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代糖翻车!Nature:饮料中的常客,竟使心血管风险增加121%,促进血栓形成!
来源:梅斯医学
作者:乐一
三毛说:“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甜”始终是最让人无法抗拒的存在。工作压力大、同事相处不顺、生活水逆不散……任何糟心事都能被嘴里的甜味所安抚。正如《风味人间》里的台词那样——“甜食等同于善良的心和温暖的话”。奔波喧嚣的日子里,“甜”总能让人拥有片刻间的安宁。
随着人类“健康生活”意识的觉醒,为了在追求甜味的同时远离肥胖等慢性疾病,人们找到了一种神奇的物质——代糖。这类人工甜味剂具有糖类的甜味,但通常不能被人体转化,因此不产生热量。一时间,代糖成为了食品添加成分中的“宠儿”,就比如年轻人爱喝的某气森林和无糖可乐,都含有代糖,并因其“0糖0卡”的噱头一度火爆出圈。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代糖真的就如同宣传语上的那样健康无害吗?不同于被甜蜜“冲昏了头脑”的代糖狂热粉,科学家们对此一直秉持怀疑的态度。
近期,一项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题为: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的研究就发现了“端倪”——时下流行的代糖赤藓糖醇,竟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高发存在关联,使其风险增加80%-121%不等,并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图片来源:Nature Medicine)
赤藓糖醇在一些蔬果、藻类中天然存在,摄入后很难被人体代谢,大部分通过尿液排出,因此热量几乎忽略不计,且不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产生肠胃不适症状。这些优点让赤藓糖醇一度被认为是天然健康甜味剂。
来自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员首先在接受心脏病风险评估的近1200名患者中进行了初步调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他们发现血液中高浓度的甜味剂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以赤藓糖醇的表现最为明显。
随即,研究者们检查了两个分别来自美国(n = 2149)和欧洲(n = 833)的队列验证,并使用一种新的色谱-质谱方法,以较好地分离和定量赤藓糖醇。
令人惊讶的是,随访的3年中,这两个队列里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也同样具有较高的血浆赤藓糖醇水平。同时,两个验证队列中血浆赤藓糖醇水平最高组相对最低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别升高了80%和121%!
血浆赤藓糖醇水平与心血管风险评估
众所周知,人类没有分解赤藓糖醇所需的酶,当赤藓糖醇进入人体,大部分会被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研究人员进一步将赤藓糖醇添加到全血或分离出的血小板中进行观察。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赤藓糖醇会让血小板更容易激活并形成血栓。动物实验的结果同样表明,摄入赤藓糖醇能够加快血栓形成和缩短颈动脉损伤后血流停止时间。
赤藓糖醇促进动物体内血栓形成
糟糕糟糕oh my God!谁能想到看似安全的代糖竟能暗藏杀机呢?小编表示小心脏都要被吓得不跳了。
但是现实生活中,吃够了苦的打工人总是会忍不住来上一杯无糖可乐的嘛!正所谓“要想生活过的去,嘴里总要来点蜜”,偶尔一次摄入代糖饮料又会给我们带来多大威胁呢?
为模拟普通人群饮用“零糖饮料”的场景,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小规模的前瞻性干预研究。他们给8名健康志愿者喝了一杯含有30g赤藓糖醇的饮料,持续观察发现,虽然基线时志愿者们的血浆赤藓糖醇浓度比较低,约3.84μM,但在摄入30分钟后就能达到5.85mM,暴涨一千倍不止,这个浓度远高于凝血风险增加的阈值,并在随后的2-3天中都能维持高水平。
健康个体餐后赤藓糖醇水平
好吧,看来这年头代糖也不敢随便吃了,只有嗜甜星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正如此次研究的负责人Stanley Hazen博士所说,“这些年像赤藓糖醇之类的甜味剂迅速火起来,我们有必要对其长期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吃下去的东西不会是催生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其实这并不是代糖产品第一次被敲响警钟。
早在2014 年,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 Eran Elinav 团队就发现,人工甜味剂会影响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从而影响它们的血糖反应;2021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张利民研究员团队发现人造甜味剂的摄入会显着减少小鼠肠道菌群中阿克曼氏菌的丰度,并降低芳香烃受体(AHR)激动剂水平,促进全身炎症和脂肪肝的发展;2022年,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再次发现代糖在人体内会显著影响肠道菌群,从而改变人体血糖水平……
代糖引起全身炎症和NAFLD
这样看来,“减糖”、“控糖”已经成了大势所趋,网红代糖治标不治本,依然会给人体带来不小的危害。算啦算啦,小命要紧,以后再想给生活来点甜,小编表示可要慎重考虑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