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商业航天:太空新生态,创业进行时

商业航天:太空新生态,创业进行时

财经


从北京到承德的直线距离将近200km,从北京到广州的高铁长度超过2000km。离地200km-2000km的高度,一场宇宙赛道的角逐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嘉 宾九天微星董事长 谢涛
           银河航天副总裁 高千峰
           北京天仪空间总经理 付云浩
整 理 | 渠超男
责 编 | 施 杨


2015年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元年。从那时起,一批创业者怀揣对星辰大海的热爱走进了商业航天,他们用敏捷的方式快速迭代和验证技术,敢于尝试和试错,为行业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开发了诸多创新型的行业应用,满足更加市场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场景和需求。


从上游的芯片和硬件制造,到中游的卫星测运控,再到下游的应用与服务落地,由商业航天主导的“太空生态”已经形成闭环,渐成体系。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介绍,预计到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 2.4万亿元。自动驾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发展的背后,都与航天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逐渐完善,这个万亿级市场的赛道正待爆发。


除了大众熟知的导航、遥感、通信应用,太空旅游、小行星挖矿、火星移民等具有科幻色彩的畅想似乎也指日可待。商业航天的变现逻辑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处理商业和资本的关系?商业航天的未来趋势是什么?如何吸引和激励高精尖人才?


带着这些好奇,6月2日晚《中欧商业评论》“商谈”栏目邀请了九天微星董事长谢涛、银河航天副总裁高千峰、北京天仪空间总经理付云浩线上对谈商业航天。



试错是创新的必然产物


CBR:作为商业航天“高调的领军者”,如何评价Elon Musk这个人和他创立的SpaceX?


谢涛对Elon Musk我是既爱又恨。他吹过的牛都实现了,在行业里掀起了新的巨浪,也拓展了人类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如果没有他,商业航天未必能如此蓬勃,我内心非常尊重和崇拜他。SpaceX具有惊人的执行力、充足的资金和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同时在布局可回收火箭、低轨巨型星座,以及太空旅游、小行星采矿、火星移民这五个重要方向。不知不觉“星链”卫星已经累计发射了2600多颗,卫星互联网服务全球40多万用户,甚至在俄乌战争上都已经经过实用化的检验。



作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创业者和同行,我们内心是羡慕嫉妒恨,紧迫感很强。客观来看,中国商业航天比美国起步就晚了十几年,我们和美国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环境。国内目前初步建立了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的链条,有些商业火箭公司也在做可重复回收的火箭,两三年可能会有所突破。如果说SpaceX是一匹独狼,我相信中国未来会崛起一大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形成一个出海舰队。


高千峰:Elon Musk是一个科技狂人,从可回收火箭,到Starlink和 Starship,他的想法基本上都实现了。比如SpaceX在航天领域开创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产业本身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人们惊叹SpaceX创造了历史,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十年磨一剑”。成功的背后,这家公司也经历了大量的积累、创新甚至失败,这种不断试错、迭代和坚持创新的精神值得所有创业公司去学习。另一方面,SpaceX赶上了好的环境,美国市场对于商业航天比较开放和支持。无论从技术和人才储备,还是资本、政策、政府的支持,都推动了SpaceX的发展。企业再优秀,还是需要一个大的土壤和环境。


付云浩:中国商业航天起步晚是事实,但是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故事逻辑给后来的创业者做参考,大量失败的案例如英国公司一网(OneWeb)濒临破产也可以供我们分析,避免再陷入类似的困局。


美国还有一家非常优秀的商业航天公司Planet,他们在2017年的时候一次性发了88颗星,刷新了当时批量发射卫星的记录。卫星只有砖头这么大,就可以获得一定分辨率的对地成像影像,在轨还具备目标识别的能力,成本只需要5万美金,现在一共已经发射了500多颗卫星,到现在能工作的还有200多颗。这么高的失败率,这在体制内是完全不可思议、不可接受的。但是Planet的CEO却说,不能工作的这些卫星绝大部分都是早期的技术验证星,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失败,他不可能将卫星做得这么小这么好,还这么便宜。


SpaceX同样承受过很多议论,它也是世界上是发射失败次数最多的公司。所以这些商业公司他们能成功,其实很主要的一点就在于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的理念和认知,就是要持续的试错,持续的创新,试错是创新的必然产物。


我们有专门研究过SpaceX,它能够给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商业航天服务,核心优势就是降成本。在技术创新上,利用可重复回收的火箭和平板可折叠的卫星降低成本;在各个业务模块上垂直整合,每个环节都有手段去降成本,最终整个体系下来就是一个成本最优的方式;发射一链多星,不断降成本和迭代技术,最终呈现出成本最优、能力最强的状态。


对于马斯克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也是我们中国商业航天人的榜样,当然我最推崇的还是他改变世界的决心,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去做同样的事情。



技术和市场就像双轮驱动


CBR:商业航天背后的变现逻辑和商业模式是什么?


