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郑计背后社会2022-04-30 02:04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朱奕奕4月29日上午,卢小波最后悔的事情,是起晚了。他没能及时回复一条重要短信,那是跨越了50年的连接,是他一直以来牵挂之人的消息。“我是郑计的女儿”,短短一句话让卢小波的心怦怦直跳。11岁时的记忆复苏,那个偶遇的上海叔叔,那座有割不断缘分的城市,回到了他的眼前。郑计夫妇近照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偶遇郑计1973年夏天,卢保权计划带着两个儿子和妻子前往上海,为大儿子求医。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如何落脚成了难题。当时,卢保权在沙县人民银行的基层网点上班,银行后台有一块业务,叫“联行往来”,即各地银行在划拨资金时交换往来账务。卢保权便向做联行业务的同事打听,跟上海往来多不,认识什么人吗?也就是顺口一问,结果有个同事笑着说:“我知道上海那边,有个叫郑计的会计,不过没见过真人。”于是卢保权想办法联系上了郑计。卢保权夫妇近照到达上海后,卢保权只是想让郑计帮忙推荐个招待所、介绍个医院,郑计却直接开口,“走,住我家去。”卢保权百般推辞,郑计提起地上的行李就走,一家人就这样走进郑计十多平方米的小阁楼,一住就是大半个月。4月29日,93岁的卢保权回忆起那个位于长安路的小阁楼,又补充了诸多细节。例如郑计直接把床铺让给了他们一家人,自己打起了地铺,等妻女周末从松江回来,就拉个帘子,女的睡一边,男的另一边。还有早上经常吃的汤泡饭,爽口又暖腹,成为他们熟悉的上海味道。城隍庙和购物商场,纷闹的人流,当时仅有11岁的卢小波也跟着郑计叔叔看了个热闹。93岁的卢保权反复念叨着,“当时他也很艰难啊。”同样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份陌生人的赤诚相待更显可贵。卢保权的妻子则仔细端详着儿子发来的郑计夫妇近照,说着“认不出了认不出了,站在面前都认不出了。”对一个陌生人的印象,成为了卢小波一家人对上海这座城的印象。“我妈妈一直说上海是个好地方啊,上海的夫妻都特别恩爱。”留在卢小波母亲脑海里的还有,大马路上夫妻牵手行走的画面,卢小波说,那时他们居住的城市,夫妻之间少有这样的表示,母亲看到了很羡慕。两家曾经的合照启程返乡的那天,郑计带着卢小波一家去照相馆合影留念,在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赠送一张合影写上一句留念,就成为了凝固记忆的珍藏品,回家后卢小波一家五次搬迁,却从未丢失过这张照片。卢小波的母亲将三样纪念品带回了沙县,一盒铁皮装的饼干、一束塑料腊梅花和一套玻璃咖啡杯。“饼干很快吃完了,那个铁皮盒子上面印着珠穆朗玛峰,特别好看,母亲就一直把盒子放在最高的柜子上作为装饰。”卢小波回忆着,腊梅花则插进花瓶装点客厅。使用了50年的咖啡杯而那套咖啡杯“寿命”最为长久,如今还在卢保权夫妻家使用着,棕色的透明咖啡杯洁净雅致,竟然挺过了50年岁月的冲刷。分别后,两家曾有书信往来。93岁的卢保权早已遗忘了自己给郑计写了什么,只记得郑计发来的信件上还在关心着他们,写到“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一定尽力帮忙解决”。多次搬家后,卢小波一家丢失了郑计的地址,这个故事却被口口相传,卢小波的女儿毕业后曾前往上海工作,2018年卢小波也再次前往上海,想着借机寻找一下郑计的下落。从福州路路口进入外滩,再沿着黄浦江一直走到外白渡桥,卢小波凭着记忆,一家家银行仔细辨认,试图找到郑计曾经工作的那家。一圈柜台围起来的大厅,是卢小波印象最深的画面,然而经过多年改制,早已变了模样。一无所获的卢小波百感交集,想着自己都已经白发丛生,那位热心的郑计叔叔不知到底在何方。2022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上海,挂念着远方的郑计,卢小波终于提起了笔做一次尝试。最初定下的标题是《路过温暖与明亮》,这正是卢小波11岁时最直观的体验。孙卫东发起微信群聊寻人寻人接力4月29日,最终定题为《寻找上海人郑计》的文章上线后,引发了一场寻人接力。卢小波的期待并不高,想着几天后能有线索就不错了,然而当晚他就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到处可见这篇文章的转载和询问。