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都是秦始皇一本,孟姜女一本。
换一个视角看,俄乌战乱中拉胯的老毛子,可能是机缘巧合之下,推动霸权转换的契机。百年之后回望,拖拖拉拉的俄军也许正是东方崛起的关键。
风大浪高,点击下边卡片关注防迷路
历史这个东西,屁股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是非,是非决定史实。以前读史书,每每读到“安史之乱”,大唐中衰就特别郁闷。郁闷之外更觉得“安史之乱”特别蹊跷。
安史之乱,足足打了八年,安禄山开战第二年就挂了,两年之后他儿子安庆绪也挂了,换了史思明父子,也很快接连丧命,甚至史思明儿子史朝义死了之后,仗还打了不少时间。
区区河朔三镇,对抗大唐全天下的兵马,竟然能硬顶这么久。更夸张的是,在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死去多年之后,河北一代还为我们常常认为是“反贼”的这四人立祠祭祀,并称为“安史四圣”
唐朝虽然继承隋朝,开了科举,但实际上就是个摆设。唐太祖武德五年(622)开始科举,昭帝天祐四年(904)中止,共开科273次,总取士8455人,其中进士6692人,相当于唐朝平均每年科举当官的人数约23人左右。这么小的数目,跟唐朝庞大的官僚体系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大多数的官僚还是世家子弟。特别是陕西关中跟着李渊起兵的那帮人。这帮人经营关中之地,拼命压制和压榨河北河西这些地区,不但这些地区的寒门升迁无望,还被课以重税( 刘黑闼叛乱)。为了垄断官僚体系,唐朝甚至搞出了很多神奇的花样。比如唐玄宗曾经想扩大科举的规模,结果著名奸相李林甫就来了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素质教育”。既然科举考试,那就不光考一门,而是诗、词、歌、赋、书、数,“德智体”全面考察,如果大唐有高尔夫的话,估计也会加进去,这么个玩法,寒门士子如何考得中?结果最后连一个进士都没有考中,落榜的甚至包括“诗圣”杜甫。唐朝以诗词取人,结果连诗圣都没考上,这科举不是搞笑的吗?诗圣他师兄,诗仙李白比杜甫潇洒得多,人家早就看破这一切,虽然热衷于出仕当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一辈子没参加过科举,想通过当网红搞隐居的方式出仕做官,最终也没如愿。他们那一代人,只有王维算是中了进士,科举成功,然而王维这个进士也是靠自己玩音乐,靠琵琶搞定玉真公主和岐王,才复读中进士的。
杜甫也抱过岐王大腿,但是不会玩音乐的他,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显然是没法跟会玩琵琶的王维比的。倒是这位李龟年老兄特别有名,王维三十一岁丧妻,三十年未续弦,但是写了几百首诗,竟然没有给自己亡妻写一个字。唯一写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竟然不是给自己亡妻,而是送给这位大名鼎鼎的李龟年老兄的(《相思》的名字实际上叫《江上赠李龟年》)
被逼无奈的寒门士子,只能纷纷跑到边关,希望在上升通道更通畅的节度使的幕府中,找到上升通道。比如王昌龄就在那个变成鱼的哥舒翰河西节度使幕府。这帮诗人为了升迁,背井离乡跑到边塞去,憋出来不少名诗。后世叫他们边塞诗人,如果不是被逼的没办法,谁要去写“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可以说,正是河朔三镇的这些安禄山、史思明,给了这帮被排挤的寒门一条出路。如果你是唐朝河北的一介草民,屁股会在李林甫那边还是安禄山这边?
安禄山死了之后,你是继续跟关中的贵族老爷们磕头,还是跟着跟着他后人继续搏一个未来?
安禄山造反以后,唐朝被迫变相承认了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等人的半独立地位,不再向中央纳贡交粮,河朔三镇的寒门,能不念安史“四圣”的好?
以关中人来看,唐朝安史之乱是大灾难。以河北人的视角看,安史之乱反倒是好事。
同样的,以俄罗斯的视角看,迁延不决的乌克兰战争,是俄罗斯人的灾难。但从咱们的视角看,俄国人打的这么拉胯,反倒有可能是推动东方崛起的绝佳契机。试想,如果俄罗斯三下五除二就把乌克兰干翻了,让西方来不及制裁,咱们还有机会独占一亿多人口的市场吗?会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经产特区吗?在东南有事的时候,会有稳定后方和不怕马六甲切断油路的稳定能源供给吗?如果俄国人速胜,还有直接引发全球“去美元化”的俄国的账户冻结事件吗?会有印度、巴西、东盟的本币兑换和去美元化趋势吗如果不是俄国人跟北约扯来扯去,造成中东的真空,能有咱们主导沙特和伊朗和解,以两极之一的地位,经略中东吗?换一个视角看,俄乌战乱中拉胯的老毛子,可能是机缘巧合之下,推动霸权转换的契机。百年之后回望,拖拖拉拉的俄军也许正是东方崛起的关键。只要俄国人不拉胯到被乌克兰人打败,这场仗打的越久越好。
如果一战是德国人或者法国人的速胜,那么美国没有机会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这样的故事,凭什么不能在21世纪再来一次?
风大浪高,有些不方便说的,可以点击下边卡片移步小号聊一聊,也可关注笔者微博账号 @美第奇效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