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七年通勤车,我不再崩溃了
文|读者:坑坑
七年前,我买了学区房,孩子上学方便了,我上班则要坐40分钟通勤车。一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近乎一个半小时,这种无薪的辛苦最初让我很吃不消。没人喜欢通勤,尤其对于我这种腰肌劳损、晕车严重的人。
199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尔凯蒂提出一个理论:人们每天大约有一个小时的通勤预算,会按此规划不同的出行方式。也就是单程时间在半个小时内的,才能让人们对通勤这种事不感到极端痛苦。只是,为了碎银几两,很多通勤人通常没有更多的选择,慌慌张张颠沛流离无从避免。
刚开始我选择骑摩托车,天气晴朗时还好,往返消耗两个小时,我就用一种要去旅行的错觉麻痹自己。只是四季鲜明的气候对我不太友好,春有大风肆虐、夏有烈日暴晒、秋雨萧瑟、寒冬有雪,遭了两回罪后,我就及时止损,果断地选择了坐通勤车。
当时众人推选的车长还在,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个“欢迎仪式”,打开了大巴车里的一圈彩灯带,音响里很大声地播放着流行音乐。正值周五下班,喜迎假日的心情被渲染得很热烈,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地奔向家的方向,我也破天荒地没晕车。
当然,初体验的快乐如昙花一现,之后,再也没有感受到。通勤费一涨再涨,坐车人数一减再减(买了私家车),车型也从大巴变成中巴,还嫌弃24座的车没有36车坐着宽松自在呢,又只能坐16座的车了。座位挨挨挤挤的,椅子没办法调成半躺状态,假装去度假的休闲心情不再。想到要通勤,前一晚就有种挥之不去的战备状态,紧张忙碌成了常态。
2014年一项针对英国通勤者幸福指数的调查发现,通勤时间每增加一分钟,人们基于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都会随之下降。为了准时坐上车,我最晚六点就要起床给一家人做饭,不到七点就得出门。有时凌晨四点多醒了就了无睡意,明知道凑合一下,还能睡一小时回笼觉,但身体与意志劈叉,不听使唤,蠢蠢欲动着不敢安歇。
知道开车上班只需花半小时后,我就打算学车。出发时间相对自由一些,尤其是有时候公司活儿少,有车的同事们早早就一脚油门溜之大吉,通勤车却要等所有人到齐才能出发。有时饥肠辘辘地刚到小区,吃饱喝足的同事已经从公园散步回来了,看得人眼热。
只是念头起了,迟迟没有执行,因为自己买车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先不说成本剧增,学驾照、买车、保险、加油,加一起就是笔巨额开销。也别猜想我晕车体质、冲动性格,是否能把车开好?就说停车颇让人头疼。
办公室的十个女同事,尚算年轻的人里就我一个不会开车。不过,她们即便考下来驾照,也是放在家里吃灰。要么胆子小,不敢上路;要么离得近,觉得电动车更方便;要么家里就一辆车,男方更需要。离家远的,也跟我一起坐通勤车。
朋友大学毕业就学了驾照,直到去年才贷款买了辆车。她经常跟我分享,她技术提高的喜悦,没处停车的烦恼,一路畅通的惬意与挖沟修路的抱怨。多了一样物件,就能衍生出很多事端和情绪。
被她大量的信息流影响了思维,我更心动了。为了鼓励我,她不辞辛苦,开车跨市来接我去她家玩。刚见面,白色汽车看着气派威风,坐进去干净宽敞,各种日用品零食触手可及,俨然家的另一个分身。再加上温度适宜,歌单可心,音质感人,开着这样的车跑通勤幸福感更强烈吧。
直到吃午饭时,她绕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找到停车的地方。我一边忍受着头痛、胃不适的晕车症状,一边默默卸载了刚下载刷题科目一的app。光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人懒、笨、不愿操心,坐通勤车是最优解了。
我也曾想过换工作,但比起跳出舒适圈吃未知的苦,我更愿意吃通勤的苦。一旦足够死心,对现状的包容度就会大幅提升。一度我以为,通勤会榨干对工作的热情,如今我已经找到苦中作乐的方法若干了。
U型枕、耳机、手机是必备品,一上车就戴上耳机听小说。既能屏蔽车厢中嘈杂的聊天声和发动机的噪声,又能达到阅读学习的目的,一举双得。不过,常常听着听着就进入了睡眠模式(纯文学催眠的功力还是很强的),刚好夜晚的睡眠时间短,在车上补觉能找补回一些。不像坐公交车,担心睡过站;不像自己开车,分秒都得集中注意力。一对比,这通勤车坐得一点也不亏。
居家办公那段时间,如果晚上熬夜了,我也试过白天补觉,奈何即便脑袋困得难受,身体翻来覆去的就是睡不着。为此,我还想念过通勤车,小憩的睡眠质量比在床上高。老公笑话我说,把通勤车当成摇篮车坐了。
早上不再着急忙慌地弄头型了,马尾、丸子头、麻花辫,梳得再好也是无用功,在座椅靠背上晃来晃去,下车都会呈凌乱状态。发夹被压碎过,还硌疼过后脑勺。之后,我都是早上披头散发着出门,到办公室再特意对镜理云鬓,下班前,记得把头饰一一摘下来,放进抽屉,散发去坐车。注意这些小细节,让我觉得自己活得不那么敷衍与粗糙。
签约的通勤车司机轮班,有人开得稳,有人开得猛,之前但凡遇到司机急踩刹车我就生气。途中,有一处路面破损严重,每次经过那几个坑洼,车身都要剧烈颠簸几下。提前做准备的时候少,大多时候都觉得猝不及防,对恶劣的路况我也抱怨连连。
慢慢的,我发现抱怨并没能改善状况,反而让自己的感受糟糕起来。于是,我放弃了对完美通勤的执念,告诉自己,只要出发就要接受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平常心就好。如果没睡着,就看窗外的风景。树木、田野、微风、阳光、公路……清晨迎着朝阳,傍晚伴着夕阳,怨气载道是一天,元气满满也是一天。打工人一天的完美闭环来自通勤,好心情要由自己调节掌控。
《迟开的向日葵》剧照
在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前不久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中,45分钟以内通勤的比重被定义为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人们在将近30年时间里,对通勤的忍耐程度提高了15分钟。
前段时间,我深刻反省自己晚饭吃得多的问题,追其原因是通勤与工作让身体疲惫,披星戴月地奔波了一个白日,到晚上就会特别渴望摄入大量能量来补充消耗。下车去超市买菜时,也被汹涌的食欲驱使大买特买,在厨房大刀阔斧地煎炒烹炸,然后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地吃到撑。没办法,累得没有力气离开。
然后,我不再强行勒令自己少吃,而是给背包里准备了小包装的零食、水果、坚果或巧克力。在临下班时,在车上时,不引人注意地细嚼慢咽。加餐热量不高,既满足了身体需求,也完成了对精神的犒赏。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我在爱护自己,不需要一顿失控的饕餮大餐。这样,下车后我的步伐淡定了一些,不会在通勤收尾后崩溃。
这样,一天天地努力,每天都找一件小事儿去改变,尽力增加车上的幸福感,来刻意消减通勤对精力的损伤与磨耗。当然,无论如何努力改变通勤,我还是更喜欢周末,在布满阳光的大床上消磨时光,看书、睡懒觉。
排版:小映 /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