“我有几个多年以来一直在微信潜水的朋友都转了,还有几个朋友都说看了眼泪模糊。”卢小波的女儿也将该文转到了朋友圈寻求帮助,不知不觉间,多路援助开始并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室副总经理孙卫东当晚也刷到了此文,原本他只是当作疫情中的又一件好人好事,并未自仔细查看,然而10点多他接到了厦门分行同事的求助。“她和我说看到了上海的正能量”这句话打动了当时的孙卫东。孙卫东看过文章后,凭借多年银行工作的经验开始认真分析,他将寻人信息转入各个银行系统微信群内。由于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改制,大多数员工流向了中国工商银行,所以他格外关注工行,和工行的同仁们反复讨论郑计可能的去向。原本他以为寂静的深夜,这条寻人求助贴很可能会沉底,没想到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不少同行发动单位里的人事部门帮忙查找。“可能就像厦门的同事点燃了我,我又点燃了其他人一样。”孙卫东很快发现寻人帖正几何级数传播,同行又转去了自己的联络群,当晚工行的退休员工管理群里传来了消息,尽管和最初的猜测稍有出入,原来郑计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转去了中国农业银行。手机震动不断,孙卫东抱着期待睡去,果然第二天一大早传来了好消息,“联系上了,郑计被女儿接去美国了。”孙卫东赶紧向厦门同事传递了这一信息,也得到了双方取得联络的消息。除了结果,令孙卫东感动的更是过程。他打了非常银行职员的比喻,“当年郑计先生把这股善意存进了厦门人民的心里,而这次卢先生来寻人,把这些善意连本带利地传递给了我们,点亮了我们心里的一把火,让我们知道自己还发着光,还能驱散这股阴霾。”深夜行动起来的,还有郑计女儿的高中同学秋文(化名)。刷到这篇求人贴,感动于温暖的情谊,秋文来回读了很多遍,却越读越感奇妙,“爸爸是一个银行员工,母亲平日里带着她在郊区生活工作,又是1973年发生的。”这些细节、时间点和场景在她脑中交叉印证,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同学郑璎。然而秋文记忆中的郑计叔叔已经比较年迈,她拿着黑白照片反复比对觉得还是有些相似,于是将文章和照片都转发微信转发给了郑璎,没想到当晚就收到了确认的回复。“郑璎正好在去欧洲休假的路上,就让母亲去询问了父亲,他父亲尽管已经中风过两次,但思路还是很清晰,回忆起了这件事。”在郑计的妻子看来,丈夫年轻时候做过太多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朋友来家里住过,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小事。聊天记录 卢小波 供图确认此事后,秋文连忙向媒体的朋友求助,联络上了澎湃新闻的编辑,并获取了卢小波的联系方式发送给郑璎,搭建起了两人沟通的桥梁。秋文和郑璎同在松江二中读书,她也将此文转发进了校友群询问,当时班里有50多个同学,纷纷回忆起读书时候进城区里游玩,没地方住,很多人都曾在郑计叔叔的热情邀请下留宿过。秋文成年后考虑到郑璎不在国内,郑计叔叔身体不太好,经常前去关怀,“但是上海的老人家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都尽可能自己解决。”郑计在前往美国前曾给秋文打过一个电话,“他说家里有很多书丢了太可惜了,询问同样喜欢看书的秋文愿不愿意来拿走一些。”可惜后来由于工作等原因,秋文没来得及去取书。郑璎和卢小波说起,时年80岁的父亲不幸在2021年年头和年尾分别中风,还能活下来或许也是因为做了太多自己一家人习以为常的好事。郑璎将卢小波的寻人启事转到了朋友圈里,此后又将《找到郑计》一文转发并写到,“这里是故事的后续,我爸爸的善举几十年来一直温暖着作者的一家,让他们觉得上海是个有温度的城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多一份爱,这个世界也会因你我而不一样,共勉!”如今,卢小波计划着两周后从厦门动身,前往福州父母的家里,那会儿郑璎正好也能休假结束回到美国,他想着争取为现年93岁和80岁的两位老人,也是两个家庭安排一次“跨洋面对面”的机会。郁斐 设计本期高级编辑 周玉华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