台大第一景”。是校园传奇,更是散文与翻译大家。台湾史家连横之后,生于上海日租界,12岁以前是“日本籍”,光复之后举家返台。
本片依循著林文月的散文创作,回顾战乱时代大变动与大迁徙的童年;重温师承文人大家台静农、郑骞的文学熏陶;触动与一双前世盟约之手牵起的那一刻;展读翻译钜著《源氏物语》历时五年半铸炼的成就与毅力。林文月兼擅翻译、学术论文与散文,作品丰富多元,形绘了特殊的人情风貌,诉说了深而浓的回忆故事,进而开拓了色香味兼具的文学感受。
作者:五行缺水
编辑:野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