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独居老人花万元给自己“办葬礼”,荒唐的背后是孤独…
文|砾子
前几天,
一则#84岁独居老人给自己办葬礼#的消息刷爆了热搜,
前方敲锣打鼓、唢呐声声,运着棺材的货车尾随其后,
后方多位村民骑车或者步行跟随,场面热闹非凡,只有笑声没有哭声。
坐在“灵车”上的张大爷,时而躺下,时而坐起,时而笑容满目地跟人群挥手打招呼,
感觉自己“像古代皇帝出巡一样”,太有排场了:
“我从来都没有这么高兴,连结婚都比不上。”
活人给自己办葬礼?自古以来就是奇谈。
这一幕被村民拍下,“热闹”也从村子延伸到了互联网世界…
好奇、诧异、称赞、质疑,网上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起先,还以为是一场闹剧,没承想看完后心里却酸酸的。
“这次我活着,我也体会一下死的感觉。
我也看明白了,死就是睡过去了,不会开心也不会难过,
所以人活着的时候,高兴一次算一次。”
办葬礼这事的起因,还得从张大爷从邻居的手机里看到那副石棺开始,
2月中旬,一邻居因征地迁祖坟的事,正在手机上给去世的奶奶看棺材。
张大爷正在跟前,他一眼相中了:
两吨的石棺,深红色,雕龙画凤,加运费一共6500元。
石棺到了后,张大爷只是想躺在棺材里体验去世后的感觉,
但随后在村民的鼓动下,他决定提前给自己办一场葬礼。
于是,他买了寿衣,请了治丧队,让人把自己抬进棺材,
按照当地的习俗,还在村里敲锣打鼓地游了一圈,并且还宴请了参加他葬礼的村民。
有人觉得稀奇:“我昨天还见张老汉,咋能死了呢?”
看到张大爷从棺材板上坐起来招了招手,吓了一跳又哈哈大笑。
除了当事人是活着的和没有“下葬”之外,
张大爷“葬礼”的其他规格、仪式和当地的葬礼并无两样…
当地百余位村民闻讯后,到张大爷家参加了这场“葬礼”,
有人还送来了花圈等物品,有白的,有花的,写着“沉痛悼念老寿星张文明千古”,
张大爷觉得特别好看,在“上街之前”还跟花圈合了影。
看到视频的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不就是《人生大事》里,落叶归根里面午马饰演的那个角色现实版吗?
电影里赵本山饰演的角色看到有人出殡,便去蹭吃,
结果“出殡”的人“活”了过来,把他吓了一跳。”
原来电影中饱受孤独折磨的刘大爷早已对生活失去盼头,
便想借这场葬礼,让亲戚朋友聚在一起…
和电影中一样,平日里孩子们一两个月往家打一次电话,张大爷很少会主动联系,
当天中午,热闹非凡的“葬礼”结束后,
他腰疼,腿疼,躺了一下午,也没告诉子女。
几个在外地的子女还是通过网上的视频,得知了家里的“丑闻”。
家里的老大打电话回来骂张大爷是神经病,还说帮忙筹备的村民是骗老头的钱…
气得张大爷还跟儿子大吵了一架。
而与其说是“先驱”,张大爷的事迹在村里更像是笑料…
说起为什么会想办这场“葬礼”,主要是“孤独”和“郁闷”。
村子里户籍人口上千,常住人口却只有几百,其中大半是独居老人。
“这、这、这,全都是”。
子女远走,不照顾自己,在这里不会被认为不孝,
留在地里,扒拉不出几个钱才是。
张大爷有五儿一女,都穷,三个远在青海,其余的都在外地打零工,只有三儿子留在身边照顾。
但前些年,妻子和三儿子因病相继去世,张大爷从此孤零零一个人生活。
三儿子的死对张大爷的打击格外大,
原本,他是指望这个儿子养老送终的,但没想到55岁那年竟查出了肺癌晚期…
三儿子走后,他也搬出了老屋,儿子的东西扔的扔,搬的搬。
自此之后,张大爷每天清晨五六点起,早饭后去镇上或进县城逛逛,
因为现在老年卡坐公交都免费,一个人待在家闷得慌。
他一般会在午饭前回到家,下午下地干干活,偶尔跟村里的老人唠唠嗑,
吃过晚饭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8点就早早睡下了。
每天的日子过得都很寡淡不说,还一身的毛病,
有时去县医院看病,得央着比他个了十来岁的邻居骑三轮载他。
老人照顾更老的人,是这么些年没了年轻人的村子摸索出的经验…
这两年,张大爷的“孤独感”越发厉害,
尤其是早上醒来的时候,感觉心里面怦怦乱跳,血液不畅通,难受,
他更害怕自己就算死了,也没人知道,
“孤独”的张大爷便开始思考起自己的死亡。
跟村里其他老人不同,张大爷并不忌讳谈死,“我天天都说死。”
人生就像一场戏,有开场自然就有散场。
人这一辈子,能看到自己葬礼的人不多,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老人更是少数。
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从这一角度来说,老人“活着办葬礼”的做法倒是给很多人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
孤独和死亡,是人生绕不过的两道坎。
而事关孤独最大的关卡,
恐怕非“终老”这最后一道莫属了。
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
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
预计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
也就是说,未来的老人群体当中,有90%的人将会成为空巢老人。
无论是城市中的钢筋水泥,还是乡村里的田埂巷陌,
有一群老人正这样孤独地生活着:
有些是老伴先行离世,亦或是“失独”后,身边再没个照料的人;
有些终生未婚未育,“一个人讨生活”是毕生的常态;
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在中国,平均每天就发生 9 起“空巢老人自杀”的事件。
美国学者舒尔茨在《老年经济学》中写道:
“老年人并不是一个,由相似成员构成的群体。”
现实中,很多老人正得不到理解、孤独终老,无人相伴,煎熬地死去…
他们有些经历过炮火的岁月,有些抵过了生活的艰难,可是最终却没有熬过岁月的蹉跎。
是的,比起死亡,他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孤独!
72岁的罗奶奶一个人住在湖北的老家,有一个远在广州儿子,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她一直都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
可是随着年纪渐长,她发现自己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生活也越来越枯燥。
除了每天坐在门前发发呆,坐在家里看着墙壁想着年轻时的岁月,也不知道做啥,
翻开她过去一年的日记本,写得最多的就是:“今日无事。”
罗奶奶扛不住了,她艰难地在她的日记本上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而罗奶奶去世的消息,儿子一直等过了三天后才知道…
也许在外人眼里,老人们的退休生活不是很好吗,有房子住,有养老金,生活无忧。
但空虚和孤独,正在一点点地蚕食着他们。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会让独居老人倍感失落,
甚至他们不得不家里一天到晚开着电视,这样才不至于让家里显得太安静…
更不要说无论是条件还是资源更加恶劣的乡村,
在《中国农村调查》一书里,你会发现许多乡村孤寡老人因年老多病,没有收入,生存质量之恶劣,让人触目惊心!
他们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他们在等待,但等待总是在落空…
孤独在年轻人那里,或许只是一种姿态,
但在孤寡老人那里,是令人窒息的生存牢笼。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在这个情感贫乏的世界,
耐心、爱和陪伴,是唯一治愈这份慌乱和孤独的“解药”。
我们,是过去的他们,
而他们,更是未来的我们。
与其在老人去世后痛哭流涕,花费重金风光大葬,
不如趁着老人还在的时候,多一点的时间和陪伴。
死亡是人的最后一站,
但“终老之痛”却关系到一个人最后的尊严和救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