付云浩:商业航天的目标不应该是去抢占传统航天存量市场的份额,而是应该要去开拓随着卫星成本下降而出现的增量市场,让这些原本买不起单的普通企业用户,甚至是个人都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商业卫星和数据服务。


以大家熟悉的计算机作对比的话,早期计算机制造和使用成本高昂,只有政府才能买得起,全世界也没有几台计算机。人们无法想象个人电脑的发明以及互联网出现,能够产生出这么大体量的数据和新的应用。计算机摩尔定律的出现,使得成本大幅度降低,带来了计算机还有互联网行业巨大的繁荣。


民营商业航天的市场其实是分阶段的。早期第一个阶段是传统买断的方式,传统卫星市场很小,价格昂贵,只有政府才买得起,因此政府也基本上是唯一的用户,直接买断了卫星资产。第二个阶段是共享模式。在新航天时代,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去共享卫星。即便在短期内,政府依然最主要的用户,但是对于政府来说只需要支付一部分的费用,采购这颗星一定的能力,然后再花一些预算去采购其他类型卫星的能力,通过这种手段去满足需求。对于一颗商业卫星来说,在满足主用户的需求之后,其实仍然保有相当大规模的服务能力,把卫星的剩余能力开放出来,让其他用户通过低价享受到卫星服务,其实就进入到了卫星共享的模式,这种市场逐渐地在增大,也是我们一直推崇的模式。


最后的一个阶段是流量模式。通过共享模式将小客户逐步培养成为大客户之后,政府只是众多用户之一,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变成小用户,那么卫星服务就进入到了流量模式。用户就通过采购卫星数据或者订阅长期的服务,按流量付费。


对于民营卫星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怎么样降低卫星的成本,把卫星运营好,最终给用户提供共享模式或是流量模式的服务。天仪研究院的自我定位是SAR卫星星座的运营商,向用户提供SAR卫星数据和服务,简单地理解下照相机属于光学成像,SAR卫星像是CT或者是B超,具有一定的穿透性,能够获取到光学获取不到的信息。我们直接向已经具备专业处理卫星数据能力的一些研究院所销售SAR卫星数据。但是航天下游产业还不成熟,大部分的用户其实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我们其实希望能够跟下游的水利、电力、交通、海洋等行业一起把SAR卫星数据集成到合作伙伴的行业解决方案当中去,形成数据的下游应用生态。



高千峰:从商业的角度看,一个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产业链本身会产生不同形态的商业变现方式,卫星应用和商业化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第一种比较直接和核心的变现方式是技术本身产生的一系列产品和运营服务。在航天领域,技术可以用在天上,也可以用在地面。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就可以给行业提供便捷的服务,比如大众熟知的基于通话或数据的通信服务,以及遥感和导航服务。可以预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卫星计算机化,一些新的应用也会应运而生。


第二种就是伴随着航天产业的发展和关注度的提高,航天教育、航天文创和航天旅游等产业也在涌现新的商业活力。


谢涛:2015年我从体制内出来创立九天微星的时候,初心就是希望人人皆可参与航天,让卫星变得不那么神秘,个人和行业都能像使用互联网一样便捷、低成本的使用和参与卫星服务,甚至不用考虑我是用的是什么卫星,谁的卫星。基于这个使命,卫星既要上天,产业也要落地,技术和市场就像双轮驱动一样结合起来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融的资不多,发射第一颗卫星就超预期地实现了成本回收,作为民营公司第一次完整地走完了卫星的发射流程和技术的验证。我们做了一个商业模式的打通,给客户搭载了一些创新载荷做技术验证,获得了一些研发性质的收入。


当时八一中学也计划发一颗科普实验卫星,找我们提出了需求。为了教育的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把这颗星作为一个全国学校和学生都可以参与的共享式教育卫星,让更多的孩子们来用卫星、玩卫星,参与航天,了解和探索太空。后来我们就分了一支队伍,专门做航天教育,现在发展到航天文旅,在全国也落地了很多的项目。我们湖北荆州松滋的基地每年有10万多人的客流量,即使疫情背景下,仍然不乏跨省游客。


