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无人车教授的造车“忽悠”计划
作者| 宇多田
出品| 虎嗅科技组
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本周的百度集度汽车发布会,本来还开放的直播弹幕,在越来越多的骂声中被默默关掉。
“他们觉得反正大众不懂无人驾驶,所以可能也觉得大家没见过车。” 一位激光雷达工程师看着那像是半成品的概念车,以及一看瞬间可戳破的设计细节,几乎是乐不可支。而不少业内人均表示,就是当动画片来看的。
多年来,最擅长用技术概念进行自我麻痹的科技大厂,掩盖不掉大众与汽车产业的“群嘲”式袭击。
不少人调侃,在极为粗制滥造的VR场景里,只记住了这个希加加
这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
“用新技术的光环与未来承诺,去填补当下的空白”,是企业从互联网学到的惯常套路与伎俩(只是历史上从没搞定过2C市场的百度,这次劣质的太明显了)。
这一伎俩不小心蔓延到各行各业,尤以中国尚未成熟的软件技术行业与汽车产业为重灾区。
而让我们最感到诡异但又甚觉有趣的,是L4以上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前赴后继的“换皮”入场。
不得不说,百度开了一个“好头”。
去年6月到11月,短短5个月曝光造车又矢口否认的小马智行,既是中国融资最多的L4自动驾驶企业(估值85亿美元),也曾是“L4造车资本局”的典型忽悠选手。
只不过,他们在资金、人员等复杂因素驱使下迅速放弃,再次寻找可行之路,包括老老实实进入了一线车厂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招投标进程周期。当然,妖魔鬼怪仍在内部孵化,idea层出不穷。
“造车故事”并非不好,只是发现难度太大。高达百亿人民币的入局门槛,即便有地方政府鼎力支持也难掩一地鸡毛。
因此,当我们笃定,大环境下,缺乏落地实践和资金的L4创业公司,不会再重演造车的拙劣故事时,
“前”有图森前CEO陈默,在图森美国上市并成功退出后,再次在美国攒局搞氢能源重卡造车项目Hydron,过去几个月已融资超8000万美元。
先不论能否成功,我们更担忧的,是这股“热情”再次被抄到国内,照本宣科继续搞钱,但似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后”有L4自动驾驶企业中一贯高调的AutoX与独树一帜的CEO肖教授,以一份流传甚广的PPT和3年生产销售计划,建立了新的造车话术体系。
事实证明,我们错了。错在一直笃信世界没有那么多人傻钱多的人。
疯子还是骗子?
无论如何,AutoX都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级别自动驾驶企业之一,这一点必须承认。
根据官方,2013~2016年在担任普林斯顿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实验室创始负责人的AutoX CEO 肖建雄,一直在产业内被尊称为“肖教授”,还曾被选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青年科技人才奖项 “35 Under 35”。
然而,肖教授的美式高调与夸张宣讲用词,让产业对这家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评价,逐渐走向令人不安的境地。
有人觉得这只是创始人的风格问题,但也不少人说这就是一家满嘴谎言的骗子。
譬如,2020年,AutoX曾放出一段“没有司机驾驶的无人车在深圳公开道路行驶视频”,并宣称“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无人驾驶”。
但后来,据记者调查,视频里的乘客为“演员”,而这些车也并未拿到牌照。甚至深圳监管部门也公开表示“从未批准”。
此外,他们在上海的牌照也曾因过度宣传被停1个月。
来自AutoX的公开视频
再譬如,2021年中旬,他们曾推出“高达200万人民币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准备卖给需要组建车队的车厂或政府,被调侃为“堆料王”。这个时候,一提AutoX,产业里都会会心一笑。
而这个时间点,无论车厂还是同僚,几乎都在追求低成本交付方案。因此,该举动被一位产业人士形容为“深陷绝望后的奋力一扑腾”。
方案里传感器有50个,算力2200Tops……挺卷的
还有后来,他们在2022年大肆宣扬打破了“1000辆无人车车队规模”全球纪录,相当于碾压谷歌Waymo和国内百度。
然而,无论是从单车成本计算,还是有人向我们提供的现场照片细节来看,这个所谓大规模车队都有很多水分。
图片由人在现场拍摄,很明显,这些可不是200万的配置。而且更大的问题,是粘贴感严重
当然,技术没错,工程师也没错。
但一家企业,以个人英雄主义式的高声呼号与赛博朋克式的剑走偏锋,不仅不再适用于当下的软件市场,也绝不适用于“虽迟但总会挨”的消费级汽车市场。
我们从天眼查找到了由肖教授注册的“艾莱克斯汽车科技(保定)有限公司”,诸项信息看起来均很平常。这的确是一家由AutoX创始人肖健雄在2021年6月控股的汽车公司,但并没有显示跟AutoX主体的关系。
然而,在这份名为“艾莱克斯汽车”的PPT上,除了用词有些令人震惊,与其说它是一份企业商业计划书,更像是一份面向地方政府的、披着造车皮的无人车宣传书。
