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用户标签建设 在社群运营的1.0阶段,大部分的运营动作都只能停留在通发和基础的互动,本身也受制于中台能力,无法很好的做用户精细化分析和应用。2.0会员体系的改革同时也将私域快速推到2.0阶段和3.0的加速期。MINISO早期的标签建设来源于社群分层,随着社群数量的增量,运营人员的投入和成本逐渐攀升,对于社群的产出价值就不得不进行量化考核。社群的ARPG(*ARPG=Average Revenue Per Group)值是MINISO在社群分层的输出指标,社群ARPG值是表示每个社群平均每年的贡献,其实跟我们经常聊的个人ARPU值类似,差异点在于个人和社群单位。在提升ARPG值的过程,这时候就需要分层和筛选,把某个群内的高质量、高活跃、高转化用户筛出来,重新群组,进行差异化管理培养。这个过程,也就是MINISO所谓的“千人千面到千群千面”,而建立这个概念的前提是务必需要给每个用户打上足够多维度的标签!在会员体系的3.0阶段,MINISO对群周期和用户标签进行系统性梳理,包括不限于5大维度区分社群,且建立不少于60个的社群标签。社群周期、社群等级、粉丝来源、粉丝占比、内容偏好等五个维度来区分社群的优质性。例如,社群周期,按照运营的时间周期PHASE1-PHASE6共6个等级划分第一个维度;按照门店、公众号、小程序、广告来源、模板消息、快闪群等6个来源区分粉丝归属;按照群内的用户转化标签金卡会员、银卡会员、品类偏好、新客转化、活跃会员、流失预警等6个用户状态来区分社群属性;按照用户在平台的行为路径,品类偏好、IP偏好、渠道偏好和活动偏好来区分内容偏好属性;按照社群ARPG值来区分N级、A级、B级、C级以及D级社群。五大维度和60个标签分层社群,私域用户更是如此,据了解,MINISO在5700万的会员用户当中,按照生命周期,兴趣标签,品类偏好,用户画像,行为路径,购买频次,消费场景等不同维度进行打标,会员中台累积沉淀了50亿的用户标签体系,每个用户身上大概有90个标签。基于这样的用户标签不断做AB测试,在过去每年会有超过1000个精准营销的测试案例,沉淀了128个滚动营销事件策略。每个用户进入到私域环境后,他们的标签体系会随着在平台内的消费环境和社群内的活跃条件,标签数量会不断累积完善,从最初的静态标签(用户画像,品类偏好等基础信息),不断滚动和增加动态标签的覆盖,在此过程中,对于用户消费周期、活动偏好、细分品类和IP偏好的颗粒度越来越精细,可应用的圈层策略和打法也越来越精准。KOC内容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