卫星上去这是第一步,那么第二步让卫星挣钱可能比发卫星更难。卫星从研制到发射成本非常高,如果没有挣钱这一环节,很多企业是撑不住的。例如OneWeb就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后来基于战略需求,英国政府和印度通信巨头收购了它。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随着卫星成本的降低和数量的增多,行业对于低轨星座运营商的需求更加丰富和多元,商业模式也越来越清晰。有些我称之为专网,需要建一个小星座来实现某一些特殊行业的应用需求的,提供生产批量化或个性化定制的卫星;有些上市公司会提出功能需求,包括卫星的设计、研制、找火箭、在轨交付等;除了农业、环保等传统行业,新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型的卫星应用,比如利用卫星精密测量建筑物的形变和位移,从而节省人力和成本。


CBR:互联网行业迭代快,门槛低,容易复制。相比之下,商业航天资源汇集难度大,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也很难快速成功。近两年资本开始涌入商业航天领域,逐渐向民营商业航天的一些头部企业聚集,如何处理商业和资本的关系呢?


高千峰:商业航天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从我们这几年的经历感受来讲,投我们的很多知名资本大多有耐心、有情怀,想创造出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产品来支持行业发展。航天的特性是它早期迭代速度不可能那么快,迭代的代价也会更高一些,需要一些情怀和长远的眼光。现在大家都看好商业航天,但是它也正处于一个起步刚开始的阶段,距离爆发还有一定距离。这种情况下,资本就比较适合进入这个行业,能够第一时间参与进来,提前做好储备,否则等着市场大爆发的时候再参与进来,可能也就没有机会了。


对于商业公司来讲,有了资本支撑,就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在航天领域,国内大型院所已经有很强的技术储备,商业公司要做技术创新的加法或者融合互补。有了资本的支撑,吸引了人才,就要坚决地投入到有价值的、有前瞻性的核心技术。银河航天02批卫星发射成功不久后,就实现了国内首例V频段低轨卫星测控,对于我国卫星互联网和通信具有弯道超车的意义。在技术取得进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商业化,一些合作方和卫星公司也在用我们的产品。这些技术和商业的进展,都离不开资本持续的支持。




吸引顶尖的人才共事


CBR:除了航天专业的人才,商业航天还需要哪些领域的人才?如何看待跨界人才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付云浩:单纯地靠传统航天体系的人去干好商业航天,其实是有难度的。跨界人才把其他行业成熟的方法论带进了航天产业里边,帮助我们打破航天传统封闭性的思维,再加上商业航天本身具备高速迭代的基因,能够推动产业重塑,向更成熟的业态靠拢。


我们公司成立之初落地长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我们的优势。我们在长沙招聘了大量来自工业、互联网、电子、汽车的人才,例如在下游的生态构建上面,互联网思维让我们更加贴近用户,让卫星服务更便捷。


20年前,大家都觉得软件工程师很了不起,现在外界公认航天工程师是个高大上的职业,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个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们特别希望未来20年,一提到航天工程师的时候,大家会觉得,不就是航天工程师吗?市面上面到处都是。那个时候,我们这个行业才真正地成熟起来。


CBR:航天本身是重资产行业,其中人才就是最重要的资产。像马斯克在他很多书里面都有提到,如果要创业的话,要找到最厉害的人才,吸引顶尖的人才和你共事。如何吸引和激励顶尖的人才共事?


高千峰:商业航天具有体制机制的优势,更加开放灵活,鼓励创新,有想法有诉求的人才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快速成长和挑战自己。除了薪资,企业化运作模式下还有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在目标上保持一致,这个过程中大家做的事情上可能不只是一份工作,也是自己的一份事业。


谢涛:体制内按照工龄和职称评级定薪,商业航天的薪酬是体制内1.5倍以上,根据参与的项目和贡献上不封顶,适合有冲劲和创业型人格的人才。


我们有大量优秀的工程师,提升组织能力至关重要,要把组织看成和卫星火箭一样过硬的产品,让团队去参与和理解企业战略,建立沟通交流的文化。九天微星有师徒制,卫星总师要带两到三个徒弟,不仅给到年轻员工技术上的指导,也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行业。越是高精尖的人才,越是有个性和想法。企业需要理解人才,帮助他们去实现抱负。