首先,我们并不清楚计划书里的“全球最大”“中国唯一”等字眼,是否触犯了中国相关广告法规。但这些说法无论是否夸大或违背事实,均动摇不了robotaxi产业目前的不确定性。
更不用说Robotaxi迷雾般的市场前景,不然也不会出现企业融资困难,倒戈车企的举动。
对于市场潜力的吹捧,相信产业人士、投资机构与一二线城市早已祛魅。而这里的“前景说”,似乎更像是做好了“三线以下城市产业下沉”的准备。
当然,以2050年为节点是没有问题的,就看怎么在30年时间里保证资本持续输入。
此外,还有自动驾驶产业里常见的“一叶蔽目”戏法(下图),用部分排名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
再次强调一下,加州车辆管理局每年发布的《自动驾驶脱离报告》从来都不是一份榜单,它只是一份企业自发上传的加州测试数据。
两年前,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把测试重心放在国内,这个数据的可参考性就更小了;另外很重要一点,截止2022年2月,谷歌 Waymo 的总测试里程数超230万英里,而 AutoX 仅5万英里,这里的数据仅仅是MPI数据。
如此种种还有很多。这些用来证明自己自动驾驶能力全国领先、前景巨大的夸张赞美,基本占据整个计划书一半篇幅,但却迟迟不见造车计划细节。
即便不是产业人士,大众如今也有了关于L4自动驾驶的基础认知——百度、小马、文远、元戎等无人车企业,似乎都被“这无数个唯一”或多或少冒犯了。
事实上,只有在最后几页,我们才看到关于AutoX造车的产品介绍与时间表。
但略显诡异的是,除了寓意来自于《道德经》的品牌名——“至简汽车”,我们哪里都没看到字里行间体现出“道德”二字。
他们用很多朦胧的字眼来强调自己的汽车智能化能力,对于是否有能力生产一辆完整的车,则显得暧昧不清,也缺乏必要的规划信息。
但更让人觉得荒诞的是,这些很科幻的汽车概念图和架构图,似乎均来自于网络下载,并非企业原创设计。我们看出,有部分来自于苹果公司的原创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是否是大忌?)
盗图这件事情,很难不让人担忧其造车是否会像某大厂一样,做一些必要的借鉴。
太恐怖了
但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未见汽车架构与产品设计图,先见型号和参数;未见产品,先拟定了市场销售时间表”。
这也许便是科技公司向传统产业发送的致命一击?用“出其不意”来致胜。
先卖企业(政府)客户再卖消费用户的市场策略……很具有本土化特色
他们的目标市场很奇特——无人驾驶市场。这是指所有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型号?
按照至简汽车不同年份的消费者市场目标数据和生产计划,他们想在4年时间里,取得那几家造车新势力成立至少6年才达到的销售目标。
翻越完毕后,很明显,这一份PPT比较明显的一个意图。首当其中,是通过地方政策倾斜和招商计划拓展无人车采买业务,但拓展细节几乎没有,用词虚头巴脑。
另一个隐性意图,是给地方画饼融资的意图,最终通过“造车”这一新故事继续融资并上市。
肉眼可见,“上市”这件事对于目前的自动驾驶企业来说,难度较高。不少企业在奋力拆解架构的同时,也在努力让账面更加好看。况且,上市之后就真的好过吗?
而在这家名为艾莱克斯的AutoX子公司的优势里,“上市成功率高”赫然在列。不清楚这个结论如何得出,但很显然,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与技术储备不是必要条件。
实际上,这份商业计划书在我们稀里糊涂读完之后,更加迷茫。我们在试图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出现了什么问题。
沉默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即便一直热切关注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但我们也许的确错了,因为的确没有充足的能力叫醒愿意装睡的人。
“在打着自动驾驶招牌的某科技公司要造车时,曾有不少投资人劝我也跟进去:‘管他们真的造不造出来车,又跟我们无关,先把这波(先入位置)抢了再说。’” 一位有威望的业内人士向我们回忆2020年的这段对话,现在来看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三年过去,国内无数“车展一次游”的造车创业团队,几乎没有给购车韭菜们以“尝鲜”机会就迅速陨落,的确证明了造车可圈地圈钱的“刚性需求”。
只能说,让产业荒腔走板的,绝不仅仅是一家企业之力。
我是虎嗅科技组主笔傅博,关注自动驾驶与半导体,欢迎产业人士交流爆料(微信:fudabo001,请务必备注身份)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由虎嗅发起,Foodaily 每日食品合作支持的 #食品饮料数字化# 专题分享会,将于6月16日举办。话题聚焦“新兴食饮公司的数字化探索” ,从生产制造、供应链、营销,客群增长等多个业务板块切入,深度探讨数字化应用的有效方法论。参与观众将有1个小时与分享嘉宾交流互动,会议暂行免费/审核参会制,赶快扫码报名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