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IP魔改遭差评,它冤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写下的这句话,曾被路遥引述在《人生》的扉页上,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的人生观。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1982年,《人生》在巴金、靳以创立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刊登发表后,路遥也跟着被大众熟悉。
小说以改革开放时期为时代背景,通过主人公高加林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圆梦又碎梦的一段人生经历,以及他与两位女性的情感纠葛,沉淀出了深刻的人生况味,反映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症候。
2018年,《人生》入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很多社会名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贾樟柯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人生》前后经历了三次影视化改编——一次电影版(1984版),两次电视剧版(2014版和2023版)。
其中最经典的一版,非吴天明导演的84电影版莫属。片中饰演高加林的周里京凭该片一炮而红,成为当红小生,俘获了万千少女的心。最重要的是,该片由路遥亲自执笔改编,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与内涵。
以至今时今日,它依旧保持着豆瓣8.5的高分。
与这部经典电影比起来,当下正在央视热播的《人生之路》,显然相形见绌。
从源头来说,《人生之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改编”。它并不是一部根正苗红的改编作品,而是美其名曰“部分取材”。
《人生之路》更像是一部对原著进行续写而产生的作品,它的剧情、人物关系乃至世界观,都与原著有着很大的差距,被很多原著党怒斥为“魔改”。
大刀阔斧的改编,渗透在剧集的方方面面。
小说中,高加林高考落榜后回村当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三年后这个工作被人顶替,令他陷入了低谷。剧中,高加林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却被村支书的儿子高双星冒名顶替,被迫回归乡土,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剧集不但原创了高双星这个人物,还给他续写出了一条完整的故事线,让他偷走高加林的人生,与高加林形成对照——一个来到城市中求学,一个继续留在农村挣扎。
来到城市的高双星,遇到了与他情投意合陈秀礼,最终在陈秀礼的鞭策下改回本名,找回了真实的自我。
高双星的这条线,是一条励志有余但批判不足的故事线。
导演将他塑造成励志青年的同时,忽略了他冒名顶替给高加林带来的苦难。换言之,就是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源自于他,可导演却并没有予以他足够有力的批判。
读过原著的朋友都知道,《人生》的底色是悲凉的。小说中的高加林,失去教师工作后,通过走后门得到了一份城里的记者工作。为此,他抛弃了全心全意爱他的刘巧珍,选择与城市姑娘黄亚萍牵手。结果纸包不住火,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还是被揭发了,事业、爱情双失意的高加林重新回到了农村,可这时的刘巧珍,却已经嫁给了别人……
小说中的高加林,一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沉痛地写道:“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可高加林人生的悲剧性,以及路遥对年轻人的警醒,在《人生之路》中都被极大地消解了。
剧集刻意放大了高加林人性中的光明面,抹杀了他人性中的阴暗面,让角色失却了小说中的复杂性,转而变成了一个伟光正的纸片人。
除高加林之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经历了类似的“正能量”改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宽广”人生路。
刘巧珍并没有像小说里那样委身于婚姻,而是有了自己的事业;马栓连续三年高考落榜,在刘巧珍的鼓励下做上了陶器生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烧窑村的“土专家”;黄亚萍因父亲患病错过高考,却成为县里人人称赞的播音员,还不忘时刻练习自己的舞蹈技能……套用网络热梗来说,就是“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可以说,《人生之路》完全偏离了路遥的创作初衷,转而用当下的创作思路去魔改小说。当下流行励志积极的人物群像,那它就去塑造这样的人物风貌;当下流行弘扬女性力量,那它就把刘巧珍魔改成大女主。
乍一看,倒是勉强能看得下去;但细品,你就会发现,味儿全变了。
或许,对《人生之路》来说,导演想表达的就是他借高加林之口说出的那句:“我是好人,好人就有好运。”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很理想化,也很苍白,一如该剧所呈现出的样貌一般。
原以为,我们会看到一部《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那样的文学改编剧,可到头来得到的却只有失望。其他改编剧,拍的是时代变革,是青年命运,而《人生之路》更像是强行把励志偶像的故事,嵌套上生硬的时代外壳,从而衍生出的四不像。
整部剧看下来,它不但故事没编好,时代感也营造得谬以千里。全剧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匪夷所思:陕北穷苦农民家庭出身的高加林,骑着自行车在山路上狂奔,抵达学校后,他把自行车往地上一摔,不锁车,也不心疼,仿佛这辆自行车并不珍贵,可以随意糟蹋。
同为年代剧,《山海情》中也有过类似情节:黄轩饰演的得福回到涌泉村,因为担心把自行车骑坏、碰坏,遇到不平整的山路,宁愿推着自行车走,也不舍得骑。
只这一个细节对比,两部剧便高下立判。
类似这样的不合理设定,剧中还有很多,比如刘巧珍的代步工具,是一辆拖拉机,刘巧珍对这辆公有财产毫不珍惜,肆意损耗;几个孩子平时吃饭经常下馆子,且菜样丰富,有主食、有小菜、有汽水等等。
此外,几位年轻演员的人物形象,也显得过于刻意,似乎是美黑、扮丑后直接拉进了镜头,并不像《山海情》中的年轻演员那样,有着接地气的粗粝感。
《人生之路》
《山海情》
总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人生之路》都是失败之作,它失去了一部文学改编剧应有的底蕴。那些经过粉饰和修正的角色,丢失了原著人物的复杂与鲜活。剧组拍的不是时代语境下的新青年、新《人生》,而是一群活在梦里的年轻人,悬浮、粗糙。
尽管文学改编剧当下日趋泛滥,但大浪淘沙之后,还是会滤掉泥沙,留下真正的黄金。可惜,《人生之路》这部剧,显然不属于黄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