火星:地球未来的小号


谢涛:我把商业航天分了五步走。过去十年可重复回收使用的火箭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熟,得到了很多次验证,SpaceX和蓝色起源都可以做到,中国也在尽力追赶,人类大规模、低成本地进入太空变得可行。


随着进入太空成本的降低,就要往太空发射大量的低轨卫星,由此形成了以卫星互联网为主的巨型星座竞赛,未来十年可能有数万颗到数十万颗的卫星会发射上发射上去。


大量卫星的发射进一步带来了火箭的繁荣和成本的降低,飞船也可以重复使用,未来人类进入太空也会是一大趋势,太空旅游就变成了普通人或者说大多数人可以去实现的梦想。去年可以说是太空旅游的元年。维珍银河兰和蓝色起源的太空旅游都已经实现了首飞,并且是多次的飞行,包括SpaceX的太空旅游也能够实现了。


以人类现在的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的进度,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肯定不够用。在人类消除了对太空的恐惧以后,月球和小行星带中很多矿产和能源能够为地球或人类所用。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地月经济带,以后可以把一些资源拉到月球附近,能够作为资源的提炼。那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放到外太空,地球就变成人类的后花园。因此再往后10年-20年,小行星采矿是有可能是去实现的。除了航天的技术,也涉及到机器人、AI等各类技术的使用。


最后一步再往后十年,马斯克提出来的移民火星也可能会实现。就像当年的旧金山淘金热一样,很多人会去火星附近的小行星带淘金,人们聚集在火星附近工作和生活。用互联网术语讲,未来地球可能是大号,火星是一个小号。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多生活和工作都是在线上完成的,那我相信未来随着这个商业航天和各类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是一半的人在地球上,一半的人可能在地球以外。航天产业有非常巨大的前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公司和创业者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都是一个婴儿期。



你如何看待商业航天的未来前景?


评论区留言点赞排名前三的用户

我们将分别送出航天文创礼品一份

活动截止时间:6月23日12:00




“商谈CBR Online Talk”是由《中欧商业评论》主办、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协办的线上邀请制公益直播研讨会。秉持“负责任、看长远、有力量”的评论精神,通过线上对话分享真知灼见,帮助用户逐层穿透商业世界的本质。

活动所募集的善款将由杉树公益基金会用于“CBR助成,圆梦希望”计划。我们相信青年即未来,支持引导青年向上向善,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为公益青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让青年无惧未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让航天员吃好喝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太空厨房”?从星辰大海回归地球生态,科幻游戏造节迈向另一个方向?中国商业航天:星耀苍穹,谁主沉浮花开需折终需折兰卡资讯 | 中斯间将逐步恢复商业航班;IMF新一轮谈判开始;宪法第21条修正案获内阁通过特朗普退出北约还有俄乌战争吗王兆耀:国家战略性力量——商业航天定位的再思考(一)暗源《战锤》剑卫老兵:太空野狼+圣血天使+黑色圣堂+帝国之拳一次集齐!应需而变,数字生产力落地大考进行时|甲子引力大国游戏:太空资源争夺战比你想象的激烈王兆耀:国家战略性力量——商业航天定位的再思考(二)英伟达另一大生态,DOCA正在崛起复工进行时,组织如何快速从危机中复原?龙卷风健康快递 164震撼: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公布首批太空照片今天,这些女企业家倡议:共建ESG生态,让商业更美好与时聚汇 | 从“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成功看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让航天员吃好喝好,原来有一个强大的太空厨房九星连珠,智慧出行 | 疫情之下,商业航天机会何在?【碰撞】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再思考商业航天民营化:硬科技企业的商业逻辑和人才路径【碰撞】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阶段和未来攀岩队里来了日本人/丽奈家长期太空飞行,航天员会心理崩溃吗?王兆耀:国家战略性力量——商业航天定位的再思考(三)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我终于明白女航天员刘洋,为什么能再上太空了中国航天员飞天戴飞亚达表!30款最火的太空表,贝佐斯、钢铁侠也爱戴华容酸菜出“坑”进行时社会化 产品化 市场化:关于航天文创产业的思考——从波澜不惊的“航天日”说起28页PPT,拆解元宇宙、web3、新能源、生命科技、商业航天等11个科技创新前沿领域踏青进行时!波士顿周边10条休闲徒步路线推荐!晶圆厂扩产进行时:特色工艺被重视瞭望丨太空新赛道来了退休,一个过还是两个人过压降进行时!养老险公司去年压降逾4000亿中短期理财,明年要完成存量业务清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